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宣方副教授应邀在云南鸡足山九莲寺第五届“清凉地”夏令营为营员举办学术讲座 - 中国人民大学 - 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您的位置:首页 > 动态信息 > 宗教界动态

我所宣方副教授应邀在云南鸡足山九莲寺第五届“清凉地”夏令营为营员举办学术讲座

点击数:2036 更新时间:2017-08-04 13:00:48

2017年8月2日我所宣方副教授应邀在云南鸡足山九莲寺第五届“清凉地”夏令营为营员举办学术讲座。

2017年8月2日,鸡足山九莲寺第五届“清凉地”夏令营进入第二天。当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宣方教授为营员讲授《入佛之门――初学者的正见与正行》。

相关报道见:http://fo.ifeng.com/a/20170804/44658794_0.shtml


鸡足山九莲寺夏令营:宣方讲授《初学者的正见与正行》

来源:凤凰佛教

2017年8月2日,鸡足山九莲寺第五届“清凉地”夏令营进入第二天。当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宣方教授为营员讲授《入佛之门――初学者的正见与正行》。

中国人民大学宗教学系宣方教授为九莲寺清凉地夏令营讲授《初学者的正见与正行》(图片来源:凤凰佛教)

学员们认真的做着笔记(图片来源:凤凰佛教)

2017年8月2日,鸡足山九莲寺第五届“清凉地”夏令营进入第二天。当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宣方教授为营员讲授《入佛之门――初学者的正见与正行》。

宣教授首先赞叹印慈、妙峰两位法师为大家修学佛法提纲挈领地勾勒了地图,自己是在他们善说法要的基础上铺陈发挥。

一、正见

树立正见是佛法修行首要的事情。八正道的修学,首重正见。正见如眼,指引万行;没有正见,就成了盲修瞎练。现在网络很发达,要获得关于佛教的资讯非常方便。但与此同时,要从中选择知见正确的资讯,不要说对于刚开始接触佛教的人来说很困难,即使对于很多已经皈依的居士、甚至对于一部分出家人来说,也不容易。而知见不正确,即使精进修学,也容易南辕北辙,离正确的目标越来越远。佛教界举办的夏令营,就是为了给大家提供一个了解佛教、学习佛法的良好平台,以便大家更快更好地掌握佛教修学的基础正见与正行。

佛法的正见,可以分为共世间正见和不共世间正见两层。前者是佛教与其它宗教和思想体系共通的,所以叫做共世间。当然即使是在这部分,佛教也预留了“软件升级”的端口,是可以导归到更高层次修学目标去的。

佛教共世间的正见正行,最简炼的概括,就是寺院照壁上经常写的四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每一个伟大的宗教和文明传统,都教导我们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佛教也是如此,而且它强调落实的关键在于“自净其意”,这是过去燃灯佛以来诸佛对于众生一致的教导。

1.正见有善有恶

共世间的正见,如果展开来说,第一位的就是要正见有善有恶。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并不是任何时候都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容易确定。恐怖分子驾机撞毁世贸大楼时,他觉得这是张扬正义的善举,并且认为可以因此而进入天堂。那么究竟怎么来判断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真理,佛陀所说的《卡拉玛经》,可以给我们很好的启迪。

经中记载了卡拉玛人向佛陀请教如何抉择真理的故事。卡拉玛人身处交通要道,八面来风,各种宗教师都来传教,都说自己宣扬的才是真理,搞得他们莫衷一是。得知佛陀到来,就向佛陀请教该怎么抉择。这个问题,不仅是当年卡拉玛人的困惑,也是任何时代追求真理的人都会遇到的问题。佛陀没有说你们别信那些人,要信我。相反,他首先肯定了卡拉玛人敢于怀疑的态度,说,你们的疑虑和困惑是理所当然的。然后鼓励他们将怀疑精神贯彻到底:

1)不要因为听别人都这么传说,就信以为真。

2)不要因为这是大家都遵奉的传统,就信以为真。

3)不要因为大家都这么风传,就信以为真。

4)不要因为经典上这么说,就信以为真。

5)不要因为推测如此,就信以为真。

6)不要因为不言而喻,就信以为真。

7)不要因为貌似合情合理,就信以为真。

8)不要因为符合自己偏好的观念,就信以为真。

9)不要因为他人貌似有此能耐,就信以为真。

10)不要因为这是我师父所说,就信以为真。

大家可以看到,佛陀鼓励大家运用理性去怀疑和检核真理,而不是要大家轻信盲从,即使对他自己的教法也是如此。

这是佛教特别了不起的一点。所有宗教都强调信仰的重要性,佛教也不例外。“佛法大海,信为能入”,“信为道元功德母”。但佛教明确要求把信仰确立在理智的基础上,通过闻思正见的抉择来确立信仰,这才是正信,才是净心。佛陀座下最伟大的弟子舍利弗,也是从怀疑论者那个学派转变过来的。以智为本,这是佛教的真精神,最后能够让我们获得解脱的,也是佛教不共世间的般若智慧。

