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11日下午,我所所长助理王俊淇副教授应邀在复旦大学举办学术讲座,讲座题目为“中期中观派的二谛论”。
2023年9月11日下午,复旦佛学青年讲坛第一期在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501教室举办,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研究员、哲学院副教授王俊淇老师以“中期中观派的二谛论”为主题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
讲座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傅新毅教授主持,来自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文史研究院等培养单位的数十名师生共同聆听。
相关报道见:https://mp.weixin.qq.com/s/UoM391zsSNdBFZC2EbWmiQ。
以下文章来源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作者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2023年9月11日下午,复旦佛学青年讲坛第一期在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501教室如期举办,本次讲座邀请了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研究员、哲学院副教授王俊淇。王俊淇老师以“中期中观派的二谛论”为主题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本次活动由哲学学院傅新毅教授主持,来自哲学学院、文史研究院等培养单位的数十名师生共同聆听。
讲座伊始,王俊淇老师指出尽管学界对二谛理论的研究成百上千,但仍有必要对其给予一次重新考察。二谛理论虽为中观派的核心概念,但中观派论师对此仍有争论,因此对中期中观派二谛理论的研究必须结合其当时所处的理论背景进行考察。王俊淇老师从中观派的两个代表人物——清辨和月称着手,分析其二谛理论的形成与异同。
首先,王俊淇老师给出了三种分析二谛时用到的概念工具——言教的二谛、言义的二谛和认识对象的二谛,接着梳理了早期佛教、阿毗达磨佛教以及《摄抉择分》等各个阶段的佛教典籍中蕴含的二谛思想。可以看出,在以南传《尼柯耶》或北传《阿含》为代表的早期佛教经典中,二谛极少作为一个整体的概念出现。在巴利文本中,与世俗谛相关的乃源自词根sam-√man的sammuti,其含义为惯例、共同的观点、约定等。在阿毗达磨文献中,出于调和佛经中不一致之处,论师提出了义与不了义的区分,而二谛的思想很可能是伴随着这一解经学而出现的一种范式。阿毗达磨佛教开始用世俗和胜义二谛来分析四圣谛。其中,佛陀言教分为了义和不了义,随顺有情安立世俗有为世俗谛,而宣说缘起等佛法为胜义谛。除此之外,随着存在论和认识论的发展,阿毗达磨佛教对法的存在状态也进行了划分,这意味着二谛理论开始逐渐被赋予存在论的意义,“施设有”和“实物有”等概念成为“世俗有”和“胜义有”的先声。在《俱舍论》中,世俗谛和胜义谛作为给存在物分级的框架,二谛的含义也由了义和不了义的言教扩充为作为认识对象的存在。《摄抉择分》又将实有、假有与世俗有、胜义有相结合来判断事物存在状态。以上为二谛理论的发展背景。
清辨在《中观心论》中指出般若有两种,其中“无行动而动”的般若是胜义层面的,但若没有世俗的般若(正确的世俗认识)作为阶梯,胜义层面的般若则无法达成。他又在《般若灯论》中将胜义谛定义为“最高的对象”(持业释解释)、“无分别智的认识对象”(依主释解释)和“拥有最高的对象的无分别智”(多财释解释)。佛陀的言教也被整合在多财释解释的胜义之中。清辨融合了二谛言教和约境两个方面,并极其强调言教与约定俗成的般若,这是清辨二谛理论的特点。王俊淇老师以“二谛的三层结构”为名列出了清辨的二谛论排布,其中间层为“约定俗成的胜义谛”,指的是依据抉择法相、现比二量获得对世俗的正确认知。可见清辨的二谛论给《俱舍论》和陈那量论的现实僧院教学留出了教理上的安置空间。较之清辨,月称的二谛论是以约境的二谛为主体,即将正确认识的对象视为胜义谛,而虚妄认识的对象则为世俗谛。至于言教的二谛传统,则被月称置于“言说活动上的谛”(vyavahārasatya)的概念之下。与清辨的《中观心论》强调正确的世俗认识是不颠倒的这一立场相反,月称的《入中论》则强调所谓的正确世俗认识也是颠倒的,是唯世俗。但同清辨一样,月称也承认世间世俗对于解脱的积极意义。
中观派 二谛论
王俊淇老师进一步指出,清辨与月称在二谛论上最核心的差异,是两人对沟通世俗与胜义的中间层的不同看法。清辨认为对于自相共相等的抉择、辨别知是“中间层”,是“世俗上的胜义”,但月称却认为这些自相共相都不堪考察,只是“世俗上的世俗”,因为所考察之物追根究底都无自性。月称认为考察仅会存在于世俗上的胜义这一中间层之中,而无法见容于世俗的世俗,由此将陈那量论排除出世俗上的胜义的范围。
最后,王俊淇老师又补充了对龙树本人二谛观的看法,认为龙树的二谛观更倾向于言教二谛。
中观派 二谛论
在讲座的互动环节,数名老师和同学针对讲座内容积极提出了自己的问题与看法,王俊淇老师也一一作了回应,大家讨论热烈。讲座在活泼的气氛中结束。
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 |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 |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 | 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 | 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 般若文海佛教网 | 中国佛教信息网 | 哲学互动网 | 道教文化 | 孔子2000 | 哲学院 | 哲学在线|宗教社会科学 | 爱智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