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博士研究生郑屹君应邀参加第五届东方唯识学年会,发表论文《关于<百法论>注疏与“本事分”问题》 - 中国人民大学 - 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您的位置:首页 > 动态信息 > 宗教界动态

我所博士研究生郑屹君应邀参加第五届东方唯识学年会,发表论文《关于<百法论>注疏与“本事分”问题》

点击数:5196 更新时间:2021-11-16 14:01:50

2021年11月13—14日,我所博士研究生郑屹君应邀参加第五届东方唯识学年会,发表论文《关于<百法论>注疏与“本事分”问题》。

11月13日,第五届东方唯识学年会在线上正式开幕,来自中、日、韩三国4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61位代表在线上齐聚一堂。此次东方唯识学年会由东方唯识学研究会、苏州大学哲学系以及杭州佛学院联合主办,大会特设“唯识学与认知科学”为核心议题,同时还开设了“唯识经典思想”“唯识与部派思想议题及现代诠释”“明清及近代唯识学与中国哲学”“认识科学与认知哲学”“佛教哲学与比较性议题”五大分论题进行交流探讨,会议总计收到论文58篇。

除我所在读博士研究生郑屹君参会发表论文外,我所博士毕业生冉茂娥、硕士毕业生演真法师也应邀参加会议,并分别发表论文《论唯识学中第六意识的地位和作用》《<百法忠疏>著录研究》。

相关报道见:https://www.pusa123.com/pusa/news/fo/130738.shtml;

https://mp.weixin.qq.com/s/VfA0n-YMrDYOB4UXT8FQeA。


杭州佛学院和苏州大学联合举办第五届东方唯识学线上年会

杭州潮音禅院 2021-11-15 18:13:17
原标题:2021年第五届东方唯识学年会在线上正式开幕

11月13日,第五届东方唯识学年会在线上正式开幕,来自中、日、韩三国4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61位代表在线上齐聚一堂。此次东方唯识学年会由东方唯识学研究会、苏州大学哲学系以及杭州佛学院联合主办,大会特设“唯识学与认知科学”为核心议题,同时还开设了“唯识经典思想”“唯识与部派思想议题及现代诠释”“明清及近代唯识学与中国哲学”“认识科学与认知哲学”“佛教哲学与比较性议题”五大分论题进行交流探讨,会议总计收到论文58篇。


部分参会代表的线上合影


大会开幕式特别邀请苏州大学哲学系系主任吴忠伟、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程恭让、上海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傅新毅、杭州佛学院副院长、东方唯识学会秘书长慧仁法师进行开幕式致辞。

吴忠伟表示,苏州大学得以顺利承办此次年会离不开慧仁法师的信任与支持,他相信此次大会的举办能够进一步促进苏州大学哲学研究和佛学研究。


苏州大学哲学系系主任吴忠伟

程恭让表示,东方唯识学会成为国内学者接轨国际学术界的一大平台,为国内学者向国际前辈与精英进行切磋交流和学习提供了机会,成为国内学界与教界相互交流的体制性平台。


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程恭让

傅新毅表示,学术是一代一代的接力,当代的学者也是在为下一代人接力,青年学者们在未来一定会取得超越前人的成果,越来越多的青年学者都在投入佛教哲学的研究,他期待未来能以更加开放的心态与新老朋友有更多交流。


上海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傅新毅


慧仁法师向与会学者报告了《唯识研究》的出版情况,并特别向苏州大学哲学系教授吴忠伟、以及全体会务人员对此次大会的筹备表示感谢。


杭州佛学院副院长、东方唯识学会秘书长慧仁法师


(文图/杭州潮音禅院)


会议纪要 | 第五届东方唯识学年会圆满闭幕

苏大哲思

 11月13日—14日,由东方唯识学会、苏州大学哲学系、杭州佛学院主办,苏州大学哲学系承办的第五届东方唯识学年会在线上举行,来自中、日、韩三国及中国台湾地区4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61位代表在线上齐聚一堂,共话东方古典意识之学。本次东方唯识学年会特设“唯识学与认知科学”这一核心议题,并围绕着这一主题开设了“唯识与部派经典”、“唯识与部派思想议题及现代诠释”、“明清及近代唯识学与中国哲学”、“认识科学与认知哲学”、“佛教哲学与比较性议题”五大分论题进行交流探讨,大会共收到58篇论文,分为8个分会场进行研讨。大会开幕式于13日上午9时举行,由苏州大学哲学系李薇讲师主持,大会特别邀请了苏州大学哲学系系主任吴忠伟教授、上海大学文学院程恭让教授、上海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傅新毅教授、东方唯识学会秘书长慧仁法师分别进行开幕式致辞。

