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国际佛学论坛“菩提心的思想与实践”暨《菩提道次第广论四家合注》出版发布仪式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 中国人民大学 - 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您的位置:首页 > 动态信息 > 宗教界动态

第四届国际佛学论坛“菩提心的思想与实践”暨《菩提道次第广论四家合注》出版发布仪式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作者: 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464 更新时间:2014-11-04 17:22:51

         20141112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佛学研究中心主办的第四届国际佛学论坛“菩提心的思想与实践”暨《菩提道次第广论四家合注》出版发布仪式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活佛法师、居士大德等200余人参加了论坛。

    111日上午9时,第四届国际佛教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堂隆重开幕。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韩东晖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佛学中心联合主任、四川下坝嘛通寺、大庆富裕正洁寺、沈阳北塔法轮寺住持夏坝仁波切,民族出版社社长禹宾熙,浙江上虞多宝讲寺住持智敏上师的代表宗川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四家合注》责任编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总编室主任陈彪,在开幕式上先后致辞。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佛学中心主任、哲学院副院长魏德东教授主持。

    论坛共举行了7场论文发表会,分别由我所执行所长张风雷教授、惟善副教授、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俞学明教授、台湾华梵大学释修禅助理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佛学研究中心翻译部副主任云丹法师、南京农业大学王建光教授、夏坝仁波切主持,共发表论文36篇,围绕佛学体系中的核心概念“菩提心”,从菩提心的概念、意涵、菩提心经典研究、菩提心在佛教史上的地位、菩提心的修习实践及现代价值等多个方面,对菩提心思想与实践进行了全面、深入、系统的探讨。

    佛教认为,菩提心是佛教的核心概念之一,是众生成佛的精神基础。黑龙江静波法师、台湾修禅法师、南京农业大学王建光教授、沈阳北塔法轮寺的土登曲扎、云丹、巴丹等人的论文,对于菩提心的概念、意涵、结构进行了严谨的剖析,从深层次义理层面推动了对佛教哲学与现代价值的认知。

    论坛的重要特色是汉藏佛教深层次的交流互鉴。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杨曾文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张文良教授、张建宇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叶宪允教授、无锡灵山书院张磊等人的论文,着重探讨菩提心思想与汉传佛教的关系。来自藏区的夏坝活佛、岗娃活佛、琼布活佛、扎西坚赞格西、仁增格西、雅培格西、康巴降央格西、巴登一西格西、彭措格西、佐仓尊珠格西、降巴洛西格西、白玛战堆、青海民族大学更登教授、达哇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佛教研究所江波研究员等人的论文,则重点讨论了菩提心在藏传佛教中的含义与地位。学者、高僧从原始经典出发,对汉藏两大佛教系统的菩提心思想研究、比对,深化了佛教间的相互认知。

    论坛还分享了菩提心的现代价值与实践体会。泰国学者周瑞孟、越南学者释广乐、青海民族大学丹增切盼教授、上饶师范学院郭文教授的论文,讨论了菩提心与持戒、修行的关系,对于如何在现代社会发挥菩提心的作用,弘扬菩提心的当代社会价值,提出了有价值的看法。

    本届论坛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菩提道次第广论四家合注》出版发布会。

    宗喀巴大师著成《菩提道次第广论》已有500余年,法尊法师译成汉文也已八十年,目前汉地研习《广论》蔚然成风,甚至形成了许多研究《广论》文本的学习型团体。《广论》在西藏有200多家注释,至19世纪初,形成了4种经典注疏,并被合为一编,分上下两函,不同作者的注疏以不同的颜色撰写,题名《无比至尊大宗喀巴所著<菩提道次第广论>诸难要处善解之四家合注——大乘明灯》,这就是著名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四家合注》。200年来,这部著作一直没有汉译。2010年起,宗峰、缘宗两位年轻法师在社会各界的劝请与大力支持下,以两年时间专心致志完成了初译。其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佛学研究中心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于译稿进行了精心的校订,统一了科判、格式,并纳入夏坝·降央克珠、魏德东主编的《佛学译丛》,分上下册,合计1112页,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完成了学术界、佛学界的一大心愿。

    四家注释不仅原文的颜色不同,诠释也各有重点,相互补充,形成了对《菩提道次第广论》的全面解释。

    第一家注释俗称墨注,是最早的注释,以黑色写成,作者为跋梭天王·曲吉坚参(1537-1605),在本书中以“跋:”标识。跋注的重点是补充《广论》正文之间省略的文字,疏通文意,有助于完整地理解原文的思想。如199页写道:“希乐(获得更上进的)功德(的比丘)住林薮,(以其能生骄慢故)不应(如窥伺般)观察他过失”,其中括号中的话,就是跋梭天王所做的注。墨注属于对正文的补充,需要连贯起来阅读。

