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松应邀在上海宁国禅寺参加首届“宁国问道”研讨会并发言 - 中国人民大学 - 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您的位置:首页 > 动态信息 > 宗教界动态

张雪松应邀在上海宁国禅寺参加首届“宁国问道”研讨会并发言

点击数:431 更新时间:2024-10-11 17:08:40

2024年10月9日,我所张雪松副所长应邀在上海宁国禅寺参加首届“宁国问道”研讨会,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佛教的实践》为题作了发言。

1.jpg

2.jpg

2024年10月9日上午,首届宁国问道研讨会在宁国禅寺正式开幕。出席研讨会的领导和嘉宾有:徐汇区委常委、区委统战部部长诸旖,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局二级巡视员何建,上海市宗教学会会长、上海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晏可佳,市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国铭,市佛教协会副会长、法藏讲寺住持光慧法师,市佛教协会副会长、法华学问寺方丈大熙法师,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李天纲,市委统战部民宗处、市民宗局佛道教处、徐汇区民宗办、徐汇区文旅局、徐汇区华泾镇相关领导。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局二级巡视员何建讲话,上海宁国禅寺方丈平熹法师、上海市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国铭先生、上海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晏可佳研究员先后在开幕式上致辞,复旦大学哲学系李天纲教授以《宁国禅寺重建与中国化佛教传统》为题作了主旨演讲。在开幕式上,还举行了宁国禅寺文化基地启动仪式。开幕式由上海宗教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江毅主持。

随后,200余位来自政府、学界、宗教界、艺术界的社会各界代表,以分论坛活动的形式,围绕“新时代、新征程中宗教活动场所良序传承之路径”“金石传拓技艺的保护与传承”等主题展开了多场交流研讨活动。

相关报道见:

https://mp.weixin.qq.com/s/nkw-NsIi8vLpdl3uGauTyw

https://mp.weixin.qq.com/s/M3uvIEO8Cp3j1hP1DrnWyQ


寺讯|首届“宁国问道 ”研讨会开幕

上海宁国禅寺 2024年10月10日 18:45 上海

1.jpg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2024年10月9日上午,首届宁国问道研讨会在宁国禅寺正式开幕。

出席研讨会的领导和嘉宾有:徐汇区委常委、区委统战部部长诸旖,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局二级巡视员何建,上海市宗教学会会长、上海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晏可佳,市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国铭,市佛教协会副会长、法藏讲寺住持光慧法师,市佛教协会副会长、法华学问寺方丈大熙法师,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李天纲,市委统战部民宗处、市民宗局佛道教处、徐汇区民宗办、徐汇区文旅局、徐汇区华泾镇相关领导。

开幕仪式由上海宗教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江毅主持。


祈福仪式

2.jpg

上午9时半,研讨会的祈福仪式在清净庄严的氛围中进行。宁国禅寺方丈平熹法师与上海市佛教协会副会长、法藏讲寺住持光慧法师,上海市佛教协会副会长、法华学问寺方丈大熙法师,北京潭柘寺监院真体法师共同为研讨会诵经祈福。


开幕仪式

3.jpg

△平熹法师致欢迎辞

平熹法师在开幕致辞中首先对各位领导、高僧大德和来宾表示诚挚欢迎和衷心感谢。他希望以此研讨会为契机,凝聚众家智慧,赓续历史文脉,以此提升宁国禅寺寺院文化内涵,不断加强寺院两序认知及行持能力建设,共同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为文化强国建设积极贡献力量!


