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5—17日,我所副所长张文良教授应邀参加2024年度(第九届)人间佛教青年学术研讨会并作主题演讲,我所博士研究生邱丽莎获得2024年度(第九届)人间佛教征文特等奖。
11月15日至11月17日,由星云文化教育公益基金会和佛光山人间佛教研究院主办,扬州鉴真图书馆协办,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学术协作的2024年度(第九届)人间佛教青年学术研讨会在线上线下同步举行。
11月15日,由星云文化教育公益基金会、佛光山人间佛教研究院主办,鉴真图书馆协办,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担任学术协作的2024年度(第九届)人间佛教青年学术研讨会于江苏宜兴佛光祖庭大觉寺开幕。星云文化教育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妙士法师、佛光山人间佛教研究院院长妙凡法师、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所长李利安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张文良教授、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李四龙教授、西北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王雪梅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夏德美研究员,以及参与今年人间佛教研究奖学金计划的海内外汉语学术界硕博士生共同于线下线上出席了开幕式。
开幕式结束后,主题演说“多元交往与多重维度:人间佛教的当代走向”于线上线下同时进行。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所长李利安教授担任主题演说主持,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副所长张文良教授、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李四龙教授、西北大学哲学学院王雪梅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夏德美研究员参加与谈,海内外30余位硕博研究生及线上一百多位听众参加了此次演说。
本次研讨会共分7个场次,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日本龙谷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上海大学、西北大学、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华中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国内外多所高校的29位博硕士研究生依次发表论文。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所长李利安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副所长张文良教授、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院长李四龙教授、西北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王雪梅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夏德美研究员分别对各场发言进行了学术评议。
我所博士研究生邱丽莎参加研讨会,发表论文《星云大师对<大乘起信论>思想的现代诠释》,并获得特等奖。在闭幕式上,邱丽莎作为获奖代表分享了自己的学习心得。
相关报道见:https://mp.weixin.qq.com/s/6x3q9uCv6otUsUmV0sM12Q、https://mp.weixin.qq.com/s/qgSgft7hIv50bZSW4WYIvA。
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 2024年11月16日 23:43 陕西
2024年度(第九届)人间佛教青年学术研讨会开幕
2024年11月15日,由星云文化教育公益基金会、佛光山人间佛教研究院主办,鉴真图书馆协办,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担任学术协作的2024年度(第九届)人间佛教青年学术研讨会于江苏宜兴佛光祖庭大觉寺开幕。这是2024年度人间佛教研究奖学金计划中的论文发表环节。
