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1日,我所张雪松副所长应邀作为无党派人士代表参加中国人民大学教师节表彰大会暨2024—2025学年秋季学期工作部署会和中国人民大学传达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学习会暨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专题学习会,我所所长张风雷教授受到从教30周年表彰。
9月11日上午,我所张雪松副所长作为无党派人士代表应邀参加中国人民大学教师节表彰大会暨2024—2025学年秋季学期工作部署会,我所所长张风雷教授受到从教30周年表彰。
下午,我所张雪松副所长应邀作为教师代表参加中国人民大学传达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学习会暨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专题学习会。
学习会主题为“传达学习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体学校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出席。
相关报道见:相关报道见:https://news.ruc.edu.cn/news/focus/98431.html、https://news.ruc.edu.cn/news/index/shuju/detail/98497.html、https://news.ruc.edu.cn/news/scression/detail/98429.html。
9月11日,中国人民大学隆重表彰过去一年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校管理、服务社会等各条战线涌现出的踔厉奋发、团结奋斗的先进集体和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先进个人。
学校党委常委张东刚、林尚立、朱信凯、郑水泉、齐鹏飞、王易、冯仕政、郑新业、青格勒图为中国人民大学师德优秀集体、师德标兵,大华杰出教学贡献奖,教学标兵,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建设奖、优秀集体、优秀个人,教学创新奖,本科课外教学优秀指导教师,科研标兵,优秀科研成果奖,智库工作优秀集体、优秀个人等奖项获奖代表和“从事教育工作三十年”教职工代表颁奖。
党委书记张东刚主持教师节表彰大会,校长林尚立宣读表彰决定。
(大华杰出教学贡献奖获奖代表、“从事教育工作三十年”教职工代表)
(师德优秀集体、师德标兵获奖代表)
(教学标兵、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获奖代表)
(教学创新奖、本科课外教学优秀指导教师获奖代表)
(科研标兵、优秀科研成果奖获奖代表)
(智库工作优秀集体、优秀个人获奖代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新民书院院长、2024年全国优秀教师秦宣,应用经济学院教授、2024年北京市教育系统“教书育人榜样”谢伦裕,通州校区建设部副总工程师、2024年中国人民大学师德标兵焦桐,党委学生工作部(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专职咨询师、2024年从教三十年教职工代表周莉作为获奖代表先后发言,分享感悟。
秦宣表示,作为一名典型的“60后”,几十年来对我们国家、我们民族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深有感触,对中国人民大学的培育和支持心存感激,自己将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为把我国建设成为教育强国,为把中国人民大学建成让党放心、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贡献智慧和力量。
谢伦裕分享了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系列访谈”的宝贵经历和成果,并表示将继续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以时不我待的精神面貌、务实开拓的奋斗姿态,自觉肩负起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学术己任。
焦桐表示,将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根本宗旨,以创造历史、追求艺术的高度负责精神,精心打造好每一个街区、每一栋建筑、每一处景观,全力以赴推进通州校区建设与投入使用,努力建设好师生校友的精神家园。
周莉分享了三十年来从事心理学教学、咨询和危机干预工作的经历和感悟,并表示将继续用爱心、信念和专业能力,不断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的协调发展,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过去一年,中国人民大学全体教职工将教育家精神作为共同价值追求,牢记嘱托、守正创新、团结奋斗、勇走新路,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获得多项荣誉表彰。
秦宣荣获“2024年全国优秀教师”,支晓强、何虎生、田茂再、范举荣获“2023年宝钢优秀教师奖”,聂敏里、杨念群、徐正英、张成思、黄大慧、仇焕广、陈红获评“2023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公共管理学院郐艳丽团队荣获“第四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
伍倩荣获“2024年首都劳动奖章”,谢伦裕、卢小宾、王小虎、李贞实等10人荣获“2024年北京教育系统‘育人榜样(先锋)’”等称号,何虎生等2人荣获“2023年度北京市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张楠迪扬团队等4个教学集体荣获“第四届北京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奖项,宋声泉等6人荣获“北京高校第十三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奖项,宫志翀等2人获评“北京高校青年教师先进教研工作室领军人物”,许小成等3人荣获“北京高校第二届管理岗位青年教职工职业能力竞赛”奖项,徐萌荣获2024年“北京市优秀共青团干部”称号。
为表彰先进、弘扬正气,激励全体教职员工奋勇争先、建功立业,根据《中国人民大学教职工评优表彰活动管理实施细则》,学校党委研究形成了《关于2024年教师节表彰的决定》,授予周文霞等4人“中国人民大学2024年度大华杰出教学贡献奖”,授予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等4个单位“中国人民大学2023年度师德优秀集体”、牛红丽等10人“师德标兵”称号,授予吴翌琳等15人“中国人民大学2023—2024学年教学标兵”称号,授予吕亚荣团队等14个集体“中国人民大学2024年度教学创新奖”,授予程絮森等14人“中国人民大学2024年度本科课外教学优秀指导教师”称号,授予王海军等10人“中国人民大学2023年度科研标兵”称号,授予索罗宁等59人“中国人民大学2023年度优秀科研成果奖”,授予应用经济学院等15个单位“中国人民大学2023—2024学年智库工作优秀集体”、王文等25人“智库工作优秀个人”称号,授予法学院等6个单位“中国人民大学2024年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优秀集体”、许荣等5人“优秀案例建设奖”、涂永红等8人“案例建设优秀个人”称号,授予周莉等67人中国人民大学2024年“从事教育工作满三十年”荣誉称号。
9月11日,中国人民大学召开2024—2025学年秋季学期工作部署会。
本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第一时间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持续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总结工作、表彰先进、研判形势、部署工作,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奋力走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建设教育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而团结奋斗。学校党委书记张东刚主持并讲话,校长林尚立部署新学期工作。
