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9日下午,我所杨慧林教授、李秋零教授应邀出席卓新平著《宗教学新论文丛》座谈会暨“基督教中国化的学术话语体系建设”学术研讨会。
2021年11月19日下午,卓新平著《宗教学新论文丛》座谈会暨“基督教中国化的学术话语体系建设”学术研讨会在中央民族大学文华楼哲学与宗教学学院会议室顺利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主办,中央民族大学宗教研究院承办。来自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天主教“一会一团”、北京市基督教协会、燕京神学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及我校师生代表参加此次会议。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院游斌教授主持开幕式,卓新平研究员以“我的基督教中国化研究”为题作了主旨发言。随后,由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院长刘成有教授、韩思艺教授主持,分别以“基督教中国化学术话语体系建设”、“基督教中国化学术研究的继往开来”举行了主题论坛。中央社会主义学院袁莎副院长,北京大学张志刚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杨慧林教授、李秋零教授,中国天主教“一会一团”副主席沈斌主教,北京市基督教协会会长吴伟庆牧师,中央民族大学游斌教授、韩思艺教授、王梓博士,清华大学朱东华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唐晓峰研究员、周伟驰研究员、刘国鹏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林精华教授,清华大学瞿旭彤教授,燕京神学院陈跃鑫博士等在座谈会上作了发言。
此次会议,参会学者围绕卓新平研究员的《宗教学新论文丛》和“基督教中国化的学术体系建设”展开了多角度的讨论。参会学者认为,基督教中国化顺应历史潮流,在基督宗教研究领域探索中国化路径,寻找中西方文化共同价值,是中国文化面对世界文化兼容并蓄,相互沟通的过程,也是实现中西文化真正对话交流的有益尝试。中国乃至世界面临百年之未有大变局,基督宗教研究应该体现出中国文化大国担当,在中国语境中,运用中国术语、中国学理,为基督宗教研究注入新的活力。此次会议的召开聚焦基督教中国化问题,探索完善基督教中国化的学术话语体系建设,肯定了中国语境下宗教研究的重要意义,对于推动宗教中国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关报道见:https://mp.weixin.qq.com/s/a9oC4jhD9W7Noc6dM8a9dg。
2021年11月19日,卓新平著《宗教学新论文丛》座谈会暨“基督教中国化的学术话语体系建设”学术研讨会在中央民族大学文华楼哲学与宗教学学院会议室顺利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主办,中央民族大学宗教研究院承办。来自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天主教“一会一团”、北京市基督教协会、燕京神学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及我校师生代表参加此次会议。
19日下午2时,中央民族大学游斌教授主持并宣布开幕,介绍来宾,合影留念。接下来,卓新平研究员进行题为“我的基督教中国化研究”的主旨发言。
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宗教学会名誉会长 卓新平
他回顾了自己的学术生涯,讲述了自己从事宗教研究工作以来对在中国进行基督教研究的体会,表达了对基督教与中国文化良好互动的期望。他也介绍了“基督教中国化”这一表述提出和逐渐被接受的过程。他认为,基督教中国化的学者们要有主体意识、亚洲意识和比较意识。基督教中国化要作为中华文化开放、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这样一个文化进程来看待。基督教中国化需要政界、教界、学界的共同参与,是一个双向互动、开放对话的进程,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操之过急。
大会的第一个主题论坛是“基督教中国化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由中央民族大学刘成有教授主持。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的袁莎院长认为,基督教中国化既是历史趋势,也是时代要求,应努力实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政治共识,是构建人类文化共同体的探索。北京大学的张志刚教授认为,中国宗教史是世界宗教史的组成部分,在探讨过程中应理清一系列概念如在地化、处境化、本色化、地域化、民族化等的具体含义,并从西方基督教希腊化的过程中吸收有益的融合方式。中国人民大学的李秋零教授认为本次卓新平研究员《宗教学新论文丛》座谈会与基督教中国化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的结合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宗教学新论文丛》体现了大局意识,专业意识以及接地气的态度,体现出了卓新平研究员对于宗教的同情、理解和尊重。中国人民大学的杨慧林教授从“中国化”、“同”等词语在中西语境中内涵的差异谈起,指出了“基督教中国化”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实际困难。
