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8日上午,我所李秋零教授应邀在“人大北师德国哲学名师大讲堂”系列讲座第001期主讲“《纯粹理性批判》的缘起与‘哥白尼式革命’”。
3月8日上午,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合办的“人大北师德国哲学名师大讲堂”系列讲座第001期,“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第01讲在中国人民大学求是西楼0324教室顺利举行。
本场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暨哲学院李秋零教授主讲,主题为“《纯粹理性批判》的缘起与‘哥白尼式革命’”,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李科政老师主持,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朱会晖老师参与。全场超过200名来自校内外的老师、学生及哲学爱好者在现场聆听讲座。
相关报道见:https://mp.weixin.qq.com/s/jJNvI4ocQRcixQ66I9K_2w。
人大德国哲学 2025年03月14日
2025年3月8日上午,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合办的“人大北师德国哲学名师大讲堂”系列讲座第001期,“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第01讲在中国人民大学求是西楼0324教室顺利举行。本场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李秋零教授主讲,主题为《纯粹理性批判》的缘起与“哥白尼式革命”,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李科政老师主持,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朱会晖老师参与。全场超过200名来自校内外的老师、学生及哲学爱好者在现场聆听讲座。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李秋零教授
李科政老师首先简要介绍了“人大北师德国哲学名师大讲堂”和“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系列讲座的总体安排。在介绍系列讲座主讲人李秋零教授时,李科政老师着重强调了其在康德哲学研究领域的卓越贡献。李秋零教授身为中文版《康德著作全集》的主编及主要译者,同时担纲即将付梓的《康德往来书信全集》的主编与主要译者,其在康德哲学文献整理、翻译及研究方面的深厚造诣与不懈耕耘,为推进国内康德哲学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李科政副教授
在讲座正式开始前,李秋零教授就本次系列讲座的目的做出说明。本讲座旨在服务准备研读或正在研读康德著作,尤其是《纯粹理性批判》的读者。凭借其数十年研读、翻译康德著作的丰富经验,李秋零教授期望助力听众攻克这本公认的 “最难读的著作”,减少阅读弯路。讲座内容将以《纯粹理性批判》原著为核心,依循原著结构循序渐进展开讲解,同时结合康德的其他著作及书信,着重阐释基本概念的来龙去脉,并通过与哲学史上类似概念对比举例,帮助听众奠定扎实的理解基础。
讲座内容围绕着《纯粹理性批判》的缘起与哥白尼式革命展开,分为“康德的形而上学情节”、“《纯粹理性批判》的前史”、“形而上学教授康德的焦虑”和“哥白尼式革命”四个部分。李秋零教授从康德的形而上学情节讲起,详细回溯了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创作历程。《纯粹理性批判》作为一部形而上学著作,是康德第一部成熟哲学代表作。1781 年的首版问世,标志着康德哲学体系的开端。康德的形而上学思考早在“前批判时期”便已萌芽,1756 年他凭借《物理单子论》获得大学授课资格,彼时虽以物理学视角切入,但已涉及形而上学领域。此后,康德历经多年竞争,1770 年才如愿担任逻辑学与形而上学教授,其就职论文《论可感世界与理智世界的形式及其原则》被视为《纯粹理性批判》的先声。
在创作《纯粹理性批判》前,康德有长达十余年的思索沉淀期。1783 年,康德曾提及该书是将至少 12 年的思考在约四五个月内整理成书。学界存在三种观点,其一来自于康德,通过分析康德于1783年与门德尔松、伽尔韦的通信,学界将成书时间推定为1768年,其二来自苏联学者古留加(А. В. Гулыга),认为在1772 年康德致学生赫兹的信中首次明确提出 “纯粹理性的一种批判”,标志着该书雏形初现。然而,李秋零教授通过对康德往来书信的研究提出了第三种观点:1765 年兰贝特致康德的信中提及康德即将出版《形而上学的真正方法》的新书,且康德当时已致力于探寻形而上学及整个哲学的真正方法,这表明《纯粹理性批判》的思想孕育或可追溯至 1765 年甚至更早。在此期间,康德虽有诸多思想突破,但也面临当时德意志学界对其时间和空间观念、纯粹知性概念运用等方面的质疑,这些问题促使他不断完善理论,直至 1781 年《纯粹理性批判》最终出版。
▲讲座举办现场
谈及当时形而上学的发展状况,李秋零教授指出,在康德所处时代,其他科学已走上可靠发展道路,如逻辑学自亚里士多德创立后基本定型,数学因希腊数学家灵感引发的革命,从关注现实事物转向研究自身构建的纯粹图形,物理学则受伽利略等科学家影响,从被动观察自然转变为理性依自身原则设计实验、强迫自然回答问题,从而实现思维方式变革。与之相比,形而上学却陷入困境,它虽源于人类追根问底的本性,从经验出发逐步上升,但当超越经验范畴后,因缺乏经验检验,不得不依赖独断论发展,导致内部纷争不断,始终未能走上科学道路。
面对形而上学的困境,康德提出 “哥白尼式革命” 的构想。他认为,传统假定知识必须遵照对象的观点是形而上学失败的根源,因为这无法产生具有必然性的普遍知识。他主张尝试假定对象必须遵照我们的认识,借鉴数学和物理学中科学家将自身概念置入自然的成功经验,即我们凭借先天认识能力主动构建认识对象,让对象符合我们的认识方案。在此过程中,形而上学的考察任务转变为探究我们如何将先天认识能力融入对象以及对其进行批判。在解释了批判这一概念的基本涵义的基础上,李秋零教授指出,康德所倡导的 “批判”,并非针对具体书籍或学说,而是对独立于一切经验的一般理性能力进行评判,以此裁决形而上学的可能性、确定其起源范围和界限,为形而上学走上科学道路探寻方向。
康德所处的启蒙时代,理性主义盛行,人们对理性盲目推崇,认为理性无所不能,一切都需在理性法庭接受审判。康德则反其道而行之,让理性成为被告,以理性批判理性。尽管黑格尔曾对此提出质疑,但康德实则是在运用理性的过程中对理性进行批判,这一理念在当时具有开创性意义。最后,李秋零教授指出,若西方人能更早地理解康德对理性批判的思想,或许后现代便没有必要发生。
本次讲座从上午9:30持续到11:30,讲座结束后,现场迅速在李秋零教授前排起了长长的签名队伍,场内反响热烈,讲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讲座现场
文稿:石昊宇
海报:李涛
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 |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 |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 | 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 | 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 般若文海佛教网 | 中国佛教信息网 | 哲学互动网 | 道教文化 | 孔子2000 | 哲学院 | 哲学在线|宗教社会科学 | 爱智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