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主办的“道教文化与传统中医药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 中国人民大学 - 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您的位置:首页 > 动态信息 > 宗教界动态

我所主办的“道教文化与传统中医药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点击数:254 更新时间:2024-10-31 12:39:39

10月26—27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哲学院、宗教高等研究院举办的“道教文化与传统中医药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关村校区)公共教学三楼3106举行。本次研讨会由我所姜守诚教授和重庆中医药学院中医学院唐禄俊副教授分别进行开幕式和闭幕式致辞,共设有七场主题报告。

1.jpg

第一场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何振中研究员主持,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杜锋副教授评议,兰州大学历史学院刘永明教授、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孟庆岩副教授、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刘科副教授、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孙伟杰副研究员、重庆中医药学院中医学院王启航讲师分别就道教的瘟疫认识、传统天文历法对《内经》运气学说的影响、永乐宫壁画中吕洞宾的救疾形象、汉唐道教生命养护实践中的星斗知识和上博简《彭祖》生命观对中医理论的影响等话题展开讨论。刘永明教授通过道教“瘟神”与道教仪式的考察,探讨了道教医学“鬼神致疫”到“邪气致疫”的演变及其对传统医学理论的影响。孟庆岩副教授运用发生学方法,探讨了干支历法的嬗变及其对运气理论构建的影响。刘科副教授从图像学的角度,通过对元代永乐宫壁画救疾主题的梳理,探讨了其中的吕洞宾形象。孙伟杰副研究员通过对汉唐时期存思、解过、丹道等道法中所体现星斗的探讨,考察了此时期道教的生命养护实践。王启航讲师通过对上博简《彭祖》篇的梳理,认为其身国同治、天人同律、执心不忘对中医理论有重要影响。

2.jpg

第二场由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李冀副研究员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李贵海副研究员评议,中国中医科学院何振中研究员、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蔡景竹讲师、中国传媒大学擘雅品牌研究院李政阳特聘研究员、中西书局邓益明编辑、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晓宇讲师分别就《内经图》的图式源流、《黄帝内经》的性质、道教形神关系的致思与体证路向、《周易参同契》的注解与道教修炼方式的转型、赵献可“火”本体论等话题展开讨论。何振中研究员从《内经图》的“内境侧面”“形山”以及相关意象图三个角度探讨了《内经图》图式之源流,认为《内经图》是基于历代内炼养生家理论与实践积淀基础上而创制出来。蔡景竹讲师以《黄帝内经·素问》中的《灵兰秘典》为经,探讨了《黄帝内经》的作者和成书年代,认为《黄帝内经》主体成书于战国中期,是周王室集重臣秘议,以王室典藏秘籍为蓝本,以文王武王周公为背景,参考了当时一些医学典籍,改头换面的成果。李政阳研究员以宋本《度人经》为例,梳理了道教形神关系的致思与体证路向,认为宋本《度人经》以形神关系贯通宇宙论、生命论、工夫论,将心性的负面情绪与气、形结合,具象化为“胎根”,并以之为基础发展出断“胎根”、闭“死户”的修道工夫。邓益明编辑探讨了《周易参同契》注以宋代为节点发生的断裂,指出其注释重心的变化与道教外丹与内丹之间的转型密切相关。李晓宇讲师探讨了明代著名医家赵献可的“火”本体论及其之后传承,认为赵献可从根据义与能动义两方面赋予火本体义内涵,不仅影响了后世医家,还给方以智等学者提供了自然哲学领域的新思路。

第三场由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刘科副教授主持,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金恺文副研究员评议,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裘梧副教授、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杜锋副教授、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李冀副研究员、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传媒学院牛尚鹏副教授、澳门科技大学中医药学院梁秋语助理教授分别就北京白云观华祖殿医药神灵、《素问·上古天真论》的“道家语”、清代《太上感应篇》注本中疗愈记载、敦煌本《搜神记》部分文句的考证、峨眉医学白云祖师的事迹等主题进行讨论。裘梧副教授梳理了华祖殿的历史沿革与文物遗存,特别对其中供奉的华佗、扁鹊两位医神进行讨论。杜锋副教授考释了《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所存的“美其食,任其服”“其民故曰朴”“不知持满,不时御神”等三条“道家语”,为我们理解《上古天真论》提供了新思考。李冀副研究员梳理了清代《太上感应篇》注疗愈记载的思维逻辑,并以记载为基探讨了其中所反映的清代医学现状,揭示其对当时社会文化的影响。牛尚鹏副教授对敦煌本《搜神记》“其疮上复得鲤鱼哺之,后得无病,寿命延长。若不得鲤鱼食之,即应死矣”这一训诂疑难提出新的理解,认为句中“復”是“使”之形误,表假设关系;并认为该句是互文修辞手法,补全后当释作:其痈疮如果能用鲤鱼(焙成灰调和后)敷在上面,并服食鲤鱼,以后可以无病,寿命延长;如果不能用鲤鱼(焙成灰调和后)敷在上面,不服食鲤鱼,就会死掉。梁秋语助理教授勾稽了宋元以来白云祖师的相关史料与传说,增进了我们对其的了解。

