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9日,我所张雪松副所长应邀在浙江佛学院温州佛学院作学术讲座,并考察温州佛教活动场所。
4月29日,我所张雪松副所长应邀在浙江佛学院温州佛学院以《佛教的宇宙论与人生观》为题作学术讲座。讲座由温州佛学院副教务长则慧法师主持,温州佛学院师生、安福寺僧众及义工参加了讲座。
讲座结束后,张雪松副所长拜会了温州市佛教协会会长达照法师以及担任温州佛学院客座教授的方广錩先生。
在则慧法师陪同讲解下,张雪松副所长还参观考察了温州安福寺、安福怀老院、妙果寺、江心寺、地藏殿、龙庆寺等佛教活动场所。
相关报道见:https://mp.weixin.qq.com/s/_3UKBg2xcHSmbsrJFyPcXA。
温州佛学院 安福利生 2025年04月30日
2025年4月29日,浙江佛学院温州佛学院特邀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佛教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张雪松教授来访开展学术交流,并以《佛教的宇宙论与人生观》为题,为佛学院师生、安福寺僧众及义工带来一场精彩的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温州佛学院副教务长则慧法师主持。
讲座伊始,张雪松教授谈道,选择这一主题是鉴于当前社会对佛教中国化的倡导,他认为佛教不仅要与古代中国的儒家、道家等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还需与当代中国社会相适应。他期望能够运用现代人熟悉的语言,尤其是知识青年能够理解的话语体系,来阐释佛教的教义,从而使传统佛教能够与现代社会更好地对话与交流。
张教授以“佛教宇宙论”为切入点,提出佛教是关于此岸世界和彼岸世界的整体结构及其构成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学说,这与西方哲学宇宙论有所不同,后者更多的是对宇宙世界整体结构的哲学性反思,特别是前苏格拉底时期对宇宙本源的探讨,而佛教宇宙论不仅吸收了当时的自然科学知识,且根据佛教教义进行了综合。
张教授以“须弥山中心说”的视角,结合佛经中的相关记载和历史文物,如雍和宫的铜制须弥山模型,并融入中国传说故事和古诗词等元素,生动地描绘了佛教世界观中的“九山八海”、“四大部洲”,以及三界六道中众生的生存状态。
接着,在“佛教的人生论”部分,借由“八苦”等佛教概念,张教授指出佛教认为一切皆苦的观点并非消极,而是旨在揭示苦难的原因,即无明和我执,指导人们如何通过去恶从善、自净其意来达到超越苦难的理想境界。同时,他强调了佛教中“无我”概念的重要性,并阐释了如何通过认识空性来断除苦的根源。
最后,张教授肯定了佛教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播和教育意义,佛教对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的贡献,以及佛教智慧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在讲座过程中,张教授以佛教现代化为核心,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丰富的知识储备以及生动的讲述方式,用诗词典故和民间故事串联起深奥的佛理,使在场听众深刻感受到了佛教智慧与中华文化的交融之美。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多年来,温州佛学院已持续邀请多位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前来开展学术交流,旨在令师生们深入经藏的同时,能够站在更广的维度思考如何持续推动佛教文化研究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与发展,助力未来弘法利生事业。
【张雪松教授简介】
张雪松(笔名雨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客座研究员。专攻佛教组织制度与民间信仰,提出“法缘宗族”理论,揭示中国宗教与社会的互动机制。其《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华佛教史”首卷)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并外译推广;《法雨灵岩》聚焦印光法师与佛教现代化,引发学界关注。主持国家课题,发表论文30余篇,兼任《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专栏作者,推动学术普及与国际对话,彰显中国宗教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 |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 |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 | 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 | 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 般若文海佛教网 | 中国佛教信息网 | 哲学互动网 | 道教文化 | 孔子2000 | 哲学院 | 哲学在线|宗教社会科学 | 爱智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