星云文化教育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妙士法师、佛光山人间佛教研究院院长妙凡法师、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所长李利安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张文良教授、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李四龙教授、西北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王雪梅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夏德美研究员,以及参与今年人间佛教研究奖学金计划的海内外汉语学术界硕博士生共同于线下线上出席了开幕式。
首先,2024年度人间佛教研究奖学金总计划主持人李利安教授介绍了会议宗旨。李利安教授指出,人间佛教研究奖学金项目设立初衷是立足于人间佛教领域,以客观、中立的方法展开学术研究,让青年学者能在学术训练中有所收获。人间佛教作为世界近代历史转型背景下发生的佛教重大转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研究奖学金项目的设立,让大家有机会深刻理解、把握人间佛教的内涵。人间佛教,既能承载中国传统文化,又能带领中国传统走向国际,既是中国佛教的总基调,又是联结两岸三地的情感纽带,相信各位青年学者在人间佛教的研究中定会成果满满。
其次,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李四龙教授祝贺第九届人间佛教青年学术研讨会的召开。他说,“九”在中国文化中是个吉祥的数字,也代表了长长久久。人间佛教青年学术研讨会是青年学者成长的平台,是学术生涯中的重要经历,是深入研究人间佛教的好机会,也是青年学者了解社会的途径。李教授用“学友、学术”两个关键词祝愿各位青年学者,希望大家通过人间佛教奖学金的平台以文会友,收获快乐,也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术研究方向,收获成长。
之后,王雪梅教授致辞。她讲述了自己在参加人间佛教研究奖学金活动中感受到的“三度”。第一、态度。各位学生与指导老师对于学术认真的态度,在长达几个月的拟题、开题、修稿、定稿的过程中,得到非常显著的体现。第二、温度。主办方对此次活动尽心尽力地筹备,法师们在交流群里发送各种资讯,同学们热切地交流与互助,体现了人间佛教与传统文化中人文关怀的温度。第三,深度。学生们通过参加人间佛教研究奖学金的活动,在老师的指导下,呈现出具有深度的学术论文,收益颇多。她说,曾经参加人间佛教研究奖学金的学生,有些已经成长为教授,有些成为国家社科基金的主持人,这都体现了此项活动的意义。
接下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夏德美研究员从三个方面发表致辞。第一,她指出,通过人间佛教青年学术研讨会这个平台,她自己了解到年轻学者的研究前沿,亦从中受益良多。第二,她赞叹了主办单位多年坚持举办青年学术研讨会过程当中付出的人力、物力与心力的辛苦。第三,她祝贺各位同学有机缘参加研讨会,也希望大家积极进步,共同成长。
此后,主办方星云文化教育公益基金会理事长、佛光祖庭大觉寺都监妙士法师致辞。妙士法师提到,星云大师最重视的是青年,青年是祖国的栋梁和未来,是传统的继承者和未来的开创者。妙士法师说,星云大师在建设大觉寺时就曾提及,大觉寺不仅是一间寺庙,它同时也要承载了教化的功能,因此大觉寺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妙士法师希望青年学者能在大觉寺的空间中发掘大师的人间佛教性格以及他对人间佛教的实践。妙士法师鼓励参加青年学术研讨会的同学,能够在佛光祖庭放松心情,写好论文。
最后,主办方佛光山人间佛教研究院院长妙凡法师致辞。妙凡法师对各位青年学者寄予厚望,她希望参加人间佛教研究奖学金的同学们能够在此次活动中找到自己心灵的力量。她说,青年学者是学术的希望,她提醒各位青年要脚踏实地,不讨好、不取巧,在此次研讨会中要抱持着虚心学习的态度。法师希望大家此次在大觉寺安住于学术,并预祝本次研讨会发表会圆满成功。至此,第九届人间佛教青年学术研讨会开幕式圆满礼成。
“多元交往与多重维度:人间佛教的当代走向”主题演说在宜兴举行
开幕式结束后,主题演说“多元交往与多重维度:人间佛教的当代走向”于线上线下同时进行。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所长李利安教授担任主题演说主持,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张文良教授、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李四龙教授、西北大学哲学学院王雪梅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夏德美研究员参加与谈,海内外30余位硕博研究生及线上一百多位听众参加了此次演说。
