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6-7日,“宗教与生命关怀——第19届宗教社会科学年会”的“道教与生命关怀”议题分会场在中国人民大学明德商学楼102举办。本议题分会场共计分为五场讨论,十七位学者依次发言。
第一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林巧薇副研究员主持,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何振中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李贵海副研究员、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裘梧副教授分别就内炼养生与《难经》右肾命门说的演变、道教医学在防病保健上的应用、吕洞宾的医药文化形象等话题展开讨论。
何振中研究员指出《难经》命门说源于先秦两汉神仙家对至道之精、楪气之窍、生命之源的探求,东汉末年以来道教结合自身实践对命门说进一步发挥,充实了其作为生命之原的内涵及其与其它藏象的关系论述,确立命门在内炼养生中核心地位;也为明代以来命门学说达到高度成熟并运用于指导临床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李贵海副研究员从遵道重生培习气、锻炼形体养正气、清净自然调情绪、针药并施复元气等四个角度丰富完善了道教医学在防病保健上的具体应用程式,以助力全民健康。裘梧副教授探讨了吕洞宾在医药文化中的形象,指出吕洞宾不仅有着关于疾病、炼养和本草的理论知识,也有着市井贩药、治病救人的传说神迹。故无论是内在思想内涵,还是外在的神迹显现,吕洞宾都足以成为一位拯救苍生、护佑医药行业神灵。
第二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李志鸿研究员主持,安徽大学哲学院丁常春教授、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于国庆研究员和孙瑞雪副研究员以及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褚国锋助理研究员就陈撄宁眼中《老子》第五十章的“生死观”与杨文会注之比较、道教劝善视域下的生命观照与实践范式、越南古籍《保生延寿》的道家养生思想以及“道教生命哲学”的缘起、现状与趋势等话题分别发表演讲。
丁常春教授通过对陈撄宁和杨文会对《老子》第五十章“生死观”不同理解的比较,指出二者虽对“出生入死”“十有三”“摄生”等诠释完全不同,但他们的注都用了“六经注我”的方式。于国庆研究员从道教劝善书的角度,对道教的生命观照和实践范式进行探讨,认为道教的生命认识理念在劝善书中主要体现为敬重生命的本体观照、超越世俗的生命态度、自然随顺的生命实践范式三个方面。而伴随着劝善书的流行,道教的生命认识理念不仅在过去的历史还是现在的当下都起到了积极的正面作用。孙瑞雪副研究员聚焦越南后黎朝复辟时期黎熙宗时陪从刑部右侍郎陶公正编撰的养生书《保生延寿》,通过对其结构内容的梳理,指出该书内容主要源于明代高濂《遵生八笺》中的“四时调摄笺”和道家道教历代的养生名篇,且该书还体现了道家道教“道法自然”“清静无为”的养生思想。褚国锋助理研究员从中外学术史的角度,对“道教生命哲学”的缘起、演变与现状进行系统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的道教生命哲学研究可从道教生命哲学的概念、范畴、命题与理论等角度,使自身参与到“中国生命伦理学”的建构过程以及通过借鉴其他宗教经验进行理论层面的思考等方面进行发展。
第三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刘志研究员主持,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张方研究员、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康乐副教授、重庆中医药学院唐禄俊副教授分别就元末明初江南道医李德睿的、药王信仰与道教的生命关怀和北京中医药文化旅游资源药王庙现状调查与分析等议题展开讨论。
张方研究员梳理了元明之际江南道医李德睿的生平,为我们观察元明之交的江南道教提供了一个缩影。刘康乐副教授以唐代名医孙思邈为例探讨了药王信仰,提出药王信仰在一般民众的生命关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它不仅给祈祷者提供了强烈的精神寄托,还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和爱护,更是对古代圣贤英雄纪念的生动表达。唐禄俊副教授对北京地区的药王庙进行调查研究,并结合实地调查对北京中医药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切实的三点建议,即:与其他旅游资源相结合,突出涉医道教宫观的中医药文化色彩以及培养“医道双修”的专业人才。
第四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世界宗教文化》副编审王皓月主持,福建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陈文龙副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白照杰副研究员、山东社会科学院当代宗教研究所刘嘉欣助理研究员分别就福建闾山三奶派“过关”仪式与儿童养育关怀、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图书馆藏的《丹亭卢真人胎息经》、宋元道教的保胎仪式与生命关怀等主题进行阐述。
陈文龙副教授考察了闾山道三奶派过关仪式所涉及的“关煞”观念来源及其推算原理,并通过与齐云山道教“度关”仪式的比较,指出齐云山仪式和宋元道教科仪有较明显的继承性,而闾山科仪则展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不过两套仪式都体现了护佑儿童的信仰特征和对生育的关怀。白照杰副研究员对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图书馆藏的《丹亭卢真人胎息经》的基本情况进行阐述,并以此为底本整理出相对完整的《广胎息经》本子,方便今后研究。刘嘉欣助理研究员通过对宋元时期道教保胎仪式的探讨,指出道教在对大道的信仰以及顺应天地自然生生规律的基础上,对女性、胎儿以及一切生灵所具有的关怀精神。
第五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宋学立副研究员主持,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暨玄奘研究院李海波教授、云南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胡小柳副研究员、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高叶青研究员、鲁东大学初等教育学院田茂泉副教授分别从生命质量角度的药师佛信仰、道教的仙枣文化、城隍神在明清祭厉仪式中的角色扮演、“八仙过海”与全真道等话题展开讨论。
李海波教授将传统的药师佛信仰与现当代人们对生命质量的重视相结合,提出药师佛信仰可从除罪祛病、远离横死和对药师净土追求三方面对生命质量进行提升。胡小柳副研究员从养生、敬神、仙枣、法器、法术五个角度对道教仙枣文化进行探讨,丰富了我们对道教枣的认识。高叶青研究员以“告城隍文”为切入点,探讨了城隍神在祭厉仪式中角色作用,指出城隍在祭厉仪式中的职责为召集鬼灵、镇控坛场、鉴察善恶和无私昭报。田茂泉副教授指出全真道在八仙成员定型中作用重大,王重阳、马钰、丘处机等人的诗词,对全真道弘传以钟离权、吕洞宾为核心的“八仙”有发轫之功。而元杂剧和明清小说对八仙故事的传播也贡献不小。
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 |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 |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 | 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 | 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 般若文海佛教网 | 中国佛教信息网 | 哲学互动网 | 道教文化 | 孔子2000 | 哲学院 | 哲学在线|宗教社会科学 | 爱智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