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之 此缘性(1) - 中国人民大学 - 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您的位置:首页 > 动态信息 > 宗教界动态

缘起之 此缘性(1)

作者: 杨郁文 来源:觉悟之路 点击数:1620 更新时间:2003-10-18 22:29:24

緣起之「此緣性(idappaccayata)」

 

楊郁文

1996/4/16中華佛學研究所副研究員中華佛學學報第九期(1996.7.出版)頁1~34
 

提 要:
 

緣起法門為佛法的重心,然而緣起甚深,難於現觀;從古及今經、律、論多所談論,現代學界亦然。 日本佛學泰斗宇井伯壽氏將“idappaccayata”譯作「相依性」,並依「識緣名色,名色緣識。」經句,解釋原始經典之緣起說為“相依性”;此後,日本學界有贊成者亦有異議者,經過數十年尚在討論之中。筆者有緣看到增田英男氏「空緣起」一文, 主要在評論“緣起空說”──意圖以‘緣起’為理由,為‘空’立說,特別是將‘緣起’作‘相依’解;並「以相依性故,一切存在無實體。」 作為現代的解釋。 增田氏上溯原始緣起說來檢討它,多所論述,卓見俯拾即是;然而亦有所見與筆者相異者,或須說明清楚者在。有關早期佛教「緣起」之“此緣性(idap=paccayata)”由宇井伯壽氏譯作“相依性”為始作俑,引導許多追隨者,亦引發不同的聲音,投入「緣起相依性」的討論;筆者將有所發言,除對增田英男氏之評論再評議之外,亦將對三枝充□氏之評議,加上拙見以供大家參考。

 

首先 討論“種種緣起說”,其次 評論“緣起的相依性”之錯誤,當以“法住性、法定性”了解此緣性,其次由“緣起法則認識此緣性──緣起”,繼之“由因果法透視此緣性──如性、不違如性、不他性”,最後 提出“結言”。

【略字表】
<V> i.4 =《Vinaya-pitaka(律藏)》vol.i.(卷1)p.4 (頁 4)。
<A> i. 189 =《Anguttara-nikaya(增支部)》vol.i.(卷1)p.189(頁189)。
<S>ii.25f.=《Samyutta-nikaya(相應部)》vol.ii.(卷2)p.25f.(頁25及以後)。
<VM>518 =《Visuddhi-magga(清淨道論)》p.518
<SA>ii.41= <Sarattha-pakasini(相應部註)> vol.ii.p.41
<2>83c = <大正新修大藏經>冊2,頁83,下欄。
<南傳13> 166= <南傳大藏經>卷13,頁166。

 

鍵詞:1.緣起說 2.法住性 3.法定性 4.此緣性 5.緣起法則6.如性 7.不違如性 8.不他性
 

一.【序言】
 

緣起甚深難見,早期佛教《經》《律》已有明言; (註1)發展中佛教─《阿毘曇》論典乃至《大乘經、論》亦以處理"緣起"為重心;現代東西洋學者仍然以緣起為核心,研究相關的佛法。 日本學界許多主導人士,認定“緣起”指事物以相依相關的成立; 以相依相關的成立之事物,沒有獨立的、固定的實體; 沒有獨立的、固定的實體,此事實,即是“空”的意義。 如此說法為現代的“緣起空說” ( 註 2),然而,亦有異議提出; 筆者所見批判最為有力者,首推增田英男氏「空緣起」 ( 註 3) 一文,立論精闢,批判各家說法亦確切。談到現代佛教學“緣起空說”之優位及其理由,有二:
 

其一:梵語、藏語所傳印度中觀派之注釋書或論書,記載許多緣起空說的思想。……然而,龍樹以後之中觀派文獻所出現的緣起空說的論述,是屬於當時印度思想界流行論理的討論辯駁,相應於此學風的

更多>> 研究人员
  • 方立天教授

    教授、博导,创所所长。研究方向:中国佛教、中国哲学。

  • 张风雷教授

    教授、博导,所长。研究方向: 佛教与中国传统哲学,尤其致力于中国佛教天台宗及魏晋南北朝佛教思想史研究。

更多>> 基地期刊
更多>>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