李利安教授首先邀请张文良教授分享人间佛教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张文良教授从树立学术志向、人间佛教的问题意识和人间佛教研究方法论三个方面展开。张文良教授首先提出学术研究要树立坚定的学术志向,哪怕暂时遇到困难,也要不忘初心。其次张文良教授认为要在学习中培养问题意识,要以“小题大作”为原则,从小处入手,大处着眼,并且鼓励同学们广泛参加学术活动,在生活中随时随地寻找灵感。最后张文良教授指出在佛教学术研究中,既要认识佛教的真理性与神圣性,又要有客观的学术态度,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在研究过程中全面了解相关研究,对前人的研究进行批判性的考察,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自己的论点。同时,在人间佛教的研究中也要有东亚佛教的视野,日本佛教和韩国佛教与中国佛教在思想上有复杂的交涉,三者是学术共同体。将人间佛教放在东亚佛教的视野中考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这样将更清楚地从多方面、多层次来关照人间佛教的主题。
李利安教授其次邀请李四龙教授讨论人间佛教当代化的相关问题。李四龙教授提出应当重视佛教在当代中国的实际社会功能,关注佛教在中国转型中的定位与贡献,因此需要关注人间佛教的时代化。他说,星云大师一生实践人间佛教,将“人间佛教”从概念变成实践,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如今的佛光山展现了星云大师的时代性思考。星云大师一生思考如何应对当下的人心问题,这是时代的使命,也是人间佛教当代化的表现。随着大师的圆寂,人间佛教来到了新的阶段。改革开放几十年,佛教的地位发生了改变。高科技的时代背景下,人间佛教面临新的语境。今天在新的时代、新的地域,人间佛教必然迎来全新的阐释与实践。佛教在当今的发展需要履行佛教的社会职责,发挥其教化人心的作用;需要坚持自身的主体性,继续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在今天新的环境下,佛教也需要学术上的拓展和创新,我们需要研究人间佛教的时代性展现。例如,以往的佛教研究关注文献与图像,而如今,佛教心理学更为流行,亦或是跨宗派的经典诠释等,都是佛教学术的当代转变。
李利安教授随后邀请王雪梅教授介绍人间佛教在国际化传播过程中的相关情况。王雪梅教授首先讲述了满徹法师在德国弘法的故事,法师刚到德国时面临阻碍,后来应德国华人诉求,活动不断丰富。佛教与德国文化的交流,始于人间佛教“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的信条与德国文化具有共通性。人间佛教在德国依然重视文教,在交流中推行德语翻译、举办博览会等,这对于佛教在德国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次,王老师以佛教在德国的传播为例,将其与佛教传入中国及东亚各国的历程进行对比,提出佛教在全球化过程中,既有不变的本质,又有变化的特征。佛教传播需要神圣叙事的建构,同时也需要因地制宜的本土化。最后,王老师提出,青年学者应关注文化的传播现象,这有助于理解佛教中国化和佛教国际化历程。
李利安教授随后邀请夏德美研究员畅谈人间佛教当代的主流方向。夏德美研究员从理念与实践两个维度回应了该议题。首先,她用“平等、智慧、慈悲”三个词概括了人间佛教为现代社会提供的价值理念。“平等”包含人人平等、人众平等、人佛平等三个层面,这与儒家看重血缘身份等级秩序和西方一神论下神对人的优越性等有着本质区别。“智慧”涉及人如何认识世界,佛教智慧旨在引导人类对世界进行整体关照,这与知识、逻辑、思维的认知层次不同。“慈悲”,星云大师强调佛教是乐观的宗教,予乐是慈,拔苦是悲,倡导运用佛教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学会生活时刻随喜。其次,她阐释了人间佛教处理三种关系的方法路径。一是僧团内部关系,即保证修行团体的持续成长;二是出家众与在家众的关系,即积极调动、有效组织在家信众的行动力;三是佛教团队与其他宗教团队,乃至与大众的关系,佛教应利用社会资源服务大众。最后她用星云大师在《佛光菜根谭》中“可以不信佛祖,但不能不信因果。可以不信佛教,但不能没有慈悲”结束主题发言。
最后,李利安教授对四位老师的发言进行了简要总结,并鼓励与会的青年学者继续坚持人间佛教的相关研究。问答环节中,同学们踊跃提问,各位老师给予了耐心细致的解答。演说结束后,妙凡法师亦对老师们的精彩发言予以总结与回应。至此,“多元交往与多重维度:人间佛教的当代走向”主题演说圆满结束。
图:大觉寺能润法师
文:西北大学景晶;中央民族大学王晓莉、郭佳
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 2024年11月17日
由星云文化教育公益基金会和佛光山人间佛教研究院主办,扬州鉴真图书馆协办,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学术协作的2024年度(第九届)人间佛教青年学术研讨会于11月15日至11月17日在线上线下同步举行。本次研讨会共分7个场次,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日本龙谷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上海大学、西北大学、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华中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国内外多所高校的29位博硕士研究生依次发表论文。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所长李利安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张文良教授、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院长李四龙教授、西北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王雪梅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夏德美研究员分别对各场发言进行了学术评议。