111.JPG

11月13日的主题演讲

开幕式结束后,大会进入主题演讲环节,此一环节由上海大学文学院程恭让教授主持,苏州大学哲学系李薇讲师任翻译。共有7位发言学者发言,分别是:上海大学文学院程恭让教授、日本早稻田大学山部能宜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傅新毅教授、浙江大学哲学系李恒威教授、浙江大学佛教资源与研究中心堀内俊郎副教授、台湾大学哲学系耿晴副教授、苏州大学哲学系吴忠伟教授。

程恭让教授的《〈金刚经〉汉译的相、想通假问题——关于窥基〈金刚般若经赞述〉相关问题的语文学考察》一文基于梵汉对勘的视角,从语言文字考证的角度出发,以窥基《金刚般若经赞述》为主要依据,对《金刚经》汉译的相、想通假问题作了一十分细致的考察,指出窥基诠释侧重“外相”之说,显示了其对“不住关于事相之概念(想)”维度的忽略。山部能宜教授的《禅定实践中的阿赖耶识的意义》旨在阐明阿赖耶识的禅定背景,山部教授分别从阿赖耶识与乐;已转依者;《五蕴论释》的“有漏善法种子”;种子、麁重,与“所依”;“执受”与安危同一;维那琴的譬喻六个部分进行阐释。傅新毅教授的《〈玄奘唯识学的基本问题〉结语:时间与认识——兼论佛学研究的“世界3”》以波普尔的“三个世界”为引,探讨了一种不同于佛教思想史研究的佛教哲学如何可能的问题。李恒威教授的《生成的自我——来自生成论和佛学的研究》通过糅合生成认知和佛学思想,探讨这种中道中的“自我”——“无我之我”——的建构机制,特别是这个机制所涉及的自我—指涉的组织闭合的特征。堀内俊郎副教授的《论〈大乘庄严经论释〉的汉译——与佛教的中国化有关》认为应该在翻译语言的背景下阅读和分析翻译翻译文本,堀内副教授从《大乘庄严经论释》第一品第二十一节中选取一个段落来阐释汉译文本应被视为具有自身价值的独立文本,而不是研究印度原文的一种手段。耿晴副教授的《从“一时一心”到“一时多心”的演变:以心所为线索的初步探索》尝试从佛教内部来呼应当前学界对于意识研究的重视。通过探究从“一时一心”到“一时多心”这个演变过程背后的哲学理由,以及这个过程中所蕴含的哲学意义,进而找到这一演变发展的关键线索即意识。吴忠伟教授的《“气质”之可变与不可变——〈大学〉释义于朱子“变化气质”说对唯识学“种子”说之藉用 》聚焦于唯识”种子“与理学”气质“概念,基于跨学派的理论方法,从哲学形态角度试图说明,对比玄奘之学,朱子学有一从宗教解脱论领域的“熏习”转向、推进到现实政治领域中的“教化”,进而以此构拟朱子学与奘基唯识学内在的思想形变关系。

222.JPG


333.JPG

研讨会第一场

第一场分组讨论的主持人是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范文丽助理研究员,评议人是来自上海大学哲学系的茅宇凡讲师,参加讨论的学者除上述两位老师外,还有来自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的何艳珊副教授、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的硕士生李宁军同学、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的王川助理教授以及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的沈庭讲师。何艳珊老师主要是通过对唯识典籍音乐审美文献进行分析,来理解唯识典籍中的独特音乐审美理论体系以及其对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重大影响,从音乐美学的角度为我们认识唯识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李宁军同学则主要是从“等起”这一个一切有部成业理论的核心概念出发,来分析这一概念本身内部划分的逻辑,同时勾勒有部身语表业的成业机制。范文丽老师则主要是对“我”这一概念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对正理派、弥曼差派论证“我”存在的三种理论的梳理分析来展现对于“我”这一范畴的思考。王川老师则是从“格义”这一概念出发,讨论以唯识学为代表的佛学在与西方科学“格义”的过程中体现出的权力光谱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在社会政治、伦理等方面的表现。茅宇凡老师则是以一种古今对比的方式,通过分析当代知觉因果理论来理解陈那在《观所缘论》中提出的所缘的因果条件所可能含有的丰富论证。沈庭老师虽因故未能参与讨论 ,但其提交参会的《唯识学“刹那”义对中国近代形而上学的影响》一文也对大家理解唯识学提供了一些独特的思路。