佛陀教导卡拉玛人贯彻理性怀疑精神之后,又教导他们如何辨别善与不善:那些会让我们的贪婪、嗔恨、愚痴等种种负面因素滋生、增长的东西,就是不善的,反之就是善的。经中讲到初善、中善、后善,就是说动机目的是善的、手段过程是善的,结果也是善的。佛教认为真正的善,应该是这样彻始彻终的善。佛法里面讲有四种精进:未生恶令不生,已生恶令止息;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要为善去恶,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这样才能使身心逐渐清净。

2.正见有业有报

佛教认为,一切众生所有的果报,都是由于业力招感而来。轮回,就是不断起惑、造业、受苦的过程。业分身口意三种,就是我们身体的动作、语言、意志力的活动,而引发的一种潜在动力,依这些或善或恶的潜在动力,会得到或苦或乐的果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我们有时会困惑:有人到庙里烧香礼佛,返程时遇到车祸,岂不是拜佛不灵?其实不然。佛法讲三世因果,我们现在遭感的果报,是过去世和此生既往业行成熟的结果。当下的行为,又会影响未来的结果。礼佛的功德,在未来依然会带来不可思议的功德。同样,有的营员、义工,在寺院很发心修学、护持,但师父没有及时肯定鼓励,就会怏怏不乐,其实大可不必。因为人在做,天在看,因果不会辜负你。

3.正见有前生后世

如果我们精进修行,是可以在禅观当中很清晰地观照到自己的前生后世的,古往今来许多大德都做到了。

我们这一期生命,只是无限的生命洪流中的一个片段。世人都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佛法的要求更高,要求我们生生世世做善事,最好是行菩萨道。

未来世我们去往何处是怎么决定的?

首先是“随业”,即取决于重大的善恶业。如果造杀母、杀父、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这样的重大恶业,肯定会堕地狱;如果修习禅定达到四种根本禅,可以上生色界诸天。

一般修学者可能这两种都达不到,那其次就是“随习”。摩诃男居士去见佛陀,路上差点被醉象踩踏而死,他很担心自己这样横死的话下辈子怎么办?佛陀宽慰他不必担心,犹如树木总是向阳延展生长,我们平素的心行若是始终在善的方向上运行,临终时这种惯习力自然会带着我们去向善道。

如果平时心念善恶杂行,自己也不清楚究竟哪个占主导,那么第三就是“随念”。临终能够正念提起,或者是在他人的助念下保持心念的正向运作,对于往生善道十分重要。

4.正见有凡有圣

凡夫常在生死轮回中流转,而经过修行最终得到解脱的,就是圣者。我们作为凡夫,又没有甚深的禅观力,还不能彻见三世因果,但是当我们皈依三宝之后,相信三宝的功德真实不虚,特别是相信佛菩萨和古往今来祖师大德的证量真实不虚,就能坚定信念,勇敢地、毫不动摇地在菩提道上走下去。

出世间正见我们后面看时间再讲。

二、正行

有了知善知恶的正见,就可以指导我们为善去恶的正行。

布施、持戒、禅定,是佛陀教导的追求幸福生活的三种行为,称之为三福业。

布施,帮助别人,是我们获得幸福的首要条件。按照佛教的观念,“因施得资具”,我们今天能欢聚一堂,衣食无忧、轻松愉快地学习佛法,各项条件具足,是我们前世多作布施积累福报的结果。

一提布施,不要以为只有给别人实际财物的帮助才是布施,这只是布施的一种,财布施。给于别人正确观念的分享和引导,例如像法师给大家讲课、指导禅修,也是布施的一种,法布施。义工菩萨们很早就开始为夏令营做各种准备,为了给大家一个清凉自在的修学环境,每天忙前忙后,他们毫无怨言地把生命当中宝贵的一个片段奉献给我们这些萍水相逢的人,护持大家的修学,资益他人身心,这也是布施的一种,无畏施。

布施所得的效益,跟我们以什么样的心态做布施密切相关。按照我们前面介绍的共世间正见,布施相当于对未来幸福所作的投资。如果今天不积善行德,对未来投资,怎能期望未来的生活幸福呢?佛教说:“欲知过去因,当观现在果;欲知未来果,当观现在因。”我们为什么是现在这个境遇,跟我们过去怎么做的大有关系;我们将来生活得好不好,也取决于我们现在怎么做。所以最好的投资,就是对自己的投资,对改善自己生命品质的投资。一切能改善我们生命品质的,就是善;只有能改善我们生命品质的,才是善。