    第二家注释俗称黄注,最早以黄色写成,作者是卡若堪钦·阿旺饶丹(16-17世纪),在本书中以“阿:”标识。阿注的特点是为各个段落做出小结,并予以解释,以帮助读着把握每一小段的中心思想,深化对段落的理解。例如第505页写道:“阿:如是,六度的根本也唯是菩提心而已。”黄注多在段落之间独立成句,且篇幅较长,属于阐述性的解释。

    第三家注释俗称红注,最早以红色写成,作者为嘉木样协巴·阿旺尊哲(1648-1721),在本书中以“嘉:”标识。嘉注是对正文做科判与解释,也就是对内容进行结构分析,比后来法尊法师的《广论》科判还要详细,有助于读者更精准地把握原文的逻辑脉络。例如第69页:“三、如教修行。分二:一、总行。”

    第四家没有说明最早写本的颜色,作者是札底格西·仁钦顿珠(17世纪),在本书中以“札:”标识。札著并不是对全本《广论》的注释,而是专门毗钵舍那部分,在解释方式上是综合性的。

    《四家合注》有两个来源,一是1802年的胜寿洲寺版,此后又于1842年、1946年、1972年、2005年重刻,合计5版。二是1807年的拉卜楞寺版。此次翻译,译者比对了两大源流,将所有藏文译出,力求完整。

      《四家合注》的两位译者均为青年僧才。翻译上卷的宗峰法师,号法印。1971年生于新疆拜城,199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1994年出家于浙江三门多宝讲寺,在智敏上师座前剃度。1996年赴拉卜楞寺学习诸大经论,2000年赴青海同仁县隆务寺学习。下册的译者缘宗法师,法名妙方,1972年生于山东单县,19934月在五台山出家,1995年参学于多宝讲寺智敏上师,1996年以来参学于拉卜楞寺、隆务寺、色须寺等寺院。两位法师心无旁骛,专心学术,为年轻一代学者树立了榜样。

    《菩提道次第广论四家合注》的出版得到佛学界、学术界的极大关注。著名的前辈广论学者智敏上师为此撰文《沟通汉藏、利益群生——《菩提道次第广论四家合注》翻译及出版的意义》,指出:“学习《广论》的热潮已经兴起,但可惜以前《广论》的藏文原版注释皆未译出,《广论》部分文词难销,法相细微,汉人学习《广论》没有帮助阅读的资料,学习上存在实际的困难。”“欣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佛学研究中心翻译出版《菩提道次第广论四家合注》,此举对于《菩提道次第广论》在汉地的进一步推广学习,利益汉地的广大众生而言,其意义亦非同寻常,十分随喜。”“此次出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四家合注》的一大特色是译者还对法尊法师汉译《广论》中所引的经论名目和引文,尽量查找出其在《大正藏》中相应的汉译经论名目和文字,然后将校核的结果添加在脚注中。宗大师学识广博,造论旁征博引,引用许多经论,现在译者查找出《广论》中所引的经论名目和引文在《大正藏》中相应的汉译文字,方便了学人研读《广论》及深入《广论》的义理,可以加深学人对《广论》原文的理解,也有助于汉藏佛法的沟通。”

    智敏上师强调:“在物欲横流、精神空虚的今日世界,亟需要一种高尚的信仰来平衡人类的生活,而佛教的信仰,却又是推向智慧的一种动力。因为佛教是讲理智的,所以绝不参杂任何迷信成分。就这方面而论,更为知识分子所欢迎。目前由于时代发展和民众需求,佛教的传承与弘扬显得尤为迫切。《菩提道次第广论四家合注》的翻译及出版正逢其时。”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学诚法师此前也发文,阐述《菩提道次第广论出版四家合注》出版的学术意义与现实意义。他说“借由《四家合注》我们可以发现,宗大师重视戒律的态度是一以贯之的,几乎遍及广论的前前后后。”

    中国人民大学汉藏研究中心的沈卫荣教授、中央民族大学的班班多杰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嘉木扬·凯朝副研究员都对本书的出版有高度的评价。

    《菩提道次第广论四家合注》的翻译出版,堪称1934年法尊法师译出《菩提道次第广论》之后汉藏佛教交流的又一件盛事。对于推动佛教学术的深入发展,汉藏佛教间的交流互鉴,以及各民族之间的互信团结,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更多>> 研究人员
  • 方立天教授

    教授、博导,创所所长。研究方向:中国佛教、中国哲学。

  • 张风雷教授

    教授、博导,所长。研究方向: 佛教与中国传统哲学,尤其致力于中国佛教天台宗及魏晋南北朝佛教思想史研究。

更多>> 基地期刊
更多>>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