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哥顿-康威尔神学研究院教授姚西伊应邀在我所举办学术讲座“民国时期的基要主义运动与神学教育” - 中国人民大学 - 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您的位置:首页 > 动态信息 > 宗教界动态

美国哥顿-康威尔神学研究院教授姚西伊应邀在我所举办学术讲座“民国时期的基要主义运动与神学教育”

点击数:1328 更新时间:2022-12-17 16:50:49

2022年12月12日晚,美国哥顿-康威尔神学研究院(GCTS)教授姚西伊应邀在我所举办学术讲座,讲座题目为“民国时期的基要主义运动与神学教育”。

讲座由我所钟智锋副教授主持,以网络视频会议的方式举行。

讲座分为两大部分,即“民国时期的基要主义运动”与“基要派和神学教育”。姚西伊教授首先对民国基要主义运动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进行梳理。20世纪初,基要主义首先在美国教会中定型,其特点是反对理性主义与科学主义、维护传统基督教信仰、并以福音布道为传教工作的重心。与此相对应的自由主义则以科学主义和启蒙运动以来的思想改造基督教,并放弃以传福音为主要事工从而转向社会改造。早在19世纪时欧美的传教运动就塑造了中国教会偏向福音传统与保守的底色。美国的基要主义思潮随着新老一代保守的传教士进入中国,对本来就保守的中国基督教底色进一步强化。他们主要采取复兴运动、布道团、以及个人兴奋布道等形式,通过跨越宗派、教会、地域的方式对中国教会产生广泛而直接的影响。而自由派主要是留洋的知识分子,活跃于沿海的教会大学与教会机构。作为教会精英的他们对基层教会影响小并且覆盖面窄。因此,基要主义塑造了民国时期基督新教高举圣经权威的神学取向与以传教为重心的事工方向,并使之具有跨宗派的组织形态以及保守的社会文化态度。

其次,姚西伊教授介绍了基要派与中国神学教育之间特有的关系。他指出宗教教育(特别是神学教育)关系到宗教传统的可持续性,因而基要派对传福音与建造教会的重视就暗示了其赋有以神学教育培养教会人才的天然取向。神学教育在中国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发展。19世纪初期为草创阶段,以通识-学徒式教育为主要形式,其服务教会的目的明确。19世纪末期,大学神学教育出现。20世纪初,学院式神学教育兴起,成为自由主义的温床。20世纪20年代之后,大学神学教育式微,独立神学院崛起。这一时期神学教育模式的转换一方面是因为教会内部自由派与基要派的分歧,导致中国教会对具有自由主义倾向的教会大学不信任。另一方面是来自民族主义的外部压力,即非基运动与教会学校的登记,给教会大学带来发展的限制。自此大学神学院校招生的人数锐减,独立神学院校承担起神学教育的重任。随后姚西伊教授以华北神学院和湖南圣经学院的个案总结了民国时期基要派神学院的特点:坚持以圣经为中心的保守立场和课程设计,重视培养学生传福音、建立教会、讲道等方面的实践能力、以及作为多功能性的事工平台。最后,姚西伊教授再次指出民国时期的基要主义运动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何近代中国基督教史和当代华人基督徒以保守主义为底色,而目前学界对此研究较为薄弱,因而呼吁更多学者加入以填补其空白。

在讨论和问答环节,中国基督教协会副会长单渭祥牧师、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的雷立柏教授和张静教授、我所魏德东教授、钟智锋副教授做了点评与提问,并与姚西伊教授就有关问题做了互动交流。我所部分博硕士研究生聆听了讲座。最后,讲座主持人我所钟智锋副教授感谢姚西伊教授为我们清晰地展现了民国时期基要主义运动的发展历程及基要派对中国神学教育的影响,帮助我们从神学角度去理解中国教会的保守底色与相应的神学教育。

该讲座为我所2022年中国基督教史研究系列讲座的第五讲,也是我所与国际佛学研究中心、哲学院、宗教高等研究院主办的宗教学术系列讲座2022年第24讲(总332期)。

与讲座同步进行的是“民国时期的中国神学教育”研讨会。在研讨环节,广东协和神学院的邹勤泉先生、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的许撒拉和幸迥霞分别以“中国神学教育的本土化——以广州协和神学院为例”“奋兴布道家与神学教育——以陈崇桂与重庆神学院为例”和“灵修传统与神学教育——以贾玉铭的灵修学院为例”为题作了发言。

更多>> 研究人员
  • 方立天教授

    教授、博导,创所所长。研究方向:中国佛教、中国哲学。

  • 张风雷教授

    教授、博导,所长。研究方向: 佛教与中国传统哲学,尤其致力于中国佛教天台宗及魏晋南北朝佛教思想史研究。

更多>> 基地期刊
更多>>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