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邱永辉研究员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学术讲座,讲座的题目是: “当代印度教——瑜伽文化”。
主讲人:邱永辉 研究员
邱永辉教授以瑜伽为中心,讲述了瑜伽在印度教哲学、宗教修行和世俗文化三个方面的影响。邱教授用“湿婆禅定”引入瑜伽的历史,然后介绍了瑜伽修行的四种法门,最后拓展到瑜伽对人生智慧、文化软实力以及瑜伽政治神学的思考,将当代印度教与瑜伽文化之间的联系生动的展现给听众。
讲座由我所讲师钟智锋博士主持,我所王宇洁教授、张雪松副教授、曹南来副教授与我校哲学、宗教学等专业本、硕、博同学聆听了讲座。
一、前言:从“湿婆禅定”到“世界瑜伽日 ”
邱教授先从瑜伽的来源说起。印度河流域文明及其印度河谷印章中的湿婆禅定(Siva Meditation时间约2600--1900 BC)作为瑜伽的历史起源,显示了瑜伽深厚的历史底蕴。随后,邱教授融合了历史与宗教两种视角,在加深同学们对印度教瑜伽的理解的同时,又拓宽了同学们的历史视野。邱教授还提到了瑜伽的最新发展——2014年9月27日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在联合国大会上呼吁设立国际瑜伽日。这巩固并拓展了瑜伽文化的全球影响力。
邱教授指出,印度教发源于印度次大陆,是全世界最古老的宗教传统之一;印度教信众人数众多,是现今世界上第三大宗教。瑜伽文化是印度教的重要内容,这主要从三方面展现出来:瑜伽是印度教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多数印度教徒的修行法门,也是印度社会流行的健身方式。
二、印度瑜伽——定义与历史
从广义上看,瑜伽在印度教理论框架内是一套哲学思想体系。在瑜伽哲学中,瑜伽是个体灵魂(小我)和宇宙灵魂(大我)的结合。而在一般印度教民众看来,瑜伽是一种为达到完美而进行的独到的“行法”,即精神训练法(sadhanas,意为方法、道路)。
邱教授对瑜伽文化的历史进程进行了简要梳理,将其发展分为七个阶段。“湿婆禅定”阶段以考古发掘的印章和湿婆大神的故事,表达了瑜伽的土著文化起源;第二阶段则进入了吠陀和梵书时代,而此时瑜伽修行是进入“林栖期”和“遁世期”。婆罗门特别注重的苦行方式,也是那些游离于正统婆罗门社会以外的自由思想家和流浪哲学家所倡导的传统;第三阶段是奥义书时期。奥义书强调一条漫长而自然的精神达标之路;第四阶段是史诗时代。这是瑜伽理论的形成期。《摩诃婆罗多》中的《薄伽梵歌》是瑜伽理论的奠基之作。第五阶段以《瑜伽经》为标志,瑜伽修习法开始体系化。约公元前300年,钵颠闍梨(Patanjali,亦作潘檀闍梨)创作的《瑜伽经》将瑜伽行法定型为八支体系。这标志着瑜伽在修习法上完成了体系化过程。第六阶段是后古典阶段。从《瑜伽经》至近代的主要派别包括瑜伽奥义书、密教和诃陀瑜伽(Hatha-yoga)。在印度密教中,瑜伽修行者试图将把握人体能量因素,作为实现神与形统一的目标,以此实现终极解脱。由于身体修练成为了一种工具,一系列净身、坐式、调息的方法便发展成为一套精致的瑜伽生理学;第七阶段为19世纪中后期始,此时印度瑜伽进入近现代时期,近代思想家斯瓦米·维韦卡南达(辩喜)和奥罗宾多对瑜伽整体思想的总结,使印度瑜伽理论进一步完善,并使其传入西方蓬勃发展。瑜伽在印度内外的并行不悖,使印度瑜伽成为了一种不断地渗透和影响着印度内外的修练法门。
三、瑜伽的四种类型
瑜伽大体而言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行为瑜伽、虔爱瑜伽、知识瑜伽和罗闍瑜伽。行为瑜伽(Karma Yoga),以行为达到完美之道。行为,即“业”,原意指造作或活动。如《薄伽梵歌》所云:“你的职责就是行动,永远不必考虑结果;不要为结果而行动,也不固执地不行动。你立足瑜伽,行动吧!” 那么,如何才能达到完满呢?行为瑜伽主张“无所欲求”。欲求所做是有悲苦和轮回的原因,若无所欲求而做,则行为不成为束缚。因此瑜伽教导:人人具有服务社会和世界的责任。从这一点看, 瑜伽具有入世的精神。
虔爱瑜伽(Bhakti Yoga),是虔爱上神之道。一个人只要具有对神的虔诚信仰,就能够蒙神庇佑,获得永恒的快乐。虔爱有两种——形式的(vaidhi)和实在的(mukhya)。形式的虔爱是较低的一类,它倚赖外在形式,如宗教仪式。而虔爱瑜伽多指实在、至上的虔爱。据《虔爱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19种虔爱的方式去实践虔爱瑜伽,其中最重要的六种是:服侍之爱、友谊之爱、父母对子女之爱、子女对父母之爱、妻对夫之爱、恋人之爱。
知识瑜伽(Jnana Yoga),是通过领悟有关上神的知识获得完满之道。知识瑜伽要求人们学习关于世界本原的形而上学知识,并在这种知识的指导下,运用瑜伽禅定来进一步完善和证悟这个本原。《薄伽梵歌》指出,世界本原就是“梵”;“证悟”,就是达到“梵我合一”的境地。具体来说,知识之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道德的、智能的及情绪的精神训练。第二个阶段,即研读、内省、冥思。
