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著名佛教学者蓑轮显量教授、伊吹敦教授应邀在我所举办“方立天佛学研究讲席”系列讲座 - 中国人民大学 - 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您的位置:首页 > 动态信息 > 宗教界动态

日本著名佛教学者蓑轮显量教授、伊吹敦教授应邀在我所举办“方立天佛学研究讲席”系列讲座

作者: 博士生邱丽莎 整理 点击数:503 更新时间:2025-03-23 17:02:31

2025年3月18日,日本著名佛教学者蓑轮显量教授、伊吹敦教授应邀在我所举办“方立天佛学研究讲席”系列讲座。

2025年3月18日,我所主办的“方立天佛学研究讲席”系列讲座第八讲、第九讲在中国人民大学人文楼500会议室举行。两场讲座特邀日本著名佛教学者东京大学蓑轮显量教授、东洋大学伊吹敦教授为主讲人。我所副所长张文良教授担任主持人暨翻译人,张雪松副所长担任评议人。


3月18日上午,“方立天佛学研究讲席”系列讲座第八讲由日本印度学佛教学会理事长、日本东京大学大学院人文社会系研究科蓑轮显量教授主讲。蓑轮教授主要研究日本佛教、特别是天台学和佛教中的禅定理论与实践,著有《禅定论》等,另有译作多篇。

在本次讲座中,蓑轮教授的主讲题目为《佛教止观修行目标及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在当代,止观常被称为冥想。作为佛教重要的修行法门,止观是修行者对自己身心所展开的一系列观察。在讲座中,蓑轮教授梳理了止观概念的演变,引介了当代学界关于止观应用所展开的研究,探讨了止观在现代社会普及的可能性。蓑轮教授指出,在佛教典籍中,止观经历了从“念”(sati),到“念处”(satipatthāna),最后到“止观”的演变。止和观是修习念处时对不同感受的区分:止是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一特定对象上,以减少心灵的活动,使身心获得平和;观则是对所见、所闻、所触等由五官所获取的事物的全面认知。止和观的区分是从上座部到大乘佛教(尤其是中观学派)逐渐得到发展,约在公元五世纪被明确阐述。通过以东南亚佛教修行者为对象的田野调查,蓑轮老师发现两种类型的“观”。第一种是通过不断更换关注点的方式抑制思考(心的自动反应),观察诸法的无常、苦和无我,体悟缘起法则。这种类型属于开放监控冥想(Open Monitoring Meditation),是大乘佛教中观学、三论学和天台学的修行倾向。第二种是将注意力集中于一处,通过对所观察对象进行名、色分析来获得“名色分离”的智慧。这类观行重视“定学”,可称为内观冥想(Insight Meditation),为大乘瑜伽行派所重视。

关于当代社会对止观的应用,蓑轮教授列举了正念减压法(MBSR)、正念认知疗法(MBCT)、一行禅师创立的“梅村”正念禅修。蓑轮教授还介绍了临床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脑科学等方面对止观(或冥想)研究的进展,这些学科的研究结果都显示,止观之于身心具有积极的调节作用。至于如何将冥想推广普及,利益大众,蓑轮教授提出通过智能手机设置应用程序能方便人们随时随地进行冥想练习,也可以利用机器(如脑电图设备)监测大脑活动,通过神经反馈技术帮助初学者学习来达到理想的大脑状态。

