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松王宇洁应邀参加“伊儒会通时代价值与当代实践”研讨会 - 中国人民大学 - 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您的位置:首页 > 动态信息 > 宗教界动态

张雪松王宇洁应邀参加“伊儒会通时代价值与当代实践”研讨会

点击数:2987 更新时间:2024-08-29 16:16:09

2024年8月28日,我所张雪松副所长、王宇洁教授应邀参加“伊儒会通时代价值与当代实践”研讨会。

1.jpg

8月28日,由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主办的“伊儒会通:时代价值与当代实践”研讨会在浙江衢州举行。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会长杨发明出席研讨会并在开幕式上致辞。13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伊斯兰教协会、学术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深入推进我国伊斯兰教中国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题进行研讨。

与会代表还参观了衢州孔氏南宗家庙、中国儒学馆等。

2.jpg

相关报道见:https://www.chinanews.com.cn/sh/2024/08-28/10275968.shtml

https://www.chinanews.com.cn/sh/2024/08-29/10276950.shtml。


“伊儒会通”时代价值与当代实践研讨会在浙江衢州举行

2024年08月28日 16:13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衢州8月28日电 (记者 李雪峰)  由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主办的“伊儒会通”时代价值与当代实践研讨会28日在浙江衢州举行。

会上,13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伊斯兰教协会、学术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深入推进我国伊斯兰教中国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题进行研讨。

8月28日,由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主办的“伊儒会通”时代价值与当代实践研讨会在浙江衢州举行。 中新社记者 李雪峰摄

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会长杨发明在开幕式上致辞表示,“伊儒会通”作为伊斯兰文化与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硕果,其典范意义和时代价值就是在保持伊斯兰教本质特性的基础上自觉融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彰显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又绘成“美美与共”的文明画卷。

他指出,对“伊儒会通”时代价值的挖掘和对其当代实践的探索,是系统推进我国伊斯兰教中国化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的内在要求,是一项包含从理论到实践、从微观到宏观的学术文化工程,要深化伊儒会通的基础研究、深挖伊儒会通的时代价值、深耕伊儒会通的当代实践。

在主旨演讲和主题论坛环节,多位学者围绕“伊儒会通”思想与阐释、人物与文本、经验与实践等发言。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王宇洁表示,“伊儒会通”是指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在漫长的本土化进程中与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相互交流、互通互鉴,进而共享中华文化的文化自觉活动,内容涉及语言、哲学、思想、伦理等多个方面。这些成果不仅有益于中国伊斯兰教思想的丰富和完善,也是对中国哲学体系的重要补充。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教授杨桂萍表示,“伊儒会通”是人类和平交往、文明互鉴的历史典范,也是中国社会发展、民族团结的精神动力,值得珍视、继承、弘扬和创新发展。

与会人士将在会议期间开展数场专题研讨、座谈,还将在衢州参访孔氏南宗家庙、中国儒学馆等地。(完)

【编辑:刘阳禾】

学者谈伊斯兰教中国化:要始终坚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2024年08月29日 21:59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衢州8月29日电 (记者 李雪峰) 由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主办的“伊儒会通”时代价值与当代实践研讨会28日至29日在浙江衢州举行。多位学者在与会期间表示,“伊儒会通”促进了伊斯兰教中国化进程,伊斯兰教要始终坚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与中国社会实际相适应。

江苏省委党校教授米寿江表示,“伊儒会通”之所以能使伊斯兰教及其文化在传入中国后得以生存发展,并逐渐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因其能主动适应中国社会及文化,这对当今深入推进我国伊斯兰教中国化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他提出,“中国化”不是要求穆斯林放弃宗教信仰,而是穆斯林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如今,中国伊斯兰教应在继承“伊儒会通”基本精神的基础上,主动进行创新,以适应转变。坚持我国伊斯兰教中国化方向,本质就是要持续不断与中国社会实际相适应,这是一个“进行时”,而非“完成时”。

8月29日,参加“伊儒会通”时代价值与当代实践研讨会的嘉宾学者在浙江衢州孔氏南宗家庙考察参访。中新网记者 李雪峰摄

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副所长张雪松认为,“伊儒会通”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历史经验与主要路径。伊斯兰教中国化是其在与中国社会文化的互动中,在保持自身固有根本信仰、礼仪制度与价值内核的前提下,积极地融入中国社会,并作出适当变通,表现出不断适应中国社会而发展变化的趋势和倾向。在中国伊斯兰教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伊斯兰教中国化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态,在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今天,伊斯兰教中国化更是以其现代化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清代伊斯兰学者刘智在其著作《天方典礼》中,阐述了伊斯兰教的基本信条、伦理道德、日常生活规范及婚丧礼仪的具体规定等,其思想观点乃至表述与儒家典籍多有相近。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季芳桐以此为依据进行阐述。他指出,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儒家伦理为主导的社会,伊斯兰教传入中国自然涉及与儒家伦理规范的互鉴会通。实际上,穆斯林要与主流社会交流交往,自会选择人们普遍使用的儒家伦理规范和伦理框架,从而形成共识和相近相似的价值观。

8月29日,参加“伊儒会通”时代价值与当代实践研讨会的嘉宾学者在浙江衢州孔氏南宗家庙考察参访。中新网记者 李雪峰摄

《中国穆斯林》杂志主编敏俊卿表示,“伊儒会通”是我国伊斯兰教中国化的理论建构和实践过程,这个过程经萌芽、积累和探索,逐渐走向成熟,推动了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在思想、修养和礼俗等诸方面的融通。他以明清伊斯兰教汉文典籍诠释工作为对象进行阐述,指出伊斯兰教界人士始终是在思想和实践领域推动伊斯兰教中国化的重要力量。在伊斯兰教汉文典籍的时代性诠释工作中,最重要的是激发伊斯兰教界人士的自觉意识和主体作用,不断推进其通俗化、时代化,并在解经讲经中融入“伊儒会通”思想,坚持伊斯兰教中国化方向。

廊坊师范学院历史系副教授冯峰谈道,历史上,中国伊斯兰教学者曾普遍接受过儒学教育。他们强调以本土化的、系统的经典教育涵养理想人格。他们主张“义以穆为主,文以孔为用”,强调在坚持核心教义、基本礼仪的同时,自觉吸收儒家文化的影响,促进理想人格的养成。历史上,域外传入的宗教都在接受儒家伦理影响的过程中促成自身长期传承,伊斯兰教亦不例外。中国伊斯兰教自觉吸收儒家文化的影响,充分体现了“伊儒会通”的文化特色。(完)


【编辑:刘阳禾】

更多>> 研究人员
  • 方立天教授

    教授、博导,创所所长。研究方向:中国佛教、中国哲学。

  • 张风雷教授

    教授、博导,所长。研究方向: 佛教与中国传统哲学,尤其致力于中国佛教天台宗及魏晋南北朝佛教思想史研究。

更多>> 基地期刊
更多>>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