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8日,我所副所长张文良教授应邀参加2025年度(第十届)人间佛教研究选题论证会暨“拭目以待的挑战与机遇:人间佛教如何面对AI时代的降临”主题论坛并致辞。
2025年3月28日,由星云文化教育公益基金会、佛光山人间佛教研究院主办,星云文教馆协办,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担任学术协作的2025年度(第十届)人间佛教研究选题论证会于上海星云文教馆开幕。星云文教馆馆长满莲法师、佛光山人间佛教研究院院长妙凡法师、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所长李利安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副所长张文良教授、西北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王雪梅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来自海内外21所高校的35位入围同学共同出席了此次开幕式。开幕式由西北大学区域国别研究所谢志斌副教授主持。
2025年3月28日晚,“拭目以待的挑战与机遇:人间佛教如何面对AI时代的降临”主题论坛在上海星云文教馆举行。论坛由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所长李利安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副所长张文良教授、西北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王雪梅教授、佛光山人间佛教研究院院长妙凡法师共同与谈,来自21所高校的35位海内外硕博士参加了论坛。
相关报道见:https://mp.weixin.qq.com/s/I9oJaQZNsK5cXTc2CO8P-w。
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 2025年03月29日
2025年度(第十届)人间佛教研究选题论证会开幕
2025年3月28日,由星云文化教育公益基金会、佛光山人间佛教研究院主办,星云文教馆协办,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担任学术协作的2025年度(第十届)人间佛教研究选题论证会于上海星云文教馆开幕。
从左至右依次为:满莲法师、妙凡法师、李利安教授、张文良教授、王雪梅教授
星云文教馆馆长满莲法师、佛光山人间佛教研究院院长妙凡法师、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所长李利安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张文良教授、西北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王雪梅教授,以及来自海内外21所高校的35位入围同学共同出席了此次开幕式,西北大学区域国别研究所谢志斌副教授主持。
主持人:谢志斌副教授
星云文教馆馆长满莲法师、佛光山人间佛教研究院院长妙凡法师、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所长李利安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张文良教授、西北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王雪梅教授,以及来自海内外21所高校的35位入围同学共同出席了此次开幕式,西北大学区域国别研究所谢志斌副教授主持。
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所长李利安教授首先为与会大众介绍会议宗旨。李教授祝贺了所有入选的申请学生,并对所有支持本项目的指导教授表达感谢。李利安介绍了主办单位,即佛光山人间佛教研究院和星云文化教育公益基金会。佛光山人间佛教研究院是目前人间佛教研究领域活动最多、成果最多、凝聚的学者最多的一个研究机构,而星云文化教育公益基金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注册批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管的一个基金会,多年来在支持人间佛教研究和其他文化公益事业方面做出了很多贡献,并得到主管部门的肯定。李利安教授嘱咐与会同学,希望大家都可以在本活动中有所收获,共同增进善缘。
满莲法师
