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9—31日,我所何建明教授应邀出席第七届“昆仑高峰论坛”暨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2022年年会,发表学术论文《道教养生与酒》,并代表与会学者作会议总结报告。
2022年10月29-31日,第七届“昆仑高峰论坛”暨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2022年度年会在泉城济南召开。本届论坛由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南京大学道学与东方文化研究中心主办,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饶宗颐宗教与中国文化研究所承办。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数十位专家学者齐聚济南,就老子道学文化及其影响展开了热烈的研讨。
开幕式上,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特聘教授、饶宗颐宗教与中国文化研究所执行所长郭武向参会学者作了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2021年工作报告,四川大学文科杰出教授詹石窗、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远国、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徐小跃分别作了题为《关于〈中华续道藏〉编纂工作的几个问题》、《道教研究的新视野:灵魂•鬼神•祖先》、《“反”是老子思想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的大会主题报告。
本届论坛延续往届设立分题召集人的模式,由李曙华、陈坚、翟奎凤、郭武分别担任“当代科学与道教思想”、“中国宗派佛教的思想与方法”、“儒道融合研究”、“道教在海外与海外道教研究”四个专题的召集人。其中,“当代科学与道家思想”专题收到了李曙华《道学:中华科学之源》、余中《寻求“元宇宙”与道学的对话》、何凯文《老子“四因说”初探——系统生成论视域》、马晓彤《内丹术原理的中医学诠释》四篇论文,集中对当代科学与道家思想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中国宗派佛教的思想与方法”专题收到了陈坚《“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天台之“梦”研究》、李海波《律宗在关中的发展与演变》、黄公元《中国佛教莲宗与净土法门漫谈》、韩焕忠《杨仁山对老庄的华严学解读》、赵东明《佛教中国化探微——以圭峰宗密〈华严原人论〉的阐释为论点》等论文,重点对有关“宗派佛教”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儒道融合研究”专题收到了翟奎凤《“谷神不死”即“虚灵不昧”:儒道佛的交融》、张昭炜《孔庄之学的人道天道会通与托孤》、李巍《再读〈齐物论〉:从道不可说到经世致用》、陈赟《多元生命、复调脉络、隐显线索:〈庄子•德充符〉新解》、杨海文《永葆赤子之心:〈孟子〉“赤子”章小札》等论文,对儒家思想及其与道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道教在海外与海外道教研究”专题共收到8篇论文,如田茂泉与李显光《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看中西文化的相遇——方士安期生群体入华初探》、韩吉绍《葛洪南海游记与魏晋之世界探索》、宇汝松《北属时期越南金石铭文中的道教信仰》、黄海德《中国原乡传统与他乡信仰:广泽尊王信仰的历史渊源及其在东南亚华人社会的传播与影响》、郭武《牛津大学图书馆藏“越南瑶族”经卷中的“秘语”》,以及张崇富《“儒家中心”还是“道教中心”?——论西方汉学中的两种中国文化叙事模式》、胡锐《施舟人道教学术研究的内容与方法——兼论法国汉学的传承与发展》、张粲《19世纪法国对道教典籍的翻译与研究》、吕鹏志与杨金丽《杨联升〈《老君音诵诫经》校释〉补正》等,不仅探讨了道教在海外的传播和影响,而且讨论了海外汉学界有关道教的研究状况,对于了解道教与海外关系、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起到了积极作用。
除了以上四个专题的论文,会议还收到了20余篇其他方面的文章,如张广保《赵宜真、刘渊然的性命之道及对道教诸派的会通》、何建明《道教养生与酒》、沈文华《璇玑玉衡:华夏天道信仰的中枢建构与其神学地位》、刘固盛《林希逸老学的诠释特点与思想价值》、刘雨润与刘平《道巫合体论:以天师道巫鬼观之演变为视角》,分别对道教宗派、内丹养生、道教与天文学、道教与巫术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与会学者分线下与线上两种方式,对相关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在30日的闭幕式上,山东大学教授韩吉绍、陈坚、翟奎凤和南京大学教授李曙华对四个专题的讨论情况进行了介绍,中国人民大学何建明教授做了会议总结报告,徐小跃教授为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新增补的理事、常务理事颁发了聘书,郭武教授代表承办单位山东大学饶宗颐和宗教与中国文化研究所致感谢辞,会议在团结友好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相关报道见:https://mp.weixin.qq.com/s/S_jcLTaYOKOwoRGHp2dkDQ。
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 |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 |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 | 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 | 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 般若文海佛教网 | 中国佛教信息网 | 哲学互动网 | 道教文化 | 孔子2000 | 哲学院 | 哲学在线|宗教社会科学 | 爱智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