中国天主教“一会一团”的沈斌主教认为,卓新平研究员的重大贡献之一就是展现了宗教这一人类现象的整体性和根本性,纠正了社会上对宗教的负面看法。沈斌主教指出,当前各宗教都在积极探索中国化路径,研究的宽度和深度也须逐渐加深,盼望学界对天主教中国化研究有更多支持和投入。北京市基督教协会的吴伟庆牧师认为,卓新平研究员借助深厚的学术功夫和贯通学界、政界和教界的影响力,为教会适应社会主义社会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中国基督徒在中国文化中形成的独特身份认同,正是基督教中国化的落实,是教会要努力思考和实践的方向。中央民族大学的游斌教授肯定了对卓新平研究员在研究上的远见卓识,认为基督教神学的研究应考虑如何摆脱西方两千年的框架,以对话作为多元处境下神学研究的一种方式,构建一种跨文化神学,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游斌教授还提出,通过基督教中国化,可以建立基督教中国化的“四部式”学术体系,即基督教教理学、基督教心性学、基督教伦理学和基督教礼仪学。
清华大学的朱东华教授认为,卓新平研究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视角,即从比较宗教学的高度看待中国基督教史的研究,将中国基督教史的研究视为世界基督教史的一部分。在这一视角下,景教研究是理解世界宗教文明的一个重要链条。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唐晓峰研究员从自身与卓新平研究员交往的经历谈起,介绍了卓新平研究员的天赋和勤奋、谦逊的品质。他拥有广博的知识面,对信教群众以及学科发展有着深切的关怀,真正将学问与人生融为了一体,是年轻一代学者的榜样。
△ 与会学者进行交流
大会的第二个主题论坛是“基督教中国化学术研究的继往开来”,由中央民族大学韩思艺教授主持。
首都师范大学的林精华教授分享了卓新平研究员对于他学术上的诸多帮助,尤其是将对俄罗斯东正教的研究融入到俄罗斯文学研究的方向上。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周伟驰研究员尝试探讨在中国语境中能否用中国术语、中国哲学学理对基督教的神学解释有所增益。他认为,基督教中国化走到今天,最关键的还是在于神学中国化、神学思想的建设。中央民族大学的韩思艺教授围绕着三位一体来展开关于当今基督教中国化研究范式的思考。他认为,三位一体不只是抽象的概念思辨,而更是基督教信仰鲜活的核心。三位一体的中国化叙事也是关乎基督教怎样中国化、伦理化的过程。可以尝试用中国文化中的天地人等文化元素与三位一体进行对照来重新审视上帝,引入感通、互寓等观念,真正让基督教中国化进入信仰与生活结合的层面。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刘国鹏博士谈到,卓新平研究员积极倡导宗教中国化,重估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奠定了宗教学学科一个时代的基础。而在此之后,则需要基督教中国化的再出发。这对内体现在中国文化要发挥引导的作用,对外则体现为中国基督教对世界基督宗教的反哺。清华大学的瞿旭彤博士认为宗教学是一个根本的学科,其重要性体现在两个历史定位中: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宗教学的研究应体现出对中国文化的发展的大担当,这也是新时代最基本的底层建设。瞿旭彤还回顾了卓新平的德国导师的生平,祝愿卓新平能像其导师一样,一直到九十岁还能进行创作。燕京神学院的陈跃鑫博士认为,基督教中国化是关于中国教会神学公共性的问题,中国教会在信徒方面发展很大,但在学术上还在起步阶段,希望能逐渐弥补理论上的欠缺,有所成长,与社会融会贯通,同时也提出了“理性与实践如何良性沟通”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黄瑛博士认为,卓新平研究员的确是年轻一辈研究者的学习榜样,并就朋霍费尔和中国近现代对“宗教”一词定义上的差异提出了自己对于基督教中国化的看法。
△ 与会者进行交流
中央民族大学的王梓博士认同卓新平研究员的一个重要判断:基督教中国化需要中国教会重新认识自我,塑造自我,形成其中国特色和形象,然后才能超越自我,并更好地走向世界,并指出,圣经学在基督教思想体系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因而圣经学的中国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基督教中国化的深度和广度。中央民族大学的邝全博士认为探讨须走向教会自身内部如何认识自己,反省自己的问题,从本位出发进行思考。
△ 与会者进行交流
此次会议,参会学者围绕卓新平研究员的《宗教学新论文丛》和“基督教中国化的学术体系建设”展开了多角度的讨论。参会学者认为,基督教中国化顺应历史潮流,在基督宗教研究领域探索中国化路径,寻找中西方文化共同价值,是中国文化面对世界文化兼容并蓄,相互沟通的过程,也是实现中西文化真正对话交流的有益尝试。中国乃至世界面临百年之未有大变局,基督宗教研究应该体现出中国文化大国担当,在中国语境中,运用中国术语、中国学理,为基督宗教研究注入新的活力。此次会议的召开聚焦基督教中国化问题,探索完善基督教中国化的学术话语体系建设,肯定了中国语境下宗教研究的重要意义,对于推动宗教中国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与会人员合影
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 |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 |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 | 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 | 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 般若文海佛教网 | 中国佛教信息网 | 哲学互动网 | 道教文化 | 孔子2000 | 哲学院 | 哲学在线|宗教社会科学 | 爱智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