其次,上海星云文教馆馆长满莲法师致辞。法师首先讲了一块石头的故事。她说一块相同的石头,在菜市场、百货商场、拍卖会等不同的场景中会卖出不同的价格,这体现出位置差异对石头价值的影响,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思考人生的“位置”。之后法师用一个故事继续激发大家的思考。她说,如果莲花开放的数量每天都成一倍的增长,并会在第三十天时开满池塘,那么莲花开到一半的日子实则是第二十九天。她由此鼓励学术青年坚持与积累是成功的关键。
接着,中国人民大学张文良教授致辞。张教授分享了自己年轻时参与学术会议的故事,并表示理解青年学者在的学术生涯初期的踌躇。张老师鼓励青年学者积极参加学术活动,注重与会的过程与体验,锻炼学术能力,提升学术水平,并不断建立学术自信。
随后,西北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王雪梅教授致辞。王教授回顾了自己曾为博士生时参加学术会议的场景。她介绍了人间佛教研究奖学金的发展历程,并感谢主办方长期以来为年轻学者搭建的平台。她说,本年度是人间佛教研究奖学金的第十年,充满了“十全十美”的期许,她希望本年的奖学金活动能够圆满,也希望参会学生的研究都能取得成功。
最后,佛光山人间佛教研究院院长妙凡法师致辞。她感谢了参会老师的付出,并由故事引出“既来之则安之”的理念。她鼓励同学们迅速融入,积极参与到活动中,用心去感受美好,并邀请与会大众共同观看佛光山人间佛教研究院介绍视频。至此,2025年度(第十届)人间佛教研究项目选题论证会开幕式礼成。
参会人员合照
主题座谈“拭目以待的挑战与机遇:人间佛教如何面对AI时代的降临”
2025年3月28日晚,“拭目以待的挑战与机遇:人间佛教如何面对AI时代的降临”主题论坛在上海星云文教馆举行。坐坛由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所长李利安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张文良教授、西北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王雪梅教授、佛光山人间佛教研究院院长妙凡法师共同予谈,来自21所高校的35位海内外硕博士参加。
春节以来,随着DeepSeek在各行业的应用,整个中国大地上都在密切关注AI的发展。AI对人类和社会都将带来巨大冲击。我们在这样特殊的时代里研究和观察人间佛教;人间佛教也将抓住时代的机遇,迎接挑战,并调整其自身的发展方向。这都是AI时代下需要思考的议题。
李利安教授
首先,李利安教授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引出话题。李利安老师讲述了人间佛教产生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时期。那时的西方文化蜂拥而至,给中国社会带来文化层面的巨变,这使得中国传统佛教必须重新调整自身的角色,这引发了人间佛教的改革。AI时代的到来,人间佛教需要敢于面对并迎接挑战,这是这个时代的佛教改革议题之一。其次,李老师介绍了“第三次浪潮”的理论,他说第一次浪潮是原始社会一万年前的农业革命;第二次浪潮是机器产生的工业革命;第三次浪潮则是电脑的出现,也就是信息化的时代,而AI时代的到来,很可能是人类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大冲击。李老师认为,曾经应对死亡焦虑的问题一直是宗教的范畴,而AI时代的到来很有可能动摇这一局面,因此我们讨论AI时代下人间佛教的挑战与机遇是非常必要的。
张文良教授
随后,张文良教授通过“情”来展开观点。他认为AI不仅是科技的突破,更是对人类思维模式的挑战。现如今,AI甚至能够创作诗歌、撰写论文,这无疑对传统学术和宗教信仰带来了深远影响。然而,AI的强大计算能力虽可模拟人类思维,却缺乏“情感”的投入,而“情”是宗教乃至人类文化的核心要素。在论述AI与佛教的关系时,张教授特别强调了“情”的本体论地位。他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出发,引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的观点,指出宗教是“无情世界的感性”,其核心在于对人类情感需求的回应。而佛教尤其是人间佛教,正是基于慈悲与智慧的核心理念,并将“情”的维度提升至终极关怀的高度。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佛教与生俱来的对“情”的重视。张教授认为,东方文化区别于西方理性主义传统,它强调通过“情”来认识世界、关照生命,这一点在儒释道各家思想中均有体现。星云大师曾提出“有情有义”的人间佛教观,这是对佛教精神内核的生动诠释。而AI虽可精准复现语言和逻辑,却无法真正理解和传递“情”的价值,因此,人间佛教在AI时代的独特性依然不可替代。