第一场研讨会由西北大学李心苑老师主持,西北大学王雪梅教授评议,共有五位同学发表。
西北大学文学院硕士生杨舒同学以《星云大师人间佛教思想的譬喻诠释——以“法华七喻”为例》为题,认为星云大师重视譬喻,尤其是“法华七喻”,这构建起立足经典的文本诠释、绍续宗风的禅化诠释、关怀现实的人间诠释这三条理路,既融会贯通了佛教各经典和各宗派的精华,亦融会贯通了古代譬喻和现代生活。星云大师人间佛教思想的譬喻诠释具有植根传统的继承性、指向内心的精神性、化世益人的普济性、自在任运的巧慧性等特点,对当代人间佛教和佛教中国化的发展具有启示作用。
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刘祎同学做了题为《星云大师“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诠解》的发表。她首先阐释星云大师“三无差别”的思想内涵,即具有心无差别、佛无差别、众生无差别三个维度。其次她将“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精神旨归为“慈悲平等”,其中,“生佛平等”是无分别心的修行法门;“圣凡平等”肯定众生的主体价值;“理事平等”探讨生活实践佛法义理;“人我平等”体现破除我执的精神境界。最后她分析“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现实指涉与理念内核。
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刘佳同学以《星云大师的“放下”思想研究》为题,提出星云大师针对现代社会人类所面临的身心困境强调“放下”这一实践方法,其思想定位是以入世修学和出世思想相结合的菩萨道精神,其特色包括智慧抉择、发心承担、提放自如等方面。星云大师的“放下”思想对于当代社会有着重要意义,他提倡的“放下”修行实践更是一个多维度、多层面的过程。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生邱丽莎同学发表题为《星云大师对〈大乘起信论〉思想的现代诠释》的报告。首先她介绍了星云大师对《大乘起信论》中“一心二门”、“三大”与“不变随缘”这三个主题的诠释与运用。接着她指出星云大师对《大乘起信论》的诠释既继承了法藏《义记》以来的传统解释,又以“人间”为本怀加以发挥,构建出其人间佛教之“摩诃衍”的“法”、“义”和“律”,完善了人间佛教的教观体系。最后她提出星云大师的创新性阐发使得《大乘起信论》的研究迎来新一轮研究范式。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系与宗教学学院博士生郭佳同学报告的题目是《星云大师心性思想研究》。她通过对星云大师著作的诠释,探讨星云大师心性思想的内容与价值,指出星云大师的心性思想主要围绕心与佛的关系、心与诸法的关系这两个问题展开。星云大师将入世精神与人文关怀融入对心性的讨论,体现了大师以佛法智慧化人间的利他境界和回归佛陀本怀的价值诉求。
王雪梅教授肯定了五位同学的选题,表扬了同学们围绕星云大师的佛学思想以及对经典的诠释的选题,肯定了他们在挖掘星云大师思想内涵、特点、意义等方面所做的思考和创见。王教授还依次给出了相应的修改意见,希望他们能注重论文写作的逻辑层次,灵活运用宗教学理论与比较视野,并鼓励他们进行更深入细致的研究。
第二场研讨会由西北大学李心苑老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张文良教授评议,四位同学发表。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生史磊同学报告的题目是《传译合一:人间佛教在日翻译传播研究》。报告系统探讨了佛光山人间佛教在日本的翻译历程、传播管道及成效,分析其在语言与文化转换中的策略与挑战。他指出通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翻译原则,结合多管道推广,佛光山成功将星云大师的思想与教诲传递给日本受众。与此同时,翻译过程中面临宗教观念差异、出版流通限制等诸多问题,提出“传译合一”的重要性,这为未来人间佛教的国际传播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武汉大学文学院博士生李程蔚同学发表的论文题目是《交流互鉴与多元共生:佛光山人间佛教的欧洲跨文化传播研究》。她运用“文化-语言-符号”这一跨文化传播的理论模型,基于理性、实践、身心、自然等文化认知要素,探究佛光山在欧洲跨文化传播的认知基础,并基于翻译、节日庆典、风俗习惯等语言与非言语行为,分析佛光山在欧洲跨文化传播的路径;基于视听觉、文化符号等角度,分析人间佛教在欧洲的跨文化传播的媒介。随后,她通过二十世纪以来佛光山人间佛教在欧洲的跨文化传播案例,提炼其所蕴含的理论意义。最后,她认为佛光山人间佛教通过交流互鉴与多元共生的文化理念,为当今世界和平发展与文明互鉴提供助力。
