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4日,教育部召开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颁奖会,我所副所长张文良教授的学术专著《<大乘起信论>思想史研究》荣获教育部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
11月4日,教育部召开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颁奖会。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出席活动并讲话。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吴岩主持颁奖会。
我所副所长张文良教授的学术专著《<大乘起信论>思想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5月出版),荣获教育部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
相关报道见:https://mp.weixin.qq.com/s/vNW0bsH_nG6HdfxraYd7VA
中国人民大学 2024年11月05日 18:23
党委宣传部新媒体中心「聚焦」出品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及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论述,表彰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获奖人员,以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支撑教育强国建设,11月4日,教育部召开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颁奖会。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出席活动并讲话。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吴岩主持颁奖会。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作交流发言。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国家一级教授刘伟作为获奖代表领奖。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是教育部为表彰奖励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取得的突出成绩,鼓励严谨治学、勇于创新、铸造精品,推动高校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大举措。
奖项于1995年设立,在高校领域及全国社科战线有着重要影响。第九届成果奖评奖工作于2022年年初启动,共产生获奖成果1496项(含香港、澳门高校获奖成果)。其中,著作论文奖1196项,咨询服务报告奖76项,普及读物奖21项,青年成果奖203项。
中国人民大学总计获得85项奖励
其中
一等奖14项
二等奖30项
三等奖27项
普及读物奖1项
青年成果奖13项
学校获奖成果总数再创历史新高
一等奖获奖数位居全国高校首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重大论断。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进一步强调,要构建以各学科标识性概念、原创性理论为主干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团结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努力当好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排头兵和先锋队。
领悟“两个确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引领。
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根本是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贯穿始终,以党的创新理论引领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
中国人民大学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工程”作为“一号工程”,扎实开展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理化研究”重大专项研究,设立“1+6+N”项目群,推进系列研究、人才培养、队伍建设、文化传播、干部培训五大子工程。
举办复兴论坛、江山论坛等30多场聚焦新思想研究的学术活动,建设新思想研究文献库,出版30卷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丛书》等标志性成果,发表理论文章1000余篇。构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及分领域重要思想课程群,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促进。
▲2024年9月29日,以“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国战略”为主题,首届江山论坛举行。
依托思政课高精尖创新中心和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打造全国思政教育“中央厨房”,成立首个大中小学思政“金课”建设联盟,创设北京中轴线、苏州园林、帕米尔高原大思政课等品牌活动,在31个省市自治区开展“陕公大学堂”理论宣讲,覆盖300万人次,将党的创新理论贯穿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和传播全过程。
▲ 2024年4月15日,北京中关村三小、北京学校、中国人民大学的三位教师与故宫博物院专家以“在故宫读懂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为主题作“北京中轴线上的大思政课”大中小学“金课”示范教学。
▲2024年8月31日,“陕公大学堂”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宣讲会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32座城市同步举办,助力全会精神学习宣传掀起热潮、形成引领。