罗闍瑜伽(Raja Yoga王瑜伽),是包括各层次的一整套修习方法。罗闍瑜伽的具体技术有八种,即“瑜伽八支”。一为自制,即不杀生、真实语、不盗、戒绝性行为、无所有。二为遵行,即清净、知足、忏悔、研读吠檀多圣典、虔信大神。三、四、五支为锻练身体坐姿、控制呼吸方法,使感官不追逐其所对应的外在客体。六、七、八支为专一、冥思和消融。只要遵守这些规则,就能达到“自我完美的隔绝、解脱”的高超境界。
四、瑜伽文化
在谈论到瑜伽文化时,邱教授特别强调了“瑜伽智慧”。邱教授认为瑜伽智慧不仅能够协调我们的精神、灵魂、肉体及感情,也能让我们在工作和情感、哲学和精神平衡之中,做一个和谐发展之人,还能感受到来自动静结合的完善和完美。邱教授认为,大多数人追求瑜伽文化,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它的实用性。对于普通人而言,“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被瑜伽术所要求的“静”(高度的静)完美诠释。瑜伽之所以能促进机体的健康,是因为外观的静引起的内在运动。人体内各种脏器、体液甚至每个细胞的运动、变化或更替,通过瑜伽实现了。
在当今社会,各国都希望提高自身文化软实力。印度的外交部长曾说:“瑜伽是印度最好的软实力。”印度的形象大使也由印度最优秀的瑜伽大师担任。自20世纪90年代起,瑜伽就已经被确认为印度的世界品牌之一。随着瑜伽在世界的流行,北部山城瑞诗凯诗(Rishikesh)成为世界瑜伽首都。
在瑜伽文化中,瑜伽政治神学也是一个重要的关注点和研究内容。从印度国内看,近年来有比较激进的印度人民党议员提议:“那些“反对瑜伽及瑜伽经典姿势‘拜日式’的人,应当滚出印度或者投海自尽。”可见瑜伽已经和印度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从国际上看,长久的瑜伽流变已经使瑜珈超越了印度传统宗教的框架,印度瑜伽在世界各国产生的衍生性、延伸性产品,使瑜伽与世界各国的宗教文化和世俗文化相得益彰,成为“世界瑰宝”。
瑜伽本是人们在炎热气候条件下发现的“心静自然凉”之法和强身之术;后来变成了宗教解脱的工具,进而又创造出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相结合的各种融通性成果。如今,瑜伽是一个知行合一,即结合身、心、灵的教导体系,也是向各种科学门类和各种宗教开放和向世界各国人民开放的“开放体系”。中印文化交流历史悠久,瑜伽文化在中印文化交流中自然不会缺席。随着两国的深入交流,中国“以生活为导向”的世俗文化,不仅已经将瑜伽悄然“拿来”,还加上了中国禅和中国太级的底蕴。邱教授预测,瑜伽以“中国禅”和“中国太级”的新形态得到发扬光大,指日可待。
问答环节
1Q:印度宗教界人士对于“瑜伽热”的看法。
A:印度宗教人士强调文化自主性,也具有极强的宗教文化自觉,对于瑜伽作为修行法门自然是十分推崇的,甚至过分强调其功能(例如强调包治百病)。印度瑜伽大师在世界各国的情况,应当成为世界新兴宗教(运动)研究的内容之一;对于越来越多的印度瑜伽大师在中国的“活动”,学界应当进行关注和研究。
2Q:对于“中match印文化交流中,中国人对印度人产生偏见的原因”的看法。
A:在中印文化交流中,中国需要更多地学习和了解印度的主流宗教——印度教。佛教是在早期或原始印度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佛教在印度的发展与衰落也都离不开印度教的社会环境和宗教哲学基础。现在的很多中国人,包括中国的学者,由于佛教在中国的兴盛,对于印度教对佛教的文化滋养和社会限制知之甚少,仅就佛教产生之时婆罗门教的“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的不平等和腐败的弊端进行批评,这是对的,但也是不全面的。这些年来,我致力于建构印度教的整体框架,把印度教分成不同的阶段——史前阶段、印度河流域文明阶段、吠陀教、婆罗门教、虔诚派运动阶段以及近代以来的新印度教阶段,就是因为大多数中国人的思维只停留在印度教的婆罗门教阶段。虽然中国人对于佛教的深厚情感是可以理解的,但对印度宗教的理解仅停留在佛教,却不利于对印度宗教文化的全面认识;在当前的中印两国文化交流中,如果我们只注意到佛教方面,甚至可能误入中印文化理解的岐途。
整理人:覃源、张力元和刘丽源
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 |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 |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 | 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 | 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 般若文海佛教网 | 中国佛教信息网 | 哲学互动网 | 道教文化 | 孔子2000 | 哲学院 | 哲学在线|宗教社会科学 | 爱智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