444.JPG

555.JPG

研讨会第二场

本组主持人为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的赵东明副教授,评议人为江苏师范大学哲学系的陈群志副教授。参与发言的学者共有六位,分别是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的道弘法师、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的陈鑫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的赵东明副教授、江苏师范大学哲学系的陈群志副教授、崇文书局编辑梅文辉老师及中国佛学院的释演真法师。首先,道弘法师聚焦于作为“不相应行法”之一的“命根”概念,对不同典籍中“命根”概念的不同诠释进行梳理。最终认为将“命根”放置于第八识相应心心所分位作用可以解决“命根”本体化问题。第二位发言的陈鑫老师以《成唯识论》为中心对语言在唯识学诸层次的作用进行考察。认为在境—行—果的统一中,语言在各层面发挥的作用体现了真如在各层次发生和展开的过程。随后发言的赵东明老师立足于《成唯识论》及窥基注疏的解释,对“种子”及“现行”两个概念进行研究。从而对“阿赖耶识”的“现行”是否可以称为“种子”这一问题进行解答,并认为“旧种子”→“现行”→“新种子”这样三法辗转生起的情形是《成唯识论》特殊的“俱时因果”的理论。之后发言的陈群志老师从比较哲学的视角出发,将中观学派的时间观与麦克塔加的“时间悖论”进行比较研究。最终认麦克塔加所论只是一种为论辩而论辩的“智性游戏”。相比之下,中观学派所提出的时间观可以导引修行者体悟“缘起性空”的中道正法,从而获得精神的最终解脱。接下来发言的梅文辉老师利用现象学的方法对“五重唯识观”进行诠释。最终认为唯识学与胡塞尔现象学一样具有强烈及真挚的人文关怀,而唯识学的“五重唯识观”便是能够使人追求觉悟和解脱的道路之一。最后发言的释演真法师以内院本《百法忠疏》尾跋所论及的著录问题为切入点,梳理出《百法忠疏》的历代著录的基本史实,修正了民国唯识学者对此疏首次著录的认识偏差。

666.JPG

777.JPG

研讨会第三场

第三场分组讨论的主持人是来自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的姚彬彬副教授,评议人是来自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的张利文副研究员。除了上述两位老师外,参与本场讨论的学者还有来自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冉茂娥讲师、哈尔滨理工大学的朱敏讲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宗教学系的汤铭钧讲师、滁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韩传强教授。姚彬彬老师主要是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尤其是通过对日本“古写经系”《续高僧传·玄奘传》的分析,来认识玄奘大师的生平以及对若干历史问题进行分析。冉茂娥老师则是对唯识学中第六意识的地位和意识进行了一番系统的梳理说明,以彰显第六意识的重要作用和独特地位。朱敏老师则主要是通过对于《成唯识论》的阅读与梳理,来分析其中心、心所的“缘”与“依”的问题。汤铭钧老师主要是对月称《净明句论》中的部分内容进行译注,处理月称对陈那“现量离别”定义的批驳,以期更好地认识唯识思想。张利文老师则主要是对吕瀓先生与熊十力先生的“性寂”“性觉”之争进行重新分析。韩传强老师虽然因故未能出席本场讨论,但评议人张利文老师仍对韩老师提交大会的文章进行了精彩点评。

888.JPG

111.JPG

研讨会第四场

本组主持人为苏州大学哲学系的骆海飞讲师,评议人为斯里兰卡科伦坡大学博士生张晓亮。参与第四组发言的有六位学者,分别是苏州大学哲学系的骆海飞讲师、科伦坡大学博士生张晓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学院黄敏副教授、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赵超讲师、苏州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唐哲嘉与苏州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吴卿。首先发言的骆海飞老师对守培法师的唯识思想进行研究。认为守培法师的唯识学说宗本于《起信论》,既有继承,也有创新;既丰富了佛学理论,也有助于佛学发展。故守培法师唯识学说的价值是不容小觑也无法忽视的。其次发言的科伦坡大学博士生张晓亮对“先轨范师”与色心互熏说之关系进行考察。认为瑜伽行派阿赖耶识理论的建立和色心互熏说密切相关,不过在阿赖耶识理论建立之后,色心互熏说便遭到了严厉的批评。随后发言的黄敏老师认为借助唯识学对意识活动的分析,现代新儒家突出遍计所执之知识论存在的意义,说明了科学知识可以容纳于传统哲学,完成了新儒家对知识论建构的种种设想。之后发言的赵超老师通过时间维度及空间维度的对比分析之后,认为敦煌山水画背后的思想支持主要为中国大乘佛教的唯识学。第五位发言人苏大哲学系博士生唐哲嘉主要对《八识规矩集解》中“种子义”的变化进行考察。认为王肯堂的《八识规矩集解》集中反映了当时唯识学的特点:一方面维护阿赖耶识的根本识地位;另一方面以“体用不二”的思维方式改变唯识学“非此即彼”的印度式思维以契合明代的“性相二宗”融合的实际需求。最后发言的苏大哲学系博士生吴卿立足于《药地炮庄》文本,对方以智关于《庄子》的唯识学解读进行研究。其认为方以智以“转识成智”“炮制”《庄子》不仅弥补了《庄子》追求“大道”导致的形上形下分裂的流弊,且启发方以智以唯识学为“药方”,以《庄子》为“药”,救治明末社会人心之流弊的尝试。