张文良教授以“缘起学说”进一步阐释了佛教对“情”的终极关怀。他引用佛陀关于“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的理念,指出佛教不仅强调智慧,更强调共情与慈悲,这正是人间佛教与AI的根本区别。在AI时代,人类应当更加珍视“情”的价值,持续将“情”作为连接个体与世界,超越技术与异化的重要途径。
此外,张教授结合自身在日本的学术研究经历,提到近代中国佛教的现代化转型受到了日本佛教学术界的影响。在中日佛教文化的交流过程中,学者们也在思考AI技术对宗教的影响。他指出,AI的出现不仅是对传统佛教传播方式的冲击,也促使我们重新审视“何为真正的自我”。当AI能够替代部分思维活动时,佛教如何在技术浪潮中保持自身的核心价值,这将必然成为值得深思的问题。
王雪梅教授
而后,王雪梅教授围绕“人何以存在”“人如何存在”等哲学命题展开深度探讨,剖析人工智能技术对人类生存方式及宗教信仰的冲击与重构。王教授指出,AI技术虽为生活带来便利,却未消解现代人的存在焦虑。她以“AI男友复活”等社会现象为例,认为技术对社交与认知模式的重塑正加剧“人群中的孤独感”。她强调,技术的加速度发展反而催生了“身心混沌”的现象,人类在算法主导下逐渐丧失对生命意义的掌控感,即我们并未因技术的发达而变得更幸福。
面对AI对宗教实践的冲击,王教授提出反思:当虚拟寺庙、AI禅师、电子木鱼逐渐普及,信仰是否面临“去肉身化”危机?论坛现场,她通过小程序发起“你选择AI禅师还是真实的法师解惑”的投票,并得出数据为:25%愿意;53.1%不愿意;21.9%不确定的结果。这一互动呈现了技术对传统宗教场域潜在的颠覆性影响。此外,她引用“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辛顿(Geoffrey Hinton)的警告——AI有50%概率在五年内超越人类智慧,并可能引发社会风险,因此呼吁各界警惕技术失控对人类主体性的侵蚀。
王教授提出,尽管挑战严峻,但AI时代亦为人间佛教提供发展契机。她提出三大路径:一是技术批判与价值引领,即佛教伦理可为科技发展提供“觉知框架”,避免算法沦为异化人性的工具;二是修行方式的现实增强,即借助AI扩大“利他半径”,如虚拟宇宙中的全球共修,但要坚持“自觉观照”的修行核心;三是居身道场的意义重建。人间佛教通过物理空间、仪式实践(如早晚课、斋堂用膳)及社会互动,构建“身心合一”的体验场域,消解技术时代的身心二元对立。因此,王教授认为AI时代的终极追问在于“智能与意义何者为人之本”。她强调,人间佛教的中道智慧可成为对抗异化的精神资源——以“佛性”唤醒人的主体性,以慈悲利他重塑社群联结。论坛尾声,她援引佛光山“让每个走进道场者找到生命价值”的倡导,呼吁人间佛教需要在算法与数据的洪流中坚守“以人为本”的信仰内核,并继续书写人间佛教在数字文明中的新篇章。
妙凡法师
最后,妙凡法师以使用AI的方法为引,认为人类在使用AI时要坚持主体性原则。法师指出,我们的生活早已与AI深度绑定,AI成为了我们学习和研究的助理,其发展势必越来越迅速,且很快将超出大家的想象。妙凡法师认为,我们不应该排斥AI的潮流,而要去接受、认识并有效运用它。在这一过程当中,我们应当不断提醒自己,不要过度依赖AI,因为“人”作为AI使用的主体,永远是AI的“老板”,要始终坚持自身的判断力。
妙凡法师进而补充,判断力实则来自于人类自身的觉知与觉察,当人们习惯去依赖一样东西时,就会失去自己的判断。AI缺乏真正的情感,往往容易自私或僵化,即使它经常刻意扮演出文学性的样子,但它仍然缺少温度与灵魂。法师鼓励同学们,无论是AI还是他物,坚持主体性并依靠自身往往可以做的更好。
座谈尾声,在场同学积极提问,与谈人依次回应并解答。至此,2025年度(第十届)人间佛教研究选题论证会之主题座谈“拭目以待的挑战与机遇:人间佛教如何面对AI时代的降临”圆满结束。
作者:西北大学硕士生 吴远兮、周子菲、李佳龙
照片:上海星云文教馆义工
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 |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 |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 | 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 | 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 般若文海佛教网 | 中国佛教信息网 | 哲学互动网 | 道教文化 | 孔子2000 | 哲学院 | 哲学在线|宗教社会科学 | 爱智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