“翻译即阐释:《通报》中的中国宗教研究研讨会”举行 - 中国人民大学 - 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您的位置:首页 > 动态信息 > 宗教界动态

“翻译即阐释:《通报》中的中国宗教研究研讨会”举行

点击数:1409 更新时间:2023-02-17 10:56:14

2023年2月10日18时30分,“翻译即阐释:《通报》中的中国宗教研究研讨会”在腾讯会议室开幕。《百年<通报>中国宗教研究文萃》(译文集)完成后,为促进学术交流,翻译与研究互通,中国人民大学汉语国际推广研究所、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宗教高等研究院合作举办此次研讨会。来自国内高校的11位年轻学者就译文集中一篇(或数篇)文章发表论文,国内外宗教学专业知名学者对论文做点评回应,聆听研讨会的海内外师生近两百人。

Q.jpg

(会议海报)

本次探讨会共分五个场次,2月10日的会议进行了前三个场次。第一场“道教”,由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何建明主持,法国高等研究实践学院高万桑(Vincent Goossaert)评议。福建师范大学陈文龙老师发表《道教的承续与变革 ——读<环堵之间——12世纪的道教隐士和现代性问题>》,认为高万桑教授在论文中通过金代道士刘卞功的个案,探讨了道教发展过程中的现代性问题,现代性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宗教信仰的世俗化问题,宋代以来的道教在宗教信仰和个人修炼两个层面都面临这种影响。山东大学张鹏老师发表《无道藏的道教史与无历史的道教叙事:读司马虚<茅山降授>》,认为司马虚在论文中强调了中国历史研究中宗教研究缺失的问题,这大概是史学家道藏研究基础薄弱所导致的道藏材料无法正确使用的结果,目前的道教研究有两个主要倾向,即无道藏材料的道教史书写,与无历史观的道教观念叙事。

QQQ1.jpg

(2月10日会议部分参会者合影)

第二场“佛教”,前半场由中国人民大学魏德东担任主持和评议,后半场由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文良担任主持和评议。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陈龙老师发表《许理和与方立天佛道交涉研究的共鸣与启示》,围绕译文集中许理和《佛教对早期道教的影响——一项基于经文佐证的研究》《“月光童子”:中古时代早期中国佛教中的弥赛亚主义和终末论》二文和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二书展开,陈老师指出许理和与方立天均以非本质主义、非保守主义、非唯我论的开放立场,推进了佛道交涉研究,揭示了佛道二教自身的非同质性、非纯粹性、非静态性、非孤立性,兼为接受的主体与被传播的客体,昭示了相生互动、互鉴相成是文化交流获得成功的必由之路。西南石油大学何松蔚老师发表《评福兰阁<中国的一次佛教改革尝试>》,认为福兰阁的论文是《通报》早期少有的关注近代中国佛教的文章,福兰阁将佛教与中国的关系,看作是外来宗教与本土文化的二元关系,这完全不同于中国现行官方话语中的“佛教中国化”叙事。西南交通大学甘沁鑫老师《音调未定无须定:重思中国佛教中的“净土宗”和“禅净双修”》,该文围绕译文集中夏福《论中国中古时代的净土佛教与禅净合一》一文展开,指出夏福的“禅净无须融合”说对禅净双修的理解是“广义禅广义净”式,属于“禅净双修”四种理解方式的一种,而正是古人对禅净双修的不同理解,形成了宋以后中国净土宗多元多样、异彩纷呈的局面。

第三场“伊斯兰教”,由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宇洁担任主持和评议。译文集中《圣山:晚期帝制中国民间宗教格局中的穆斯林》一文研究了华哲阿布董拉希的圣墓久照亭拱北,陕西师范大学马超老师发表《试论华哲阿布董拉希对中国穆斯林社会的影响》,结合《经学系传谱》等史料及民间口述,对华哲阿布董拉希的身份确定及其给予中国穆斯林社会的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

2月11日的会议进行了后两个场次。第四场“民间宗教”,由北京大学教授王宗昱主持,德国汉堡大学田海(Barend J. ter Haar)教授评议。上海师范大学伍小劼老师发表《从龙施女到赤明天帝:重读许理和<佛教对早期道教的影响>》,在许理和与柏夷的研究基础上,深入探讨了阿丘曾故事,伍老师指出《太上洞玄灵宝度人本行妙经》有阿丘曾本生故事,说明了絓音到阿丘曾,再到赤明天帝的修行历程,凸显了赤明天帝这一神格在灵宝经教授受体系中的作用。中国人民大学张雪松老师发表《简评<讲故事:中国历史上的巫术与替罪>》,认为田海教授的《讲故事:中国历史上的巫术与替罪》通过对中国历史上“谣言”的研究,使得我们对于史料的运用,除了原初写作者的动机之外,更应该看到其传播,特别是口头传播的意义,从长时段来看,数百年间同样类似故事的反复出现,对于我们探究其背后的文化心理、传播机制,充满了学术魅力。四川师范大学周努鲁老师发表《田海关公信仰研究的方法与视野——兼以元代关公信仰碑文回应》,简要介绍和分析了田海教授《关羽:由凡入神的历史与想象》一书,并以宋元时期一些关公信仰碑文回应了田海教授提出的一些关键问题与假设。

QQQ2.jpg

(2月11日会议部分参会者合影)

第五场“基督教”,由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慧林担任主持,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雷立柏教授(Leopold Leeb)评议。西北大学谭红艳老师发表《<通报>与中国景教研究>》,从学术脉络方面系统梳理了《通报》中的景教论著在景教碑文解读、景教研究文献的拓展和宗教的文化性阐释三个方面的贡献及其深远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袁朝晖老师发表《基督宗教历史的书写反思:观察、视角、研究与困境——以<镇江府的基督徒>为例》,认为明清时期的地方志和西人之文本有其局限但也有其独特之处和重要性,在华基督宗教之历史、历史研究和历史书写当如何的问题正成为一个摆在当代学人面前必须认真思考和对待的严肃问题并且亟待充分的讨论与探索。

本次会议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百年《通报》的中国宗教研究”(16BZJ002)支持。《百年<通报>中国宗教研究文萃》(译文集)挑选了22篇以英、法、德语发表的、涉及中国宗教的研究论文,其中佛教5篇,道教6篇(其中2篇关涉佛、道两教),景教(基督教)5篇,民间宗教3篇,犹太人(教)1篇,伊斯兰教1篇,摩尼教1篇,即将在国内出版。

更多>> 研究人员
  • 方立天教授

    教授、博导,创所所长。研究方向:中国佛教、中国哲学。

  • 张风雷教授

    教授、博导,所长。研究方向: 佛教与中国传统哲学,尤其致力于中国佛教天台宗及魏晋南北朝佛教思想史研究。

更多>> 基地期刊
更多>>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