第四场由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传媒学院牛尚鹏副教授主持,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裘梧副教授评议,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朱展炎研究员、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刘珊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李贵海副研究员、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李小龙副教授、河南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范敬讲师分别就花王圣母崇拜、《道藏通考》对《道藏》医学文献的阐释、道医学理论与应用、中国古代的医隐、道家思想对中医诊治的影响等议题展开讨论。朱展炎研究员探讨了南岭地区的花王圣母信仰,认为花王圣母崇拜最早可追溯至明万历年间,其形象认知多跟当地族群的始祖起源神话、生育神崇拜、佛道文化、地方教派息息相关,是一个不断被建构、叙述和记忆的过程。刘珊副教授以《道藏通考》为切入点,探讨了其中所收录的医学有关文献,进一步提升了我们对《道藏》中医学文献与道医学的认识。李贵海副研究员从道医学的概念、思想渊源和临床应用三方面对道医学进行全面探讨。李小龙副教授对中国古代医隐文化进行探讨,认为医隐者不同于单纯嘉遁山林的逸民,而是凭借活民之术悠游于山野和市井之间,不仅为无意新朝而又不忍遁世的知识分子提供了归宿,还为执政者提供参照。范敬讲师从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两个角度对道家思想对中医诊治的影响进行探讨,深入了我们对中医的认识。

第五场由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刘珊副教授主持,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李小龙副教授评议,山东大学历史学院韩吉绍教授、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金恺文副研究员、重庆中医药学院中医学院唐禄俊副教授、成都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席崇程讲师分别就外丹的医史文献、民国成都地区的城隍信仰和祈雨活动、药王孙思邈与外丹术以及《阴符经》中的中医天人相应思想等主题进行阐述。韩吉绍教授概述了道教外丹的医史文献,从外丹角度贯通了道教与医学,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奠定良好基础。金恺文副研究员通过对民国时期成都地区城隍信仰和祈雨活动的介绍,丰富了我们对民国历史变革中,民间信仰乃至传统一般处境的认识。唐禄俊副教授以《千金要方》为例,探索了孙思邈对外丹术及所涉金石类药物的运用。席崇程讲师借《阴符经》管窥中医的天人相应思想,认为这种积极的入世哲学,与中医假天地万物而全生的理念一致,因此其所描述的天道思想可以为中医相关理论提供纲领性的指导。

第六场由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燕嫱副教授主持,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孟庆岩副教授评议,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贺晏然副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熊益亮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张阳副研究员、泰山学院历史学院查群讲师、山东社会科学院当代宗教研究所刘嘉欣助理研究员分别探讨了张士珩的“道”与“医”、《太清石壁记》外丹文献、道医本草的近代传承、北宋京东东路道教发展与养生文化以及早期全真道的疾病观与治疗实践。贺晏然副教授以清末文士张士珩的医学相关经历为线,以点窥面,提升了我们对清末文人阶层的认识。熊益亮副教授以外丹史上重要著作《太清石壁记》所记载的丹方为例,研究了其所具备的特点以及与后世丹方联系,丰富了我们对《太清石壁记》的了解。张阳副研究员由《道藏》图经延伸到陈撄宁仙学,为当代道医、本草的传承提供了新的思考。查群讲师在探讨北宋京东路道教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对该地区文人养生与道教的关系进行梳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看待当时文人与道教关系的新案例。刘嘉欣助理研究员梳理了王重阳至全真七子时期全真道的疾病观和治疗实践,从医学的角度丰富了我们对早期全真道的认识。

第七场由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贺晏然副教授主持,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孙伟杰副研究员评议,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燕嫱副教授、运城职业技术大学健康学院罗浩医师、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褚国锋助理研究员、上海城隍庙孔祥宇道长、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姜守诚教授分别就知名中医的“无为”养生、李东垣学说的价值自觉及时代价值、《慈悲普济天医宝卷》所体现的天医信仰、神虎摄召仪式体现的生命救赎、台南地区的拜药王科仪等议题展开讨论。燕嫱副教授以一些知名老中医的养生方法为例,增进了大家对养生实践的认识。罗浩医师系统梳理了《四库全书·医家类》所收录的李东垣及其弟子王好古的著作以及涉及他们的相关研究,指出李东垣学说对当代的重要价值并表达了对其学说传承创新的期待。褚国锋助理研究员考述了《慈悲普济天医宝卷》的版本、内容、故事来源以及其中反映的道教天医信仰,认为其可谓是道教天医信仰在明清时期普化的产物。孔祥宇道长以“神虎摄召仪式”为例探讨了生命救赎在道教的体现,可谓是从教内人士的角度对生命救赎于仪式体现的一个认知,颇富新意。姜守诚教授详细论述了台南地区溪南道坛拜药王科仪的具体节次、坛场陈设、法器用具、科介动作、仪式文检,从道教仪式的角度观察了道教与中医的联系,可谓对本次研讨会画上完美的句号。

参加本次活动的嘉宾还有北京联合大学民族与宗教研究傅凤英副研究员、中国道教学院羊洲廷副教授、陕西商洛市道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诚轩道长,中国迷你柴烧窑创始人、道教文化爱好者王丰年先生,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复旦大学、中国道教学院的硕、博士研究生,共计100余人。

3.jpg

更多>> 研究人员
  • 方立天教授

    教授、博导,创所所长。研究方向:中国佛教、中国哲学。

  • 张风雷教授

    教授、博导,所长。研究方向: 佛教与中国传统哲学,尤其致力于中国佛教天台宗及魏晋南北朝佛教思想史研究。

更多>> 基地期刊
更多>>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