111.JPG

研讨会第五场

本组主持人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汤铭钧讲师,评议人为杭州佛学院德澄法师。本组共八位学者发言,分别是来自浙江佛学院的普超法师、浙江大学哲学系的李明书研究员、苏州大学哲学系的王新水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生郑屹君、苏州大学哲学系李继堂教授、韩国大真大学金泰洙教授、杭州佛学院丁岳飞老师、杭州佛学院的德澄法师。普超法师的《说一切有部“心性”思想研究:以玄奘译<阿毗达摩大毗婆沙论>为线索》从时间、空间两个角度探析了有部“心性”的“心法”与“心所法”两部分内容;李明书老师的《<瑜伽师地论>对于性别的认知层次》通过分析《瑜伽师地论》中对于性别的判断,建立了唯识学认知性别的两个层面;王新水老师的《汉传大乘佛教哲学三对根本教义的逻辑困境—从理论理性来看》立足于对缘起性空与一切唯心造、缘起无我与苦报轮回、无明无始与佛智现成这三组理论进行理性思辨,从而发现其中的悖论与循环论证;人大博士生郑屹君的《关于<百法论>注疏与“本事分”问题》考察了《百法论》的唐代注疏,探讨其中的“本事分”问题;李继堂老师的《预测加工PP理论与康德知识论自然化》基于探讨预测加工理论跟康德知识论深层关联,发现贝叶斯推理有助于找到康德知识论自然化的知识标准;金泰洙老师的《<十门和争论><佛性有无门>解释与特征》处理元晓的思想逻辑问题,其依据现存的文献残片,发现只有有性论对无性论的批判得以保留,进而探讨了元晓之和诤逻辑;丁岳飞老师的《窥基与唯识宗法统的建构》论述窥基通过创造性诠释与叙述策略将其塑造为奘学的“独授”者形象,从而创宗立派,为唯识宗建立了法统;德澄法师的《唯识学知识论中的认知对象》从主体(色法)、区分(所缘缘)、变现(相分)、类别(境)等几方面对唯识学知识论中的认知对象加以论述。

111.JPG

111.JPG

研讨会第六场

本组由戒幢佛学研究所的廖乐根老师主持,由浙江大学哲学系博士生许伟评议。本场共有七位发言人。分别是:浙江大学哲学系博士生许伟、法鼓文理学院博士生陈陶、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司冰霜、闽南佛学院研究生行蕾法师、闽南佛学院研究生升弘法师、江苏省佛学院清凉学院余翔老师、戒幢佛学研究所的廖乐根老师。浙大博士生许伟的《“过去”如何显现于“现在”?——唯识学的“聚集显现”问题》一文, 基于时间哲学的视角,从唯识学中的“诸行无常”概念出发来探讨“聚焦显现”的问题。法鼓文理学院博士生陈陶的《惠敏法师在唯识学与认知科学对话之探索》概述了唯识学研究专家惠敏法师与认知科学对话探索的历程,并进一步探讨了两者对话的理论困难与未来展望。中大博士生司冰霜的《休谟的简单知觉和有部的极微理论》通过对休谟的简单知觉和有部的极微理论的对比分析,来论证休谟建立在对时间绝对分割基础上的简单那观念必定不能成立。行蕾法师的《依识境关系略论唯识古学与今学“虚妄分别”的意涵》以识境之间的认识关系为线索,着重探讨古学以显现义开阐虚妄分别的意涵,并对比今学的说法,阐明两家对虚妄分别的不同。升弘法师的《部派时代随眠与禅的论诤》通过探讨部派时期诸论著中所说各学派对随眠与缠的同异,随眠是否与心相应等问题的不同观点,窥探诸学派的根本宗旨。余翔老师的《〈成唯识论述记〉中的因明比量释读——以破胜论法执为例》,根据《述记》的科判分为五个部分,通过对《成唯识论》和《述记》中所立比量的一一对照和释读,考察窥基因明思想的特色。戒幢佛学研究所廖乐根老师的《从遍计所执性的形成试析唯识学视角中的认知歪曲——以〈摄大乘论〉为中心》依据唯识学重要经典——《摄大乘论》的相关内容,围绕遍计所执性的形成这一核心问题展开论述,对唯识学视角中的认知歪曲机制作出分析。