按照大乘佛教的观念,最好以三轮体空的心态去行布施。什么是三轮体空?就是虽有布施的行为,但不执着于施者、受者、所施物,以这样的心态去做布施最为清净殊胜。

第二就是持戒。有人一听持戒,就觉得是不许这样不许那样,一堆的禁忌,其实不是。戒的梵语sila,有数习、善习的意思。持戒就是好习惯的不断养成和扩充。太虚大师说过,“戒为三乘共基”,不论是修学人天善法,还是心向解脱之道,抑或发菩提心、行菩萨道,都要以戒为根本。持五戒能够让我们保持人身不失,修十善行能够让我们上升欲界天,修禅定则能够让我们得升色界诸天。戒是培养好习惯,所以修行时有个小窍门,就是要正视和承认甚至容忍自己当前的不足、坏毛病,不急于求成,特别是对治自己的顽固的坏习惯要有耐心,不一定是正面死磕,可以一点点培养其它好习惯。好习惯多起来,壮大起来,坏毛病的力道就会此消彼长地减弱。

第三是禅修。适应不同的根器,禅修的法门也有很多种。开句玩笑话,佛教的修行法门八万四千种,总有一款适合你。不过根本的原理,都是让心安止下来,专注在一个目标上,当心变得越来越安住而明显,达到极高的专注力和觉照力后,就有能力如实观察一切色法与心法是如何的生生灭灭,生灭不已,现观缘起,体证无常、苦、空、无我。

四无量心的修习特别有用,这与“不忍众生苦”的大乘精神是高度吻合的。推荐大家尝试修习慈心禅,每日向自己、向众生散播慈心,祝福所有的众生都远离危险,远离忧恼,免于身心之苦,幸福快乐。慈心禅是对治嗔心的良方,不但可以让我们自己身心和悦,还可以与众生不结恶缘。我们时时以善意与人互动,祝福他人,自然也能得到他人善意的回应。在戾气深重的当前社会,特别有对治作用。

嗔心的危害很大,而且我们大多数人有个坏毛病,就是在社会上因为种种顾忌还不敢乱发脾气,反而是对家人很容易发作。如果有一点禅修功夫,我们就容易压得住自己的坏脾气,在它发作前就早早觉察到,如果我们没这定力,怎么办?有个禅师教了四C诀,大家不妨试试。一是吸口气(control your breath),深吸一口气可以增强自己的自制力;二是闭上眼(close your eyes),不看让自己脾气上来的场景;三是管住嘴(close your mouth),心里不高兴,但起码不要在气头上说些伤人的话。夫妻没有隔夜的仇,当时让你气得不行的事,第二天想想就没那么生气了。为什么?因为烦恼也是无常的,情过境迁就没那么生气了。四是转个念(change your mind),发觉自己脾气要起来了,赶紧想想对方的好处。上述四招都不管用?再试试最后一招,挪个地(change your place),三十六计走为上,赶紧脱离让自己或越来越大的氛围。

现在很多人观念上有些盲点,以为只有在禅堂中勇猛精进才叫修行,其实不然。修行并不只是在禅堂而已,平常生活中,在当下的每一刻都保持正念正知,在接人待物、遇境逢缘中随时磨炼自己的觉照力,不断削薄自己的贪嗔痴,才是真正的修行。否则在安静的禅堂中,没有外缘干扰,倒是心很清净;一出禅堂,一触对人事物,烦恼又瞬间升起。这种见光死的禅修功夫,算不得真功夫。在禅堂中精进用功很重要,禅堂外的历练更重要,尤其是行菩萨道,要帮助众生、度化众生,更是要学会对境练心,在任何当下场景中都能保持正念,运用断、舍、离的工夫!

人身难得,生而为人的几率就如“盲龟穿木”,生为人身就已非常难得,又能够有机缘得闻佛法,更是极大的福报。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祝福大家在佛法中身心轻安,福慧增长!

宣教授的讲解深入浅出,风趣幽默而不失真诚,大众认真聆听,法喜充满,一个下午的课程不知不觉中就结束了。

更多>> 研究人员
  • 方立天教授

    教授、博导,创所所长。研究方向:中国佛教、中国哲学。

  • 张风雷教授

    教授、博导,所长。研究方向: 佛教与中国传统哲学,尤其致力于中国佛教天台宗及魏晋南北朝佛教思想史研究。

更多>> 基地期刊
更多>>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