海上论道

4.jpg

△张国铭先生致辞

张国铭先生在致辞中表示,此次研讨会得到了宗教文化领域专家学者和业界资深人士的大力支持,精心汇聚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希望宁国禅寺以本次活动为契机,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爱国爱教、同心同行、守正创新,不断丰富发展人间佛教思想,全面落实从严治教要求,深入推进佛教中国化实践,为推动上海佛教健康传承,助力上海城市发展,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时代佛教徒应有的贡献。

5.jpg

△晏可佳先生致辞

晏可佳先生在致辞中对本次活动的隆重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向来自全国各地的高僧大德、专家学者表示诚挚的问候。他表示,宁国论道研讨会充分体现了党的宗教政策的贯彻落实,是丰富“海上论道”品牌建设的重要活动,是佛教中国化上海实践的一次主动的、有益的探索。


启动仪式

6.jpg

开幕式现场举行了宁国禅寺文化基地启动仪式。出席活动的嘉宾上台启动文化基地并合影留念。


7.jpg

△何建先生致辞

何建先生在致辞中对“宁国问道”研讨会的召开表示肯定,并对研讨会的高质量举办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要固本培元,始终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二是要守正创新,不断探索文化润教新模式;三是要凝心聚力,大力彰显百花齐放新优势。他希望,研讨会始终围绕“海上论道”品牌建设,深入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宗教活动场所的融合与传承,切实把宗教中国化的理论研究与工作实践结合起来,让古老的文化智慧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8.jpg

△李天纲教授作主旨演讲

开幕式上,李天纲教授作题为《宁国禅寺重建与中国化佛教传统》的主旨演讲。李教授追溯了宁国禅寺自南宋建寺以来的悠久历史,并从乡土情怀与爱国精神、江南地区尤其是松江府的商业精神、基层寺庙的地方性与人间性三方面分享了自己的见解,他说寺院建设需要扎根于基层,与人生需求、人间态度结合在一起才会有活力。


开幕仪式圆满

9.jpg

最后,与会领导与嘉宾共同上台合影。至此,宁国问道研讨会开幕仪式圆满。开幕仪式后,与会人员将围绕“新时代、新征程中宗教活动场所良序传承之路径”“金石传拓技艺的保护与传承”等主题展开多场交流研讨活动。

6.jpg

寺讯|首届“宁国问道 ”研讨会圆满

上海宁国禅寺 2024年10月10日

1.jpg

10月9日,“宁国问道”研讨会正式开幕。开幕式后,200余位来自政府、学界、宗教界、艺术界的社会各界代表,以分论坛活动的形式,分别围绕“新时代、新征程中宗教活动场所良序传承之路径”“金石传拓技艺的保护与传承”等主题畅所欲言、交流研讨。


第一分论坛 上半场

新时代、新征程中宗教活动场所

良序传承之路径

地点:西厢房一楼大厅

主持人:光慧法师

与谈人:沈迦


海上论道

1.jpg

《嘉兴藏》与明清佛教文献学

复旦大学 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副研究员   

王启元

王启元在发言中说,《嘉兴藏》公认刻藏开始时间,在万历十七年(1589),于五台山刊刻。在其之前的刻经被视作“前嘉兴藏”时期。关于方册藏刊刻与收录情况的研究已不在少数,多种影印藏经及稀见藏本的发现也在不断推进我们对方册藏的认识。至于入清后相对宽松的入藏形式,更使这场肇始于晚明的佛教文献集成绵延百余年,今天发现方册本藏经至晚清时尚在集结,并与近代刻经机构如金陵刻经处、江北刻经处等地刻经事业相接续,形成整个近世中国佛教出版事业的洪流。


2.jpg

古籍修复的历史、传统与研学

复旦大学 图书馆古籍部 

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 

复旦大学传习所助理导师  

喻融

喻融在发言中表示,古籍(含宗教文献)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保护修复古籍不仅是为了保存文化遗产,更是为了传承中华文明的历史记忆。古籍修复作为一种传统手工技艺,涉及到人文历史、艺术、化学、材料科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古籍修复是一种情感劳动,在实践中体验和学习,容易实现文化的认同。且其流程复杂、涉及到多学科的知识,研学内容可选择面多、难度和时长易控制。


第一分论坛 下半场

新时代、新征程中宗教活动场所

良序传承之路径

地点:西厢房一楼大厅

主持人:殷辉

与谈人:光慧法师


海上论道

3.jpg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佛教的实践

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副所长

张雪松

张雪松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古圣先贤的思想,仁人志士的夙愿,也寄托着各族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人间佛教的新发展,要针对我国佛教徒的宗教生活、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依据佛教经典及其内涵,做出既符合宗教信仰精神,又符合当代中国实际发展要求的阐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广大佛教徒个人修养过程中不断培育,积极促进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4.jpg