111.JPG

111.JPG

研讨会第七场

本组主持人为温州佛学院则生法师,评议人为戒幢佛学研究所净智法师。本组共六位学者发言,分别是来自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张蕾、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生颜峻、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生樊铮炎、戒幢佛学研究所净智法师、温州佛学院则生法师、台中慈善寺佛学院法光法师。中大博士生张蕾的《论早期大乘瑜伽学派—以“心性本净”的解读为中心》以心性本净为切入点,对《大乘庄严经论》与《瑜伽师地论》进行诠释,进而凸显早期瑜伽行派的融摄性和包容性的特质;南大研究生颜峻的《近代支那内学院掌珍比量之诤》详细辨析了掌珍比量之诤,并阐述了其重要意义;南大研究生樊铮炎的《<大乘庄严经论>的三性说》细致阐述了《大乘庄严经论》对三性说的诠释;净智法师的《关于“不共无明”的探讨》对比梳理了说一切有部与瑜伽行派对“不共无明”理解差异;则生法师的《唯识宗对“无作用”的界定》探析了唯识学中基于“种子”对“无作用”的界定,以此理解唯识的缘起思想及对俗谛的安立;法光法师的《三乘建立论》将印度宝生源寂的三乘建立论译成中文,并进行了义理的总结与梳理。

111.JPG

111.JPG


研讨会第八场

本组主持人为杭州佛学院的慧仁法师,评议人为台北大学中文系的赖贤宗教授。本组共有五位学者发言。分别为台北大学中文系的赖宗贤教授,东京大学人文社会系研究科的杨洁老师,台湾南华大学宗教研究所的黄国清教授,杭州佛学院的慧仁法师,香光尼众佛学院的释见晋法师。慧仁法师基于修行果位与认知结构关系,着重讨论了加行智的修行原理为何,它如何能够产生根本智的。赖宗贤老师认为佛教的禅修不仅作为宗教修练而已,也能就理论与实践层面提供不同的视野与思想资源。他从佛教传统来探讨人类认知,指出关键问题是:感性与知性究竟如何配合运作。杨洁老师以《瑜伽师地论》为中心,分析探讨瑜伽行派论书中“遍行”这一概念的意涵。探讨瑜伽行派论书中“遍行”这一概念的意涵。黄国清老师通过真谛所译佛典的详细爬梳,探讨“阿摩罗识”及安立第九识的思想意趣。见晋法师法借由“草木皆兵”的历史故事,试解析唯识学“三能变”的认知体系。最后期许透过唯识学“平等性智”等智慧,引导人们看清对于“自我”之错误认知,超越小我局限,朝向大我社会的和乐共融。

111.JPG

111.JPG

经过两天紧张的学术研讨,大会在11月14日下午4时迎来了闭幕式。闭幕式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赵东明副教授主持,苏州大学哲学系主任吴忠伟教授为大会作了学术总结,杭州佛学院副院长、东方唯识学会秘书长慧仁法师发表了致谢辞。东方唯识学会下一届年会承办方浙江佛学院副院长张伟教授及学术召集人傅新毅教授也就承办下届年会作了致辞。

