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松参加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十五周年院庆系列活动并在“国学—古典学学科建设”座谈研讨会发言 - 中国人民大学 - 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您的位置:首页 > 动态信息 > 宗教界动态

张雪松参加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十五周年院庆系列活动并在“国学—古典学学科建设”座谈研讨会发言

点击数:862 更新时间:2020-11-19 16:05:19

2020年11月13—14日,我所张雪松副教授应邀参加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十五周年院庆系列活动,在“国学—古典学学科建设”座谈研讨会上就“国学—古典学”的界定进行发言,并在“首届古代知识与文明的产生与传播”学术研讨会上发表学术论文《祖与国:中国宗教中的血缘祖先崇拜演变与国家认同》。

微信截图_20201119165628.png相关报道见:https://mp.weixin.qq.com/s/fsvrHqMhrkmKpoLPqY9Grg

https://mp.weixin.qq.com/s/x1k1aVG66Af_8IIHNbt2-Q


 十五志于学 | “国学-古典学学科建设”研讨会顺利召开

RUC国学生

 

2020年11月13日下午,“国学-古典学学科建设”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馆325会议室召开。本次活动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吴洋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史金波,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常务副院长乌云毕力格,中国人民大学原常务副校长冯惠玲,中华书局古联数字公司总经理洪涛等专家学者及各中青年学者出席本次会议。

微信图片_20201119161115.png


会议分为上下两个半场,上半场由专家学者发言。

微信截图_20201119161309.png


乌云毕力格教授介绍了国学院学科建设的历程和设想,指出国学院一直坚持包含汉文献和古代民族文献的“大国学”,并阐述了有关国学学科建设的八个问题:国学与古典学的关系、研究对象的时限、应特别关注的文献、文献材料在研究中的地位、国学经典的范围、如何研读国学经典、如何在中国古典学下协调各个二级学科的关系、如何拓展中国古典学的视域。这些问题丰富了学科建设的讨论层次,并为本场的讨论定下了基调。

微信截图_20201119161416.png

冯惠玲教授首先论述了数字人文研究与国学学科建设之间的关系,指出数字方法与人文研究交叉的必然性,并展望了数字技术对人文研究的两大促进作用:第一是“远读”提高人文研究的效率和能力,第二是以机器思维发现新的问题。然后,她提出人文和数字双方对话交流中出现的问题,即对对方概念界定、学科范式的不理解,并强调数字人文研究必定是由人文学者主导,期待国学院对相关人才的培养。

微信截图_20201119161504.png

洪涛总经理指出“国学”一词内涵外延的模糊性,认为相较于“优秀传统文化”,“国学”更适合作为出版物的名称,然后介绍了中华书局在古籍数字化方面的努力,如“中华国学资源总库”项目。接着,他提出了一种基于企业视角的对数字人文研究的反思,认为数字人文应当以解决问题为基础,并展望了中华书局与国学院学科建设的合作前景。

微信截图_20201119161628.png

史金波教授首先回忆了自己的研究历程以及国家对西夏研究的大力支持,指出我国的体制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点。他指出,学术研究要和国家社会的需要相适应,未知数大的领域往往含金量也高,并举科恰诺夫对《文海》《天盛律令》的研究为例,鼓励大家冲击最前沿的问题。


上半场结束后的茶歇期间,会议大屏幕播放了海外知名学者为祝贺本次院庆准备的专题报告录像,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柯马丁、波恩大学教授廉亚明、特拉维夫大学教授郭志松等专家学者在视频中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并祝贺国学院成立十五周年。


下半场由中青年学者发言,大家围绕国学的历史演变、国学概念的界定、国学与古典学的关系、国学与数字人文研究、国学与中小学教育等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取得了良好的交流效果。

微信截图_20201119162310.png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索罗宁认为,国学或古典学是跨学科的研究,在人文学科有所发展必须有全面的知识背景,需要对语言学、语文学、文献学和不同文献传统的基本方法有所掌握,才能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微信截图_20201119162401.png

《文学遗产》副主编马昕认为,目前的中小学教师擅长现当代文本,但对文言文作品不能切入痛处,古典文化基础明显偏弱,很难将国学真正推入基层,希望能有更多研究生投身于中小学的普及与教学中。

微信截图_20201119162445.png

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馆员孙显斌介绍了学科分裂分化的历史,认为收藏史与国学的结合很有研究意义,指出整体性跨学科研究和跨文化理解在学科建设中的重要性。

微信截图_20201119162530.png

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责任编委杨浩论述了历史上人文研究检索能力的发展过程,并提出要首先做好数字人文研究的四层基础工作:数据库建设、数据的加工与标注、基础算法的研究、研究平台的开发。

微信截图_20201119162624.png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张雪松集中阐述了“国学”一词的界定问题,认为学科建设中“国学”的概念不应与社会的广泛印象相左,而且“古典语言”的界定也需要考虑。此外,他强调了宗教在文明体系中的作用,指出了现代研究对宗教的忽视。

微信截图_20201119162708.png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李建强认为在学科融合中,并不应丧失每个学科原有的独特性,而应找到不同学科之间的切入点、结合点,建立每个学科的完善知识体系;此外,国学对中小学教育的影响还不够,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最后,乌云毕力格教授表达了对大家前来参会的感谢,并总结了大家关于国学-古典学学科建设的观点。会议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更多>> 研究人员
  • 方立天教授

    教授、博导,创所所长。研究方向:中国佛教、中国哲学。

  • 张风雷教授

    教授、博导,所长。研究方向: 佛教与中国传统哲学,尤其致力于中国佛教天台宗及魏晋南北朝佛教思想史研究。

更多>> 基地期刊
更多>>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