坚持“两个结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源头根脉。
只有始终做到“两个结合”,才能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充满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中国人民大学启动“文明史研究工程”,率先建设文明学一级学科、中国古典学本科专业,推进“两史两论”等重大项目研究,构建文明研究“三大体系”。
▲2023年11月23日,中国人民大学“文明史研究工程”启动,“中国式现代化与文明新形态研究院”揭牌仪式暨文明史与现代化研究高端论坛举办。
组建覆盖本硕博全体学生的六大中国特色新型书院,开设中华文明通识课。成立中华文明研究院、中国式现代化与文明新形态研究院等机构,做强清史研究所并延伸设立清史南北两个研究院,举办中华文明讲坛、武夷论坛。
▲ 2024年10月26日,“新时代清史学科发展与世界一流科研机构建设”主题论坛举行。会上正式启动共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中国清史北方研究院、中国清史南方研究院。
成立校院两级教材委员会,打造“中国系列教材”“文明新形态教材”等高水平教材。与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国家版本馆、中央档案馆等深度合作,联合开展博物馆学、版本学科研攻关、人才培养、社会教育,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源头活水。
▲2024年4月29日,中国人民大学与故宫博物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胸怀“两个大局”,以文明交流互鉴为丰富滋养。
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具有开放性,应扎根中国大地、助力人类进步,在世界舞台展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性和原创性。
中国人民大学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大全球倡议”,创办通州·全球发展论坛、中欧文明论坛等全球性对话平台,组建国际战略与发展委员会、全球领导力学院,成立中希文明互鉴中心、中法文明交流互鉴合作研究中心、中匈文明交流互鉴合作研究中心、中非文明交流互鉴合作研究中心,深度参与尼雷尔领导力学院建设,并筹划在南美、中东、中亚等地布局。首次提出“贯彻全球发展倡议七项行动”“人类全面发展2050年目标”等原创性概念,发布全球首个“高等教育强国指数”,研制“世界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指数”“境外大学学科分级目录”,对近170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跟踪评价。
▲ 2024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第二届“通州·全球发展论坛”。会上,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战略与发展委员会、“通州·全球发展论坛”国际顾问委员会成立。
▲ 中希文明互鉴中心、中法文明交流互鉴合作研究中心、中匈文明交流互鉴合作研究中心、中非文明交流互鉴合作研究中心先后成立。
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建“新时代国际传播研究院”,建立区域国别研究院、全球发展与安全高等研究院,推出涵盖9个语种的《“一带一路”十年答卷》等精品力作,努力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答好“四个之问”,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实践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中国人民大学锚定2035年中国式现代化远景目标,强化使命担当、战略规划,加快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近两年新设全国首个智慧治理学院、首家中共党史党建学院以及生态环境学院、人口与健康学院、吴玉章学院等10多家教学机构,组建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深圳)、福州研究院等近30个新型研究机构,形成整体布局、动态调整、多元联通的有组织科研新格局。向中央报送智库成果质量评价近三年稳居全国高校首位。
▲ 2024年9月19日,中国人民大学福州研究院揭牌仪式在闽江学院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和福州市市校合作再谱新篇。
建设“学术世界”数智化文献平台,汇聚1290种文科专业期刊,推进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新质研究平台建设。联合60家高校组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大学联盟”,成立哲学、法学、艺术学等8个自主知识体系学科联盟,每季度举办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成果发布会,面向全球发布30余项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选送的重磅学术成果,持续出版“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丛书”。
▲ 2024年4月25日,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中国人民大学两周年之际,“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数字创新平台——学术世界”发布会及系列论坛举行。
与30多个地方和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河北、福建、浙江、广东等地共建中国式现代化创新实践研究基地。完善师生社会实践体系,开展“追寻领袖初心路”“大国边疆育人路”等十路品牌实践,扎根大地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的重要举措,揭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保障。中国人民大学实施一揽子面向2037建校百年的综合改革战略行动计划,统筹召开组织工作、宣传思想文化、人才培养、学科发展等“新时代”系列改革会议,系统推进教师管理、机构设置、教育评价、职评岗聘、薪酬体制、后勤保障等领域综合改革,于今年9月正式启用通州校区,以新空间、新机制、新动能支撑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下一步