禅艺,生态,经济

浙江大学生态修复研究中心主任 教授、研究员

朱仁民

朱仁民说,禅在每个人复杂而神秘的思想中悄悄地流淌,翻山越岭、渡河过溪,它黏住所有的过眼烟云,同化了自然中所有见过遇过的一切。不管是谁,不管他在最简单的发呆中,还是繁杂变化的现代高科技环境中,所有人都摆脱不了对自然生活状态中产生的与生俱来的那种潜在的憧憬和感受。唯有禅在所有表面的复杂性中,看到了生命本身永远无法测知的神秘和前瞻。于是总是有智者,试图从错综复杂的外表中、从内部把握生命,创造更新的看待万物本质的方法。艺术家便也如此。

5.jpg

方以智的弘法实践及其道场建设思想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邢益海

邢益海阐述了方以智的弘法实践和道场建设思想。他说,方以智既游息于道场,将道场作行窝,得庄学逍遥、邵雍象数易之精髓。道盛、方以智师徒建设《中五道场》,通过《易》之表法征几,使道场成为修禅修真者息游之地。方以智《青原志略》发凡称:身处青原山水,而俯察地理,仰观天文,引人触几,是修禅修真者顺性而行,天游、养中之好去处。


第二分论坛 上半场

体现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的实体性技艺展示之一

——金石传拓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地点:东厢房一楼大厅

主持人:大熙法师

与谈人:谭玉峰


海上论道

6.jpg

《非遗·悟道》浅谈宗教场所的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融合与传承

上海宁国禅寺非遗工作室 副研究员

王克华

王克华在发言中说,中国佛教文化中的“有形”和“无形”、物质和非物质的不同形态,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中国佛教文化的整体,共同为中国佛教文化的繁荣兴盛和绵延发展做出了贡献。试想,如果没有观音文化,中国佛教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能达到今天这样的深度和广度吗?因此,挖掘和保护中国佛教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使之在今天继续发挥积极作用,不仅仅是保护历史遗存的问题,这也是中国佛教在今天与未来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8.jpg

非遗点亮生活 上海博物馆金石传拓技艺

在社区活动的实践与探索

上海博物馆青铜研究部 馆员

李孔融

李孔融在发言中表示,社区不仅是处于博物馆之外项目传播的第二个物理空间,更是连接传统与现代、技艺与生活的桥梁。以社区为平台,金石传拓技艺得以在更广泛的群体中得到认知和普及。近年来金石传拓项目参加上海各社区活动的比例逐年上升,显示出社区在非遗传承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和社区合作共同举办非遗项目展览、工作坊和互动式教学活动,不仅让居民近距离接触和体验到金石传拓这一古老技艺,还通过教育引导,激发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9.jpg

简上墨与纸上墨

上海宗教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室 副主任

张湛

张湛在发言中对简与纸的历史作了概述。他说,简的出现是重要事件,春秋末期简的使用扩展到民间后,华夏族的文化素养就整体提高了。简进化为纸,到今天已近两千年。轴心时代发生在简时代。出版史,主要是简时代加纸时代。以纸代简是引人入胜的题目。上世纪以来,秦汉简牍不断出土,简帛学成为显学。以纸代简、以硅代纸,书写的载体从竹变成纸再变成硅,从竹纸变成纸再变成了无纸,终于把实体取消了。从简到纸是实体进化,从纸到硅是实体消灭。


第二分论坛 下半场

体现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的实体性技艺展示之一

——金石传拓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地点:东厢房一楼大厅

主持人:张湛

与谈人:大熙法师


海上论道

10.jpg

非遗技艺传承与当下教育体系的融合及展望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 副教授

迟广超

迟广超说,非遗技艺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先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实践成果,也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重要非物质文化财富,更是作为每一位中国人值得骄傲并有责任传承和发扬的重要文化遗产。他对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一是挖掘非遗地方特色,对接职业教育培养路径;二是技术标准化与流程规范化建设探索;三是传统非遗技艺与最新科技手段的融合;四是推动跨国间非遗交流,提高中华文化软实力。


