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良王俊淇应邀参加复旦大学“佛教教义教规的当代阐释”学术论坛 - 中国人民大学 - 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您的位置:首页 > 动态信息 > 宗教界动态

张文良王俊淇应邀参加复旦大学“佛教教义教规的当代阐释”学术论坛

点击数:325 更新时间:2025-03-23 20:21:15

2025年3月15—16日,我所副所长张文良教授、所长助理王俊淇副教授应邀参加复旦大学“佛教教义教规的当代阐释”学术论坛。

2025 年 3 月 15 日至 16 日,“佛教教义教规的当代阐释”学术论坛在复旦大学举行。此次论坛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与闽南佛学院联合主办,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众多高校和中国佛学院等佛教院校,敦煌研究院、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以及《海潮音》编辑部等单位的 80 余位学术界及佛教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深入探讨佛教教义教规在当代的阐释与发展。

我所副所长张文良教授以《牟宗三的如来藏思想研究述评》为题作大会主题发言,并在第二组第一场论文发表会作评议人;我所所长助理王俊淇副教授在第二组第二场论文发表会发表论文《关于同品(sapakṣa)的定义》,并担任该场论文发表会的评议人。

相关报道见:https://mp.weixin.qq.com/s/vRwJM3CSiLuGZmy5sQswdg。


“佛教教义教规的当代阐释” 学术论坛在复旦大学成功举办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2025年03月21日


1.jpg

2025 年 3 月 15 日至 16 日,“佛教教义教规的当代阐释” 学术论坛在复旦大学盛大举行。此次论坛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与闽南佛学院联合主办,吸引了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众多高校,和中国佛学院等佛教院校,敦煌研究院、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以及《海潮音》编辑部等单位的 80 余位学术界及佛教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深入探讨佛教教义教规在当代的阐释与发展。

开幕式

3 月 15 日上午,论坛开幕式在复旦大学光华楼东辅楼隆重举行。

2.jpg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张双利教授率先致辞,她代表联合主办方,对出席本次论坛的领导、专家学者和嘉宾表示了热烈欢迎,并回顾了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在办学过程中的辉煌历史以及宗教学科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为论坛的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3.jpg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闽南佛学院院长则悟法师从佛教的独特视角出发,详细介绍了本次活动的背景与重要意义,深入探讨了哲学与宗教在现代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及蕴含的价值,引发了在场人员的深入思考。

4.jpg

复旦大学党委统战部副部长周向峰在致辞中指出,复旦大学始终高度重视宗教研究工作,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他期望与会专家学者能够充分交流、各抒己见,为推动佛教中国化进程、促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贡献智慧和力量。

5.jpg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党委书记袁新在致辞中提到,哲学学院一直以来都致力于推动宗教学科的蓬勃发展,积极搭建各类学术交流平台。他衷心希望本次研讨会能成为推动佛教研究、促进学术交流的关键契机,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添砖加瓦。

主题发言

开幕式后,五位知名学者围绕中国哲学与佛教思想的历史发展、现代转型及其教育实践,展开了精彩纷呈的主题发言。

1.jpg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湛如法师研究了头陀思想在佛教历史中的演变轨迹及其对敦煌兰若的影响。头陀行在佛教经典中历经复杂流变,在中古时期催生出山林文学和道教苦行思想。敦煌兰若作为头陀思想与中古社会互动的产物,包含僧伽管辖的 “诸寺兰若”、头陀苦行的解脱道场、世族所建的私家兰若和社邑性质的兰若。尽管头陀思想在敦煌的实践中有所变化,但依然保留了佛教的核心内涵,并借助这种 “变异” 让深奥的佛教思想在民众中得以广泛传播。

2.jpg

中山大学(珠海)哲学系龚隽教授深入探究了中国近代新式佛教教育的发展历程。他指出,晚清杨文会创办的祇洹精舍是近代中国佛教高等教育的开端,打破了传统佛教丛林教育模式。民国时期,欧阳竟无创办的支那内学院和太虚法师创办的武昌佛学院,继承了杨文会的教育理念,并在课程设置和学术研究方面大胆革新,积极吸收近代西方学术方式,有力推动了中国佛教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3.jpg

