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4日上午,我所宣方副教授应邀在浙江上虞多宝寺作学术讲座,讲座题目是“立足本色与自觉融合——佛教中国化的历史启示”。
2019年11月24日,第三十四期多宝讲坛邀请到了对于佛教思想史和现当代佛教有着深入研究的宣方教授,为大众作“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当代实践”的讲座,从佛教在中国生根发芽的传播历史中,探索对于当代发展的有益启示。
宣方教授在讲座中,首先介绍了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的深刻意涵。宗教中国化虽然已经历了千百年的发展,而当今更需要的是“当代中国化”——即:在时间上,要与时俱进,适应当代社会;在空间上,要入乡随俗,融入本地文化。他认为,一个宗教要做本土化的“模范生”,需要在政治认同、文化融入、社会适应三个层次上发挥作用;从思想观念、组织制度、人才培养、社会实践四方面开展工作。
宣方教授认为,中国化是佛教在中国传播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一个复杂曲折的历史进程,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我们对其加以理解和包容。佛教的中国化进程,并不是简单被动地适应,更不是消解佛教自身特色,而是在保持佛教解脱追求和淑世情怀的同时积极融摄中国文化,并为中国文化注入新的思想资源和创造活力。
宣方教授带领听众回顾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程。历代的高僧大德们,在尽可能保留佛教本色和精神的同时,善巧方便地行持解脱道和菩萨道,让佛法融入历史时空,从而更好地化导世俗,清净人心,庄严佛土,利益有情。
宣方教授强调,佛教中国化的当代实践,最重要的含义是现代化。短短讲座所及,只能是佛教中国化的漫长历史长河中的浪花。期待着更多的有识之士,能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深入研究佛教中国化的丰富历史,从古德的智慧善巧中汲取营养,从而开创新时代佛教中国化的新境界,使得佛教更加健康地传承发展,更好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更加充分地发挥造福人民、服务社会的积极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及为维护世界和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相关报道见:http://www.duobaojiangsi.com/f/news/detail?id=7ab67b12e39c457c9612de500f11afc2、https://mp.weixin.qq.com/s/69JCD6iiMNWGIKaV3Srylg、https://fo.ifeng.com/c/7s2vEEHOgiz。
【多宝讲坛 • 报道】立足本色与自觉融合——佛教中国化的历史启示
佛教传入中国后,一代代高僧大德秉持上求下化的宏愿,悲智双运、善巧方便地将佛教的三宝信仰、核心教义、理想追求、价值取向、精神境界,融入中国社会、中华文化,融入中国人的心灵与生活,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三大语系佛教。佛教成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9年7月,中国佛教协会通过《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五年工作规划纲要》。在当前形势下,如何根据佛教所在的本土环境和信仰需求,契理契机地推进佛教中国化进程,建设团结和合、清净庄严、开放包容、充满活力、具有更强国际影响力的中国佛教,成为佛教界四众弟子共同关心的课题。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围绕这一主题,2019年11月24日,第三十四期多宝讲坛邀请到了对于佛教思想史和现当代佛教有着深入研究的宣方教授,为大众作“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当代实践”的讲座,从佛教在中国生根发芽的传播历史中,探索对于当代发展的有益启示。
宣方是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副教授,人大宗教学高等研究院研究员,兼任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厦门大学、云南大学、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等十余所国内佛学机构客座教授,并任闽南佛学院、杭州佛学院等多所佛学院的客座教授、学术委员等职。
宣方教授在讲座中,首先介绍了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的深刻意涵。宗教中国化虽然已经历了千百年的发展,而当今更需要的是“当代中国化”——即:在时间上,要与时俱进,适应当代社会;在空间上,要入乡随俗,融入本地文化。他认为,一个宗教要做本土化的“模范生”,需要在政治认同、文化融入、社会适应三个层次上发挥作用;从思想观念、组织制度、人才培养、社会实践四方面开展工作。