日本龙谷大学社会学研究科博士生姜咨任同学的报告题目为《佛光山人间佛教在泰国南北传佛教交流中的发展与实践》,她首先探讨佛光山在泰国的文化与教育、慈善与地区交流事业,以及其在南北传佛教融合的贡献。其次梳理总结了佛光山在泰国的实践经验,以及这些经验在南北传佛教融合中的重要作用。最后她提及佛光山人间佛教对现代泰国社会南北传佛教发展的实践活动做了总结和建议。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李文治同学以《星云大师女性观的实践路径与启示》为题作了报告。李文治同学提出星云大师的女性观在推动性别平等方面具有深远影响,星云大师依托佛法经典,推行男女平等观念,并从自我到社会的实践路径出发,强调女性自我觉醒、家庭中的智慧与慈悲以及积极参与社会的重要性,为现代女性提供启示。他指出星云大师倡议的“真女性主义”为实现性别平等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与启示。
张文良教授依次对以上四位同学的发言进行了评议,对同学们研究的国际化视野与性别视角表示欢喜,对选题的新颖性予以肯定。张老师给出了切实的修改意见,希望同学们能够聚焦主题,层层递进,展开论证,要更恰当地运用理论模型分析案例,提升研究高度与学术价值。
第三场研讨会由西北大学廖文慧同学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夏德美研究员评议,共有四位同学发表。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王雯雯同学发表了题为《从物我关系论人间佛教的素食观》的报告。她认为星云大师所讲的素食观念不仅仅是教义戒律的节制,更强调的是一种清净淡薄、善良慈悲的“素心”观念。此观念体现了超越时空的大生命观,旨在构建一个面向未来的众生平等的“生权时代”。星云大师对饮食的反思,为现代社会人的心灵困境、生态危机寻求了一条出路,最终欲消弭战争并实现世界和平。
南京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生张锦玉同学的报告题目为《星云大师“社缘”观的内在逻辑和理论实践》。她研究了星云大师从理论层面论述人际关系的本质,大师认为要注重从具体层面诠释人际因缘观的实践智慧,这突显人间佛教即是世间求解脱的圆融精神。星云大师在对家庭和社会人际问题的探究中将佛教思想予以现代化、生活化,并在实践中完成自心净化、解脱,这是心体和功用“不二”的人际因缘智慧。
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硕士生张智浩同学的报告题目为《人间佛教视域下的人工智能伦理问题探讨》。他认为,人间佛教所包含的慈悲、平等、中道等思想及其践行,可以为人工智能伦理问题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与指导意义。如果将这些思想融入到人工智能的设计、开发和应用当中,可以协助人工智能的伦理治理,并解决人工智能可能引发的部分社会问题,最终促进人机和谐与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
南京大学哲学院博士生王晶同学的报告题目为《心物关系视域下的科技危机与禅解之路——以星云大师的相关论述为中心》。她认为星云大师将科技危机产生的原因归结于“心物关系的冲突”,并提出“禅”可以沟通心物的观点,而“禅”的清净心、平等心以及智慧心是融通“心”与“物”的核心要素。星云大师应对危机的决策与智慧,彰显了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的现实作用与时代价值,更充分证明科技发展离不开人文精神的关怀。
夏德美研究员肯定同学们的论文在结构和表达方式上的进步,并且依次给出了相应的修改意见。夏研究员提醒同学们在学术研究中要有问题意识,聚焦问题点,注意论文结构的逻辑性,回归材料本身,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第四场研讨会由西北大学廖文慧同学主持,西北大学李利安教授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夏德美研究员共同评议,四位同学发表报告。
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硕士生程雅姝同学以《星云大师的家国心态研究》为题,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分析星云大师家国心态的情感机制与具体逻辑,以及此心态对星云大师人间佛教思想的影响。她认为星云大师将佛教教义与家国心态相融合,使人间佛教成为连接个人、家庭与国家的桥梁,并倡导信众积极投身社会建设,以实际行动服务国家,实现个人价值与国家、社会责任的统一。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博士生王闻文同学的报告题目为《“家哲学”视域下星云法师“家庭伦理”思想钩沉》。报告指出星云法师在传统佛教“家”思想的基础之上,通过融摄儒家的相关内容,形成了独特的家庭伦理思想。星云法师在此思想中强调家的“本体性”与“在世性”,并在“小我”之家的基础之上,阐述了家庭伦理的“大我”性。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硕士生董慧卿同学的报告题目为《“人间性”与“超越人间性”的都市佛教实践——以星云文教馆为中心》。她认为上海星云文教馆作为佛光道场,既具备浓厚的佛教基础,又呈现出独特的都市文化教育定位。其立足人间、着眼超人间的共修关系,与青年力量的不断加入,使星云文教馆充满生机,成为都市佛教实践的正信道场。