1.jpg

佛教造像背光与佛教经典关系研究

淮阴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教授

金建荣

金建荣在发言中说,佛光在佛经中屡被提及并描述具体,但在造像仪轨中却并未提及。这就给制造造像的工匠与画师们很多想象的创作空间,能够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于是背光就有了丰富和有趣的内容。这些内容随着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产生了不同艺术形式与艺术风格,逐渐与中国地域文化融合在一起,完成了中国化的演变,造像背光中的图像是佛教造像中国化的具体表现。


2.jpg

仪式美术:概念建立与非遗保护

华东师范大学非遗传承与应用中心主任 教授

田兆元

田兆元说,仪式美术只有在仪式中才有意义。仪式活动结束,要么伴随仪式的结束而销毁,要么仪式结束后收藏。这在临时性的仪式场景中表现突出,仪式结束,仪式的场所的所有美术表现均完成使命。这种美术,要么在仪式活动中创作,要么在仪式活动中展开。仪式美术也可能是在一个恒定场所的恒常的陈设,但是没有仪式活动,特定场所的美术的价值没有意义。一般说,有仪式存在,也就有仪式美术存在。仪式美术是美术的独特类型,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式样。


闭幕仪式

3.jpg4.jpg

△殷辉致答谢辞

经过充分研讨和思想碰撞后,研讨会举行了闭幕仪式。仪式由北京潭柘寺监院真体法师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上海校友会会长殷辉致答谢辞。殷辉先生在致辞中介绍,本届研讨会得到市、区、镇各级党政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200余名参会代表包括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上海博物馆、西泠印社等顶尖高校和机构的专家学者,国家级非遗文化项目的传承人、研究者,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本届研讨会成果丰硕。开展了12场学术演讲,成功征集到50余篇高质量论文,经过专业评审团队的精心挑选,最终有24篇脱颖而出,集结为大会的学术成果---《首届宁国论道研讨会论文集》。论文集不仅追溯了宁国禅寺从南宋到现代的兴废历史,更加清晰地展现出宁国禅寺在上海近代文明、海派文化形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身影,为宁国禅寺新时代构画出未来发展的令人振奋的新路径。

5.jpg

△唐存才教授作学术总结暨闭幕答谢辞

唐存才教授作学术总结暨闭幕答谢辞。他分享了自己对于此次研讨会的见解与感受。一是金石传拓作为中华民族古老文化艺术范畴中间的一支奇葩,它拥有悠久灿烂的历史,今天宁国禅寺能够把金石传拓作为一个非遗项目申报成功,也恰恰是时代审美的召唤。二是金石传拓技艺与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宁国禅寺举行这样的一个金石文化的论坛,非常了不起也非常重要。三是宁国禅寺非遗项目的成功,不仅仅是寺院文化发展历程中间的一个成功,更是徐汇区、上海市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艺术的一个新的发展。


捐赠仪式

6.jpg

本次研讨会的最后一个环节,唐存才教授向寺院捐赠清道光年间制“佛说观音救妙苦经”印版,平熹法师上台接受捐赠并合影留念。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将努力把“宁国论道”研讨会办好,不断提高研讨会的理论水平,形成宁国禅寺的学术特色,把“宁国论道”研讨会打造成上海文化宗教界的一张名片,为繁荣上海市的宗教文化、海派文化,推动民族文化复兴作出积极贡献!

6.jpg

更多>> 研究人员
  • 方立天教授

    教授、博导,创所所长。研究方向:中国佛教、中国哲学。

  • 张风雷教授

    教授、博导,所长。研究方向: 佛教与中国传统哲学,尤其致力于中国佛教天台宗及魏晋南北朝佛教思想史研究。

更多>> 基地期刊
更多>>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