111.JPG

闭幕式首先由苏州大学哲学系吴忠伟教授对此次大会作总结,吴教授借用“现象学运动”一词,基于唯识学当下所处的认知科学语境,发表了《对初兴之当代“唯识学运动”的漫画式刻画》的会议总结报告,对大会学者的发言情况作了精彩的总结与点评。吴老师围绕着(1)广义唯识学与狭义唯识学、(2)当代“唯识学运动”的兴起、(3)当代“唯识学运动”的朝向之一:基于瑜伽行“转依”的认知实践 、(4)当代“唯识学运动”的朝向之二:基于对虚妄分别的“概念”世界的理论反思、(5)唯识学的挑战、危机与抉择五个话题展开演讲,并对本次会议中唯识前辈学人的严谨、青年才俊的出彩表现以及实力派法师的求真务实精神给予了赞叹,高度评价这场为期两天的唯识学思想盛宴。此外,吴老师也表示能够承办第五届东方唯识学年会对于其本人以及苏州大学哲学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正如吴老师所言:“相信通过今年这个唯识学年会的顺利召开,会进一步推动我们以往传统的学术研究。我想对于我们苏大哲学系、我们的哲学与佛学研究的开展,以及未来相关研究方向的整合,还是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最后,吴忠伟教授表示再次感谢参与本次论坛的唯识学界同仁、包括诸多的海外学者以及本系诸位同仁的积极参与,特别感谢慧仁法师对本次会议的大力支持,特别感谢并赞叹李薇老师领导的本次会务组工作团队的工作!

在大会学术总结之后,受东方唯识学会秘书长慧仁法师委托,赵东明教授特别代表东方唯识学年会,宣读了唯识学年会海外学术召集人德国埃尔福特大学马克斯-韦伯文化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的研究员胡海燕教授的贺词:“今年受邀而因疫情没能参会的有:1. 美国哈佛大学的悦家丹教授(Lusthaus)。2. 奥地利英斯布鲁克大学的索尼教授(Soni,国际梵文学会秘书长)及夫人(也是印度学博士)。3. 德国我本人(德国韦伯高研院)。4. 山东大学德籍特聘教授德尔海(Delhey)。尽管如此,我们衷心感谢东方唯识学研究会以及苏大吴忠伟教授及团队的邀请,期待明年会议能够与大家相聚!”赵东明教授还代表东方唯识学会,对倪粱康等前辈学者对东方唯识学会所给予的关心、支持表示感谢。

111.JPG

东方唯识学会秘书长慧仁法师最后发表致谢辞,慧仁法师认为此次大会的顺利召开,离不开吴老师、李薇老师带领的工作组的辛勤付出,他首先表达了对吴忠伟教授以及承办方工作的赞赏和感谢之意。其次,慧仁法师还表达了对各位海内外参会学者的感谢。慧仁法师说各位学者都非常支持唯识学研究,积极参与大会,包括日本的山部能宜教授、傅新毅教授、程恭让教授等等专家学者,也感谢了唯识学会早期的重要参与者黄国清教授、赖贤宗教授等。最后,慧仁法师还感慨唯识学研究后继有人,随着一些优秀人才、年轻学者的加入,未来唯识学研究定能取得更多的研究成果。并对未来唯识学的研究方提出了一些建议,他认为唯识学研究要与当代科学相结合,比如意识哲学、当代心理学、人工智能等等,使唯识学研究能更加面向大众,更加易于传播。

最后,东方唯识学会下届年会承办方浙江佛学院副院长张伟教授及学术召集人傅新毅教授也就下届年会承办进行了致辞。

111.JPG

张伟教授对下一届年会在浙江佛学院举办感到荣幸,对唯识学会对浙江佛学院的信任表示感谢,同时诚邀各位学者光临明年在浙江佛学院举行的年会进行工作指导。张伟教授还介绍了浙江佛学院的基本情况,并认为下一届年会放在浙江佛学院举办,将给学院的发展带来机遇,将有助于全面提升学院的教研水平。

111.JPG

傅新毅教授表示从这届年会中受到了很多的启发,特别是年轻学者颇有创见,也希望大家明年能够进一步支持东方唯识学年会。

由东方唯识学会、苏州大学哲学系、杭州佛学院三方联合主办、苏州大学哲学系承办的本届唯识学年会可谓盛况空前。除与会近60名嘉宾外,还有线上的诸多老师、同学和法师200多人参与。围绕东方唯识学,聚焦“唯识学与认知科学”,本届年会议题前沿,讨论热烈,精彩纷呈,会议达到了预期目的,取得了圆满成功!


特别鸣谢苏州大学唯识学年会会务小组

 执行老师:吴忠伟、李薇 

执行成员:吴卿、唐哲嘉、邝妍彬、于沺沺、宋子崴、刘旭宇、王天易

111.JPG

更多>> 研究人员
  • 方立天教授

    教授、博导,创所所长。研究方向:中国佛教、中国哲学。

  • 张风雷教授

    教授、博导,所长。研究方向: 佛教与中国传统哲学,尤其致力于中国佛教天台宗及魏晋南北朝佛教思想史研究。

更多>> 基地期刊
更多>>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