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所博士生郭瑞同学以《现代性视域下公共社会建构的人间佛教取径》为题。他认为人间佛教不是禁欲式压抑,而是希望人以觉悟的态度对待自身的欲望和执念。人间佛教强调行佛实践和自性觉悟的关联,其道破了自我之想象及其执念的虚妄,指明了洞察真我之心性修持的方法,这是人间佛教建构公共社会的起点。
李利安教授和夏德美研究员依次对四位同学的发言进行了评议。李利安教授希望同学们能够注重论文的逻辑与结构,聚焦问题,对文章进行完善。夏德美研究员肯定了同学们的选题,并希望同学们能够对概念进行明确界定,注意材料的引用,使文章更有深度。
第五场研讨会由西北大学廖文慧同学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张文良教授和西北大学王雪梅教授评议,三位同学发表。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博士生辛放同学以《说一切有部的“生得慧”之人间性》为题作了报告。他认为“慧”作为如实知的价值与阿含经保持一致,“慧”是所有修行的着眼处。“生得慧”是所有“慧”的开始,是后续“慧”获得的基础,与之对应的是“三藏”经典。因此,“生得慧”的“人间性”还表现在其作为人类理性认知能力,使得佛陀的教化成为可能。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米文靖同学报告的题目为《人间佛教对社会教化的实践——以星云大师“善巧方便”为例》。她认为星云大师推动了当代佛教的转型与改革,对全球佛教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星云大师将“对佛法的全面理解及对临济禅的现代诠释”摄入教育、传媒、商业等社会形态,积极实践佛教哲学。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博士生王晓莉同学报告的题目为《论星云大师对〈大智度论〉内行方便的传承与发展》。她认为星云大师所阐述的般若修行观与《大智度论》的内行方便道是一脉相承的。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大师对内行方便道的核心理念进行了时代化、生活化的阐释,并以佛性思想阐明度化众生的意义与原理,将明心见性融入方便道的修行体系。
张文良教授和王雪梅教授依次对四位同学的发言进行了评议。张文良教授肯定了同学们的论文,并给出了切实的修改意见。张教授提示同学们要从小问题入手研究,注意论文的逻辑结构。王雪梅教授肯定了同学们的进步,并希望同学们能够明确研究问题,完善论文的框架。
第六场研讨会由西北大学廖文慧同学主持,北京大学李四龙教授评议,五位同学进行发表。
西北大学哲学学院硕士生吴玉成的研究《星云大师佛性论审美维度何以可能?——借与康德美学的类比展开的回答》,扎根星云大师的相关论述,借助星云大师佛性论审美维度与康德美学的双重类比,提出星云大师与康德一样,都认为审美活动同时对主客体提出要求的观点,从而回答了在西方哲学主客二分视角下,星云大师佛性论审美维度何以可能的问题。此外,吴同学进一步说明了星云大师美学观念与西方美学的不同,即星云大师的美学具有浓厚的实践色彩和人文关怀。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齐胜利的报告以《人间佛教视域中的敦煌佛教诗歌研究——以文化交往为考察视角》为题,总结了敦煌诗歌与人间佛教的三个共通性:敦煌佛教诗歌中表现出的对孝道及师弟之道的重视,与人间佛教思想中的伦理观、忠孝观有相通之处;敦煌僧侣广泛参与社会事务实践了人间佛教的积极入世思想;当时敦煌佛教与外国文明交流互融的情况,与人间佛教的传播理念亦有契合之处。由此,她认为敦煌佛教诗歌蕴含着人间佛教特质,当今的人间佛教建设也能以敦煌佛教文化作为镜鉴。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世界宗教研究所博士生于鸽的报告《当代莆田木雕佛教造像研究——以非遗传承人作品为中心》,考察了当代莆田木雕非遗传承人的传承脉络、造像思想,及其佛教造像作品的艺术美学特点,总结了莆田造像的国内外传播情况。她认为莆田木雕造像中折射出的佛教文化与现代社会的互动与融合,这不但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精神与文化的载体,也推动着佛教教义和美学价值的传播。