在中国,每个宗教面临的发展要求不同,而佛教与中国文化和社会的互动关系格外密切。佛教为何在历史上能够成功地中国化?宣老师列举了欧阳修、许理和、汤用彤等学者的不同观点。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唐君毅则曾指出,佛教具有拔苦、重智、兴悲的不共特点:“佛教之根本精神,在对有情之生命心灵中之苦痛、染污、迷惘、罪恶等,一切负价值之事物,原于生命心灵之自觉或不自觉之执著,封闭者,最能认识真切,而于此动大悲愿,求加以超化解脱之道。……又佛家深信生命心灵之存在与活动,不限于当生,而有无尽之前程,在凡则业力不失,在圣则功德无尽。此二者皆非儒者所重,亦非儒者所能反对。此即佛之立根处不可拔也。”
宣方教授认为,中国化是佛教在中国传播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一个复杂曲折的历史进程,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我们对其加以理解和包容。佛教的中国化进程,并不是简单被动地适应,更不是消解佛教自身特色,而是在保持佛教解脱追求和淑世情怀的同时积极融摄中国文化,并为中国文化注入新的思想资源和创造活力。
宣方教授带领听众回顾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程。历代的高僧大德们,在尽可能保留佛教本色和精神的同时,善巧方便地行持解脱道和菩萨道,让佛法融入历史时空,从而更好地化导世俗,清净人心,庄严佛土,利益有情。
——佛教在传入中国之初,人们曾先后用神仙方术、儒学伦理、玄学思想等本土思想资源,试图以格义等方法来理解和诠释佛教。比如,翻译和理解佛法教理“三法印”中的“无我”“空”等核心理念,最初也曾借助传统文化中的“非身”、“无”等概念来表达。东晋时期出现了“六家七宗”,对“般若性空”展开了多样化的解读和探讨。
——佛教中国化的奠基,则首推内修外弘的佛教领袖道安大师。他在方法论上采取了“以经解经”的方式,还佛教以本来面目,超越了格义佛教的局限。他通过僧团制度的创立,奠定了佛教中国化制度建设的基础。尤其值得重视和赞叹的是,道安法师通过对本色化佛教的追求,奠定了佛教中国化的坚实基础。
——庐山慧远大师立足佛教本位,自觉融摄中国主流文化。他国学底蕴深厚,深研儒家经典,并以《孝经》中“立身行道,孝之终也”的名言,来回应世人对于出家人削发剃度是否不孝的疑问。他在实学实修的同时也撰文立说,让社会尊重、包容出家人修道,维护僧团的独立主体品格。
——天台智者大师以圆融综合的智慧,对传入中国的全体佛法进行梳理,判教创宗,大大推进了佛教本土化进程。他融会贯通南北佛学,创造性地提出了天台止观的修学体系,既遵循了国人的思维框架,又不脱离佛法本义,树立了善巧处理佛教中国化与本色化关系的典范。
——禅宗四祖、五祖、六祖以降的历代禅宗祖师,逐渐确立了完全中国化的佛教修行理论和实践形态,将佛法修行与日常生活打成一片,不但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中国人的文化生活,而且对于中华民族国民性有脱胎换骨的再造之功,禅宗倡导的自信自强、雄健精严、力行创新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底色。
——宗密大师在理论阐释上以华严体系全面融摄中国本土文化,后来契嵩大师、宗杲大师、莲池大师、蕅益大师等历代古德在其弘法利生的过程中,也多有延续这一圆融包容、融会贯通的特色。
——以百丈清规为代表的丛林制度,从唐至清不断演变,代表了佛教基本戒律和僧团制度与本土文化的融合,体现着佛教中国化的制度建设的不断完善。百丈禅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作风让世人敬佩有加;僧众过堂用斋的行仪,也曾让宋明儒者赞叹“三代礼乐,尽在其中。”
……
因为时间的关系,佛教中国化的当代实践部分未能展开,但教授强调,佛教中国化的当代实践,最重要的含义是现代化。短短讲座所及,只能是佛教中国化的漫长历史长河中的浪花。期待着更多的有识之士,能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深入研究佛教中国化的丰富历史,从古德的智慧善巧中汲取营养,从而开创新时代佛教中国化的新境界,使得佛教更加健康地传承发展,更好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更加充分地发挥造福人民、服务社会的积极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及为维护世界和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 |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 |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 | 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 | 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 般若文海佛教网 | 中国佛教信息网 | 哲学互动网 | 道教文化 | 孔子2000 | 哲学院 | 哲学在线|宗教社会科学 | 爱智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