中国人民大学将深入贯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全国教育大会精神
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
加快构建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奋力在建设教育强国的征程上
作出人大人的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
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人文社会科学)
获奖名单
成果名称 | 成果类型 | 申报人 | 学院 |
一等奖(14项) | |||
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中国 | 著作 | 陈先达 | 哲学院 |
戴逸文集 | 著作 | 戴逸 | 历史学院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探索 | 著作 | 刘伟 | 经济学院 |
构建中国经济学的微观分析基础 | 论文 | 杨瑞龙 | 经济学院 |
深化体制改革中的产业创新体系演进——以中国高铁技术赶超为例 | 论文 | 黄阳华 | 应用经济学院 |
人格权重大疑难问题研究 | 著作 | 王利明 | 法学院 |
中国刑事诉讼权能的变革与发展 | 著作 | 陈卫东 | 法学院 |
“一带一路”倡议与国际法——基于国际公共产品供给视角的分析 | 论文 | 石静霞 | 法学院 |
老年价值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理论与实践 | 著作 | 邬沧萍 | 人口与健康学院 |
国土综合整治研究 | 著作 | 严金明 | 公共管理学院 |
中国之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十五讲 | 著作 | 杨开峰 | 公共管理学院 |
世界政治理论 | 著作 | 杨光斌 | 国际关系学院 |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亟待强化系统思维与精准施策 | 咨询服务报告 | 郑功成 | 劳动人事学院 |
关于巩固易地扶贫搬迁成果的建议 | 咨询服务报告 | 程国强 | 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
二等奖(30项) | |||
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 著作 | 王易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当代中国文化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研究 | 著作 | 郝立新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理论是非辨与析: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 | 著作 | 汪亭友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经典著作编译与传播研究(1919-1949) | 著作 | 王海军 | 中共党史党建学院 |
中国近现代科技转型的历史轨迹与哲学反思(第一、二卷) | 著作 | 刘大椿 | 哲学院 |
《大乘起信论》思想史研究 | 著作 | 张文良 | 哲学院 |
文献考古:关于《左传》《史记》关系的研究 | 著作 | 徐建委 | 文学院 |
中国兵学思想史 | 著作 | 黄朴民 | 国学院 |
洋务与赈务:盛宣怀的晚清四十年 | 著作 | 朱浒 | 历史学院 |
土地制度与中国发展(增订本) | 著作 | 刘守英 | 经济学院 |
平台经济全球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 论文 | 谢富胜 | 经济学院 |
社会再生产中的流通职能与劳动价值论 | 论文 | 王晓东 | 商学院 |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价值显现 | 论文 | 何艳玲 | 公共管理学院 |
行政许可的民法意义 | 论文 | 王轶 | 法学院 |
承包地三权分置的法律表达 | 论文 | 高圣平 | 法学院 |
中国老龄社会的数据、事实与分析 | 著作 | 翟振武 | 人口与健康学院 |
中国舆论观的近代转型及其困境 | 论文 | 胡百精 | 新闻学院 |
近代中国新闻实践史略 | 著作 | 王润泽 | 新闻学院 |
新闻规律论 | 著作 | 杨保军 | 新闻学院 |
数字记忆:文化记忆的数字宫殿 | 论文 | 冯惠玲 | 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
中国高等教育公平新进展: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专项计划研究报告 | 著作 | 李立国 | 教育学院 |
从法制到法治——教育法治建设之路 | 著作 | 申素平 | 教育学院 |
面向创新的大学教育:科教融合理念及其模式建构 | 著作 | 周光礼 | 教育学院 |
长寿风险与养老金体系可持续发展研究 | 著作 | 王晓军 | 统计学院 |
城市基层政府社会治理体制机制的现代转型 | 著作 | 孙柏瑛 | 公共管理学院 |
超模块平台组织结构与客制化创业支持——基于海尔向平台组织转型的嵌入式案例研究 | 论文 | 王凤彬 | 商学院 |
Air pollution,Affect,and Forecasting Bias: Evidence from Chinese Financial Analysts | 论文 | 许年行 | 商学院 |
国际领土变更公投案例研究:比较视域中的“台独”公投 | 著作 | 王英津 | 国际关系学院 |
钓鱼岛争端的来龙去脉 | 著作 | 黄大慧 | 国际关系学院 |
2018-2021: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报告 | 咨询服务报告 |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 | 劳动人事学院 |