张雪松副所长对蓑轮教授的演讲作了评议,认为蓑轮教授通过佛教经典、田野调查等方式对佛教的止观学说从古至今展开全方位的梳理和总结,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启发。尤其是蓑轮教授引介的当代学界关于止观的应用以及其他领域对止观的研究,使我们大开眼界。针对蓑轮教授的讲座,张雪松副教授提出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名色分离、离言自性是否影响到对正知的理解?其次,现代学界对止观所进行的科学研究是否能得到一个大家普遍公认的科学标准?对于第一个问题,蓑轮老师的回答是肯定的。他指出通过脱离语言来观照世界是佛教的基本逻辑,这种逻辑从原始佛教到大乘佛教乃至禅宗一脉相承。关于第二个问题,蓑轮教授认为,由于佛教的冥想有很大的主观性和实践性,修行的境界很难用科学数据来衡量,但通过经典的记载以及对修行者的实际访谈,可以获得相对有效的信息。同时,蓑轮教授也肯定现代科学对冥想的研究价值,认为其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佛教修行的理解。最后,参加讲座的师生还围绕冥想的疗愈功能、对冥想的科研动机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3月18日下午,“方立天佛学研究讲席”系列讲座第九讲由日本东洋大学文学部伊吹敦教授主讲。伊吹教授的研究领域为初期禅宗研究史,著有《禅的历史》、《禅思想史研究》、《菏泽神会研究》等。这些著作综合运用禅宗史料、敦煌文献、唐代墓志铭等,从思想史和社会史两重维度重构初期禅宗史,在日本学术界和国际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在本次讲座中,伊吹教授的主讲题目为《从历史到理念——南宗禅与北宗禅是如何分裂的》。伊吹教授先概述了学界关于“南顿北渐”的通说及其影响,批判性地分析了以往研究的局限性。他指出过去数十年间,尽管禅宗在弘忍门下分裂为南北二宗这一说法被广泛接受,但在分裂的具体原因、由谁引发这一分裂以及作为依据的《六祖坛经》的成立等问题上,几乎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基于以上问题意识,伊吹教授对“南顿北渐”提出新说。他认为神会的禅观思想与“北宗”并无显著差异,其对“北宗”的批判受到净土宗慈愍三藏慧日法师(680—748)对禅宗批判的影响,而《六祖坛经》由神会弟子慧坚等人编纂,其核心思想受三阶教的影响。尤其是关于南北二宗分裂的原因,伊吹教授主张,由于净土学僧慈愍三藏慧日发现由普寂等人编纂的《观心论》有否定称名念佛往生极乐的记载,于是在其《净土慈悲集》中围绕禅宗对经典的态度、觉悟的境界以及戒律问题展开激烈批判。神会认为慧日的批判可能会威胁到整个东山法门,于是将普寂等人的东山法门划为异端并称其为北宗,提出南顿北渐说,并强调南宗作为东山法门的正统性。

神会去世以后,其弟子慧坚后来成为国师。慧坚致力于恢复慧能和神会的名誉,最终成功地使慧能被公认为“六祖”,神会被公认为“七祖”,并通过伪撰《六祖坛经》和《金刚经解义》,将慧能成功地塑造为“六祖”。这种形象为后来慧能的门下玄策一系所采用,并编入《曹溪大师传》,对后来的灯史产生巨大影响。随着继承了荷泽宗和玄策系学说的马祖系洪州宗崛起,慧能作为“六祖”的形象和神会的“南顿北渐”说得到广泛流传。洪州宗将这些内容编入《宝林传》,进一步传播了“南顿北渐”说,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伊吹教授根据《景德传灯录》“京兆大荐福寺弘辩禅师章”的记载推测,“南顿北渐”说在九世纪前半期已经成为通说。他强调神会提出“南顿北渐”说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如“都市佛教(国家佛教)”与“山林佛教(边缘佛教)”、“净土宗”与“禅宗”的对立,等等。然而,随着南顿北渐逐渐理念化,这些问题都被忽略了,只剩下禅宗内部关于思想的正确性和派别的正统性的争论。

张雪松副所长在评议中肯定了伊吹教授的研究取得的突破性进展,认为伊吹教授对“南顿北渐”说学术发展史的梳理,以及从净土宗和禅宗的相互争论和三阶教的角度来切入的方式,对我们今后的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伊吹教授的讲座内容,张雪松教授提出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东山法门以外的禅宗派系如牛头宗人最后是如何被纳入“南顿北渐”的叙述当中的?第二个问题是,“南顿北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被佛教界完全普遍接受的?如宗密似乎还没有形成明确的“南顿北渐”的意识。关于第一个问题,伊吹教授肯定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认为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他指出,即使社会上认为东山法门以外的派系属于南宗或北宗,但这些派系自己是否有这种认识是需要进一步确认的。关于第二个问题,伊吹教授指出,由于南北二宗的理念形成于长安、洛阳等地,而宗密当时生活的地方在四川等东南地区,南顿北渐的理念有可能还没有渗透到那里。除此以外,伊吹教授还回应了其他在座者提出的诸如神会为何会选择慧能作为正统、北宗禅为何会受到两京佛教界的重视、神会禅观中顿悟思想的源头、神会灵知思想的渊源等诸多问题。

现场参加讲座者还有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季爱民教授、河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向慧副教授、宜春学院宗教文化研究中心杨玉飞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李想副研究员、中国佛学院讲师通然法师,以及我校和日本东京大学的博硕士研究生、中国佛学院师生等。两场讲座同步在线上作了直播。

6.jpg

7.jpg


8.jpg

9.jpg

10.jpg

11.jpg

更多>> 研究人员
  • 方立天教授

    教授、博导,创所所长。研究方向:中国佛教、中国哲学。

  • 张风雷教授

    教授、博导,所长。研究方向: 佛教与中国传统哲学,尤其致力于中国佛教天台宗及魏晋南北朝佛教思想史研究。

更多>> 基地期刊
更多>>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