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松主持的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书院2022年秋季学期《礼是郑学——汉唐间经典诠释变迁史论稿》读书会完满结束 - 中国人民大学 - 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您的位置:首页 > 动态信息 > 宗教界动态

张雪松主持的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书院2022年秋季学期《礼是郑学——汉唐间经典诠释变迁史论稿》读书会完满结束

点击数:720 更新时间:2022-12-22 23:03:26

2022年12月22日下午,我所张雪松副所长主持的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书院2022年秋季学期《礼是郑学——汉唐间经典诠释变迁史论稿》读书会完满结束。

2022年春季学期,我所张雪松副所长主持的明德书院读书会阅读了哈佛大学普鸣教授的《成神》,读书会成员得到的初步共识是:中国上古人神二分的观念在战国时代逐渐被打破,秦皇、汉武的时代以方术的形式把“成神”的努力推向高潮,但此后主流的思潮并非是像道家那样的人能成神,而是儒教经学中的观念:经典体现了宇宙之道。本学期明德书院读书会承接这最后的话题,阅读北师大华喆老师的《礼是郑学》。

微信图片_20221222230440.jpg

诗经、尚书、周易、三礼、春秋,原本产生于不同的时代,汉儒则认为诸经皆出自孔子手订,因此诸经包含的思想应该是一致的,能够构建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郑玄第一次完成了这种体系性的构建,他以对三礼(特别是周礼)的注释所构建出的礼学为中心,统摄诸经,从而成为汉代经学发展的终点,同时也是魏晋隋唐经学的起点。

华喆老师在书中强调经典诠释的实用性和体系性,前者是经学在指导政治及生活实践方面的功效,后者则代表学者对于经学理论完备统一的追求。郑玄经学体系表现出过强的理论色彩,魏晋重视礼法,就必须重新调整礼的实用性;但当经学的实用性不被看重时,义疏学则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唐代经学的主流。清人将汉唐、宋明各八百年的经学传统概括为汉学、宋学。《礼是经学》并非要拘泥于古代经学家经典诠释中鲜明的排他性,而是要对经学家思考过程及其逻辑体系进行深入分析。

本学期每周四下午二点,明德书院读书会通过阅读、研讨,以“礼是郑学”为切入来参究经典诠释的变迁。

我所部分硕士研究生全程参加了本学期的读书会活动。

更多>> 研究人员
  • 方立天教授

    教授、博导,创所所长。研究方向:中国佛教、中国哲学。

  • 张风雷教授

    教授、博导,所长。研究方向: 佛教与中国传统哲学,尤其致力于中国佛教天台宗及魏晋南北朝佛教思想史研究。

更多>> 基地期刊
更多>>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