三等奖(27项) | |||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基本问题 | 著作 | 陶文昭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在学术和体系建构中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 论文 | 张文喜 | 哲学院 |
汉语词类史稿 | 著作 | 周生亚 | 文学院 |
鲁迅:在金石、考古之趣的背后 | 论文 | 孙郁 | 文学院 |
孤本说唱词话《云门传》研究 | 著作 | 吴真 | 文学院 |
删改与重述: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的异文和时代感 | 论文 | 谷曙光 | 国学院 |
汉唐美术空间表现研究——以敦煌壁画为中心 | 著作 | 张建宇 | 艺术学院 |
汉简与河西社会交往史新识 | 论文 | 王子今 | 国学院 |
Trade Policy Uncertainty and Innovation:Firm Level Evidence from China's WTO Accession | 论文 | 刘青 | 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
经济结构变动与未来中国能源需求走势 | 论文 | 郑新业 | 应用经济学院 |
中心主义国家现代化的历史逻辑——以近代中国社会中心力量转换为中心的考察 | 论文 | 王续添 | 国际关系学院 |
民法学方法论研究 | 著作 | 姚辉 | 法学院 |
社会治理与公共生活:从连结到团结 | 论文 | 冯仕政 | 社会学院 |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学术地位与理论贡献 | 论文 | 刘少杰 | 社会学院 |
百年中国农村发展的社会学回眸 | 论文 | 陆益龙 | 社会学院 |
中国的低生育率与两孩政策效应 | 著作 | 陈卫 | 人口与健康学院 |
互惠人类学再发现 | 论文 | 赵旭东 | 社会学院 |
宣传:观念、话语及其正当化 | 著作 | 刘海龙 | 新闻学院 |
新媒体用户研究——节点化、媒介化、赛博格化的人 | 著作 | 彭兰 | 新闻学院 |
中国上古时期的媒介革命:“巫史理性化”与文字功能的转变及其影响 | 论文 | 赵云泽 | 新闻学院 |
尚武精神的消逝:社会变迁下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记忆与传承 | 著作 | 王智慧 | 体育部 |
中国千万人的易地扶贫搬迁:理论、政策与实践 | 著作 | 仇焕广 | 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
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 著作 | 孔祥智 | 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
Going Beyond the SHRM Paradigm:Examining Four Approaches to Governing Employees | 论文 | 苏中兴 | 劳动人事学院 |
脱贫攻坚与精准扶贫:理论与实践 | 著作 | 汪三贵 | 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
Ecosystem-Specific Advantages in Intemational Digital Commerce | 论文 | 易靖韬 | 商学院 |
加强少数民族人口迁移流动研究 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咨询服务报告 | 段成荣 | 人口与健康学院 |
普及读物奖(1项) | |||
数字解读中国:中国的发展坐标与发展成就 | 普及读物 | 贺耀敏 | 经济学院 |
青年成果奖(13项) | |||
经济决定论的历史唯物主义评判 | 论文 | 沈江平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从乡里到都城:历史与空间变迁视野中的十六国北朝文学 | 著作 | 蔡丹君 | 文学院 |
天地之间:天文分野的历史学研究 | 著作 | 邱靖嘉 | 历史学院 |
Consumption-base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ccounting with Capital Stock Change Highlights Dynamics of Fast-developing Countries | 论文 | 陈占明 | 应用经济学院 |
明斯基经济思想研究 | 著作 | 李黎力 | 经济学院 |
大数据、个人信息保护和价格歧视 | 论文 | 李三希 | 经济学院 |
Contracting without Contracting Institutions:The Trusted Assistant Loan in 19th century China | 论文 | 苗萌 | 财政金融学院 |
人民币国际使用的影响因素——基于全球视角的理论及经验研究 | 论文 | 王孝松 | 经济学院 |
中国民营企业成长路径与机制 | 论文 | 朱斌 | 社会学院 |
虚拟社群传播 | 著作 | 李彪 | 新闻学院 |
Rapid Expansion of International New Ventures across Institutional Distance | 论文 | 邓子梁 | 商学院 |
Government's Green Grip:Multifaceted State Influence on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Actions in China | 论文 | 王汝曦 | 商学院 |
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转变 | 著作 | 左希迎 | 国际关系学院 |
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 |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 |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 | 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 | 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 般若文海佛教网 | 中国佛教信息网 | 哲学互动网 | 道教文化 | 孔子2000 | 哲学院 | 哲学在线|宗教社会科学 | 爱智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