张东刚表示,9月9日至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系统谋划了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实践要求、根本路径和重大举措,思想深邃、意蕴深远,内涵丰富、博大精深,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具有强大的政治感召力、理论穿透力、历史自信力、实践指引力,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教育发展规律、人才培养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我们要全面学习、深刻领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在全校上下迅速掀起学习贯彻热潮。
张东刚指出,上学期,全体师生员工结合集中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持续深化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再学习、再领悟、再实践,不断解放思想、锐意改革、求真务实、狠抓落实,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宣传研究阐释更加深入,党建引领事业发展更加紧密,进一步深化改革更加系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加有效,红色基因、红色文化更加鲜明,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更加主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更加积极,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立德树人、事业发展展现了新气象、开创了新局面,学校整体面貌持续向上向好。这些工作成绩的取得,是全体师生员工牢记嘱托、守正创新、团结奋斗、勇走新路,将教育家精神作为共同价值追求的生动体现。
张东刚从三个方面对本学期工作提出要求。
一是全面对标对表,抓好重点领域和重点任务。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抓好学习宣传贯彻和系统性研究阐释,在全面学习、系统把握、深入落实上走在前、作表率;要以更加扎实的“钉钉子”精神深化基层党建攻坚“三年行动”,引领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践行“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重塑课程体系、师资体系、评价体系、管理体系、教材体系、实践体系;要以更加有力的态度举措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涵养培塑新时代“大先生”,坚持以“本”立德、以“严”立威、以“实”立规,坚决筑牢师德师风防线;要以更加坚定的自我革命精神全面从严管党治校,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和政治生态,做深做实政治监督,强化反腐败高压态势,集中整治师生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高质量推进校内巡视工作,提升规范化、法治化、正规化水平。
二是打破桎梏壁垒,坚决摒弃“六种思维倾向”。要摒弃协同上的“边界化”思维,完善分工合作、同向共进的协同机制,高质量、低成本开展各项工作;要摒弃决策上的“部门化”思维,完善集中统一、科学合理的决策机制,严格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要摒弃履责上的“消极化”思维,完善激励作为、容错纠错的责任机制,消除实干者的后顾之忧;要摒弃落实上的“折扣化”思维,完善紧抓不放、一抓到底的落实机制,确保决策部署精准落地、产生实效;要摒弃流程上的“线性化”思维,完善规范顺畅、灵活高效的流程机制,推行流程运作、清单管理、动态调整的工作模式;要摒弃制度上的“滞后化”思维,完善破立有序、协调完备的制度体系,强化办学治校制度引领。
三是坚持实干争先,充分调动广大干部改革创新的“精气神”。要有一股闯劲,拿出敢想敢为的勇气,从政治上理解把握职责使命和目标任务,锐意进取、守正创新把改革推向前进;要有一股拼劲,拿出攻坚克难的斗志,不回避矛盾、不放过难题、不推卸责任,运用好“三个更加注重”的科学方法,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要有一股干劲,拿出实干担当的精神,既要带头干,又要带着干,将改革创新的精神和干事创业的劲头贯穿到学校事业发展的全过程各领域;要有一股韧劲,拿出狠抓落实的作风,敢想、敢闯、敢试、敢为,想干事、敢干事、善干事、干成事,坚定不移、锲而不舍走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
林尚立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发出了向教育强国全面进军的号召。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要强引领、走前列、作表率,围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高等教育何为、人大何为”这一历史性、时代性课题走新路、务实招、取实效。
林尚立就本学期工作作出整体部署。
一是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重要部署。增强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保持只争朝夕的精气神,优化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与培养能力,强化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构能力,提升职能部门的战略能力、执行能力和服务能力,转化办校办院办学的思维方式与工作方式,勇立潮头、争做先锋,为走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夯基垒台、立柱架梁。
二是立足创建一流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明确育人理念,坚持立德为魂、树人为本、学为中心、严字当头;回归育人根本,以立德、忠诚、先锋为关键,强化基础知识训练、基础能力训练、研究能力训练、领导能力训练;构建育人体系,完善“学院、书院、学校”“导师、研究机构、创新平台”“立德树人、求是学术、先锋实践”联动机制;重塑教学研关系,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构建以学生为主导,面向全校、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学术研究平台。
三是立足提升服务国家战略能力建设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锚定“独树一帜”发展定位,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着力优化学科专业发展生态;构建双轮驱动、多方联动、大开大合的发展格局,统筹推进中关村校区和通州校区运行管理,聚合国家、地方、企业、社会多方资源,形成发展核心能力,持续提升在学界的影响力、号召力、引领力;全方位提升学院治理水平,增强战略能力、组织能力、执行能力,完善“全链条”抓落实的体制机制。
四是立足统筹大办学空间建设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完善各校区、办学地、研究地功能布局,促进政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多校区联动办学,加强校园一体化战略体系和能力建设;以大空间育人、聚人、强人,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
林尚立强调,本学期要着重抓好四项重点工作。一是抓好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展现学校在本科人才培养方面的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二是开启学科建设补短板工程,在立新破旧中推动一流学科建设取得新突破;三是推动各院系实验中心建设,搭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平台;四是树立实干兴校意识,瞄准工作重点、发展堵点、战略高点,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为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学校党委常委朱信凯、郑水泉、齐鹏飞、王易、冯仕政、郑新业、青格勒图出席会议。学校党委委员、纪委委员,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负责人、无党派人士代表,教代会常设主席团成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及各学部学术委员会主要负责人,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副主席及各分会主要负责人,全体中层干部,全体科级干部等800余人参加会议。