陕西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宗教研究中心宗教学硕士生焦洁作了题为《星云大师的音乐观与现代实践》的发表。她认为星云大师将“鼓山调”带回台湾,使佛教音乐得以初步复兴。大师对于音乐的态度直承佛教本怀,重视音乐在弘法中的作用。大师认为以音乐弘法是方便法门之一,并主张佛教音乐现代化、大众化、本体化。人间佛教不仅为佛教音乐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佛教的传播和实践提供了新的途径。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学系博士生高鹏程的报告题为《星云大师的遗产观——以文化遗产为中心的考察》,认为星云大师的遗产观念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丰富了遗产的概念与类别,在传统遗产观的基础之上,结合人间佛教的思想有所创新;第二,强调了遗产时间指向的多重性,即从过去的指向转变为了当下的、未来的;第三,指出了遗产的可利用性,即遗产可以被创新,可以被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化资源进行使用,这也符合人间佛教的文化事业特征。
李四龙教授认为每位同学的选题都有新意、有价值,文章内容详实、叙述清晰,这对于从多角度、全方位理解人间佛教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李老师也为同学指点了论文进一步修改的方向,希望各位同学的研究能够更好地把握重点、聚焦问题,以自己擅长的学科背景作为支撑,在一定的理论视角之下论述自己的思考,并鼓励同学们要在了解深入、思考清晰的基础之上适当使用一些特定的概念。
第七场研讨会由西北大学廖文慧同学主持,西北大学李利安教授与王雪梅教授共同评议,四位同学进行发表。
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硕士生魏玮的报告题目是《梁启超改造国民性思想对星云大师的影响——以近现代佛教文化转型为背景》。她通过对梁启超经世佛学思想与星云大师人间佛教思想进行比较研究,提出三个结论:第一、星云大师倡导的“人间佛教”理念,是梁启超“经世佛学”思想在现代社会以另一种方式生根、发芽;第二、佛教文化与社会变革之间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第三、佛教作为公共性的文化力量,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具有主体性价值。
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博士后钟纯的报告题为《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的“援儒释佛”:以儒佛融合为视角》。他认为人间佛教援儒释佛的进路包括三个:第一、融合儒家的“人文关怀”来诠释人间佛教的“佛陀本怀”;第二、以儒家孝道伦理来诠释人间佛教的“佛化家庭”;第三、以儒家道德修养来诠释人间佛教的修行观。
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硕士生于腾以《“以境识我”:星云大师“观照自我”理论蠡见》为题作了发表。她梳理了大师的“自我”理论,认为星云大师“以镜识我”“观照自我”的理论不仅揭示了汉传佛教与非汉传佛教思想的一致性,为观照佛陀本怀提供了新的微观研究思路,更为众生展现出善巧方便智的殊胜价值,揭示了人间佛教在当代弘化的普世意义。
南京大学哲学系硕士生周玉振的报告以《在当下的人间:星云对中国传统净土思想的融摄与发展》为题,认为星云大师接续了传统净土思想之中“机教相应”的观念,同时也承接了近代人间佛教思潮在具体的时空中理解教义的方法。大师关注“当下”并紧紧围绕这个概念进行说理,融摄了传统中诸佛净土的理论。她认为,对于文本与文本之间、文本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星云大师以“依义不依语”作为原则,实现了“当下”和文本的视域融合。星云大师基于对“人间”深刻而多层次的理解,由“信”至“行”,在佛光山僧团与道场的建设之中,始终致力于创建人间净土。
王雪梅教授对于同学们用心修改论文的认真态度表示赞赏,并希望各位的论文题目可以更加精准聚焦,内容与题目更加切合,概念的使用更加考究,并要求同学们在文本阅读和解读上下更多功夫,确保所引用的文献可以支撑自己的观点。李利安教授对王老师的点评表示赞同,同时为同学们提供了进一步思考的视角与进路。妙凡法师也补充介绍了星云大师的净土思想以及佛光山对于孝道的实践情况,这使同学们对于人间佛教的研究选题有了更深入地理解。
图:大觉寺义工
文:西北大学景晶;中央民族大学郭佳、王晓莉
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 |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 |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 | 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 | 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 般若文海佛教网 | 中国佛教信息网 | 哲学互动网 | 道教文化 | 孔子2000 | 哲学院 | 哲学在线|宗教社会科学 | 爱智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