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副所长张文良教授深入剖析了牟宗三的哲学思想及其对现代中国哲学的卓越贡献。他指出,牟宗三作为当代新儒家的杰出代表,借助现代哲学思维工具重新审视中国哲学传统,其研究方法呈现出三大显著特征:具备沟通中西哲学的广阔视野,运用西方哲学概念和思维框架来观照中国哲学;拥有熔铸古今的宏大胸怀,既深入钻研古代哲学,又富有强烈的现代意识和现实关怀;融合佛教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智慧,尤其是对如来藏思想的深度研究,有力推动了中国哲学范式的转型。

4.jpg

南京大学哲学系杨维中教授以《维摩诘经》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中土对该经的诠释视角。他指出,“无住为本” 的观念体现了中观非有非无的思想,是中土对 “性空” 说的独特阐释。通过对早期中土注解的分析,揭示了中土佛教在诠释经典时的选择性与创造性,以及其对佛教思想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5.jpg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宗教学系主任陈坚教授聚焦天台宗的创立及其佛学体系。天台宗作为中国佛教史上首个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宗派,智者大师通过诠释印度佛经,创造性地构建了 “五时八教” 判教体系、“四意消文” 和 “五重玄义” 等诠释方法。这些方法不仅是对印度佛教的创新性发展,更彰显了中国佛教在理论建构方面的独特价值。

6.jpg

致辞环节结束后,与会嘉宾一同前往光华楼南广场台阶合影留念,留下了这场学术盛会的珍贵瞬间。

分论坛

3月15 日下午和 16 日全天,论坛进入分论坛环节。

1.jpg

第一组在光华楼西主楼2501会议室,聚焦佛教教育的现代化转型与历史文献研究。专家学者们围绕僧伽教育理念的革新、闽南佛学院的教育实践、敦煌寺学的性质辨析、佛教方志中的图像书写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此外,还深入探讨了唯识思想与茶道文化的互动、佛教戒律的儒释互释等跨领域研究课题,为佛教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2.jpg

第二组在光华楼西主楼2401会议室,侧重佛教经典阐释与哲学比较。研讨内容涵盖华严学解经体例、因明学的逻辑体系、禅宗经典的本土化阐释、佛教护国思想的现代转化,以及唯识学与现象学的理论对话等多个方面,充分展现了佛教思想在哲学、语言学、伦理学等多元领域的延伸与碰撞,进一步深化了对佛教教义教规的理解和阐释。

闭幕式

3 月 16 日下午,论坛迎来闭幕式。

3.jpg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宗教学系主任傅新毅教授担任主持,对会议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徐文明教授从跨学科视角对论坛进行了全面的学术总结。他指出,本次研讨不仅在学理层面深化了对佛教教义教规的阐释,更积极探索了传统思想与现代社会衔接的可能性,为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方向。

5.jpg

6.jpg

7.jpg

敦煌研究院马德研究员结合敦煌文献研究成果,强调了佛教本土化实践对当代宗教研究的重要启示,为学者们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向。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崔玉卿研究员从僧伽教育角度出发,呼吁学界关注佛教教育模式的创新与传承,以推动佛教教育在当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闽南佛学院副院长法源法师回顾了论坛对佛教院校发展的启发,并对未来教义阐释的实践方向进行了展望,为佛教院校的发展和教义阐释工作指明了道路。

最后,傅新毅教授宣布会议圆满落幕。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为佛教教义教规的当代阐释搭建了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有力推动了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发展,对促进佛教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编辑|杨珮北樱

责任编辑|汤克凤 隋艺菲

更多>> 研究人员
  • 方立天教授

    教授、博导,创所所长。研究方向:中国佛教、中国哲学。

  • 张风雷教授

    教授、博导,所长。研究方向: 佛教与中国传统哲学,尤其致力于中国佛教天台宗及魏晋南北朝佛教思想史研究。

更多>> 基地期刊
更多>>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