9月11日,中国人民大学召开传达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学习会暨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专题学习会,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800余名师生现场学习。
张东刚传达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他指出,全国教育大会是对新时代新征程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作出动员部署的一次重要会议,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方向、描绘了蓝图、部署了任务,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意义重大,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新征程为什么要建设教育强国、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怎样建设教育强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把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了新高度,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篇的丰富发展,是指导新时代新征程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献。
张东刚指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要做到“六个牢牢把握”。必须牢牢把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自信的思想基础和现实基础,必须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必须牢牢把握教育强国建设的方向和目标要求,必须牢牢把握教育强国建设的科学规律,必须牢牢把握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必须牢牢把握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个根本要求。
张东刚就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提出四点要求。一是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让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入脑入心。坚持原原本本学、反复深入学,坚持先学一步、学深悟透,把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与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学校第十五次党代会任务部署结合起来,让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成为全校师生员工干事创业的思想武器、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二是加强宣传、形成声势,用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凝心聚气。制定系统的学习宣传贯彻计划,有重点、分步骤、多层次开展学习宣传活动,第一时间掀起学习宣传热潮,全方位展现学校牢记领袖政治嘱托、奋力书写新时代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崭新气象。三是发挥优势、走在前列,做好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研究阐释。依托学校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独树一帜”的办学优势,深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深化基础研究、加强理论创新,着力研究和回应重大时代课题,深化教育领域改革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不断丰富和完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四是制定行动方案、抓好施工落地,用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引领发展。围绕大会提出的工作任务和部署安排,谋划提出一批重大任务、重大工程、重大改革、重大保障,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锻造好思政课这个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好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功能,巩固好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根基,构建好有利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全校师生员工要团结一心、携手并肩、不懈努力,把大会的各项重大决策部署转化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生动实践,全力推动新时代教育工作迈上新台阶,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林尚立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视野宏阔、内涵丰富、精辟深邃,深刻回答了关于教育强国建设的一系列基础性、根本性问题,深刻揭示了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时代背景下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规律,体现了党对教育事业本质的把握、对实现民族复兴的担当和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
林尚立指出,新时代以来,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必须不断深化对教育强国建设的规律性认识,进一步明确学校当前建设发展的使命任务,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贡献力量。必须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与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牢记初心使命、永葆人大本色,坚定人民情怀、培养一流人才,坚持独树一帜、服务国家战略,做教育“三大属性”的鲜明体现者、忠实践行者、坚定实践者。必须牢牢把握教育强国的“六大特质”,锚定中国人民大学建设发展的战略基点,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让“懂道理、明学理、通哲理”成为人大人的自觉追求;着力建构中国自主的人才培养体系,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始终与党和国家同行、与人民同行、与时代同行,为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交上一份满意的人大答卷。
学校党委常委朱信凯、郑水泉、齐鹏飞、王易、冯仕政、郑新业、青格勒图,党委委员、纪委委员、全体中层人员、师生党支部书记代表、老中青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等800余人参加学习。
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 |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 |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 | 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 | 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 般若文海佛教网 | 中国佛教信息网 | 哲学互动网 | 道教文化 | 孔子2000 | 哲学院 | 哲学在线|宗教社会科学 | 爱智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