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教父哲学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成功举办 - 中国人民大学 - 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您的位置:首页 > 动态信息 > 宗教界动态

第三届“教父哲学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成功举办

作者: 陈心怡 孙帅 点击数:4114 更新时间:2017-05-15 15:17:42

2017年5月12日至14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宗教学基地、哲学院与宗教高等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第三届“教父哲学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成功举办。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侨大学、西南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十几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三十余位学者,在为期三天的会议中,围绕本届论坛主题“古代晚期的思想转变”对拉丁和希腊教父传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5月13日上午,本届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汇贤大厦隆重开幕,开幕式由我所孙帅博士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常务副院长、党委书记、人事处处长韩东晖教授首先代表哲学院热烈欢迎前来参加本届教父哲学论坛的专家学者。随后作开幕致辞的北京大学赵敦华教授和我所李秋零教授,不仅表达对此次论坛顺利举行的期待,而且结合自己多年的治学心得,就教父哲学的特点与汉语学界的研究现状发表了深刻的见解。最后,我所执行所长张风雷教授对本届论坛的召开表示全力支持,并向大家简单介绍了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亦称宗教学基地)的基本情况。640.jpg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常务副院长、党委书记、人事处处长韩东晖教授

 

开幕式之后共进行五场论文发表,5月13日举行前三场,14日举行另两场。第一场以“思想史视野下的教父哲学”为主题,由北京大学的吴飞教授和赵敦华教授分别担任主持人和评议人,先后发表的五篇论文从整体上勾勒了教父哲学的思想史视野。山东大学谢文郁教授首先发表论文《解构性的正义概念:〈罗马书〉关于δικαιοσύνη的界定及其论证思路》,在作者看来,保罗的正义观主要在于:在信心中源源不断地接受真理的自我彰显和给予,在生活中不断更新变化自己的心意。随后,李秋零教授的文章《奥古斯丁与康德论恶》,则旨在考察奥古斯丁与康德在“恶”这一根本问题上的异同,作者着重分析了恶的本质、原因以及如何改恶向善,并指出两位哲学家的根本分歧主要表现在如何消解恶的问题上。我所张雪松副教授的《出离与合和:散论作为宗教学和宗教史家的德尔图良》,结合伊斯兰教正统教义派、佛教禅宗和德尔图良时代的历史背景,围绕“正因为荒谬,我才信仰”这句话展现“出离”与“和合”之间复杂的辩证关系。接着,同样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吴功青博士在《“形质论”视域下奥利金的自由意志学说》一文中,认为奥利金用自由意志取代了人性的形式,用基督教的上帝取代了自然目的,从而塑造出一种不断瓦解古典政教系统的新的人性论和宇宙模式。最后,浙江大学朱振宇博士在《冥河边的风景》一文中,对比分析了《埃涅阿斯纪》与《神曲》中关于冥河渡口的三个细节,出色地揭示出但丁将“冥府之行主题”进行基督教化处理从而书写“神圣喜剧”的意图。

1640.jpg

我所执行所长张风雷教授

论坛第二场和第三场的论文均围绕奥古斯丁展开。其中第二场“奥古斯丁哲学”由吴功青博士担任主持人,谢文郁教授担任评议人。第一位发言人为中山大学的杨小刚博士,他在论文《奥古斯丁论两种自识》中认为,奥古斯丁不仅确立了感知呈现的确定性、自我认识的内向性,以及类似笛卡尔式“我思”的普遍怀疑,而且通过区分两种自识来回应恩披里克对自我认识之可能性的反驳。浙江大学陈越骅副教授提交的论文《奥古斯丁真理信仰的起点》,试图回到历史语境中审视《反学园派》等奥古斯丁早期著作,通过对奥古斯丁真理概念的分析呈现哲学与宗教间的复杂关系。第三位发言人,华东师范大学的王寅丽副教授,随后发表论文《邻人之爱何以可能:阿伦特论奥古斯丁的爱的概念》,她指出,阿伦特的博士论文《奥古斯丁论爱的概念》并非是“非政治的”神学研究,而是清楚地体现出作者借助奥古斯丁反思共同体的深刻意图。紧接着,我所孙帅博士在《奥古斯丁时日论的两条道路》一文中,详细探查了希波主教创世哲学中关于时日问题的两个解释路向,即,存在的路向和认识的路向,以及成熟时期的奥古斯丁从前者转向后者的根本原因。最后,北京大学博士生陈广辉的论文《奥古斯丁论合一的团契生活》,着眼于人的政治性和社会性之间的区别,尝试揭示奥古斯丁在否定自然政治性之后,用新的婚姻和教会团契构建尘世生活方式的神学努力。

3640.jpg

赵敦华教授与谢文郁教授

在“奥古斯丁哲学”之后,论坛第三场转向“奥古斯丁研究的文与史”主题,主持人和评议人分别为中国人民大学的雷思温博士和北京大学的吴飞教授,本场共有五篇论文发表。复旦大学夏洞奇副教授的论文《罗玛尼亚努斯与奥古斯丁:〈忏悔录〉6.14.24释微》以小见大,在《忏悔录》与《驳学园派》等文本的细致对比中,揭秘奥古斯丁皈依大公教前后与罗玛尼亚努斯之间的交往,尤其是二人在摩尼教问题上陷入的紧张关系。随后,在《明清奥古斯丁传》中,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周伟驰研究员全面深入地考察了明清两朝奥古斯丁传的东渐史,作者发现,天主教传记整体上侧重刻画奥古斯丁作为司教圣人的形象,而新教传记则侧重刻画奥古斯丁弃除旧教改奉基督的个人经历。中山大学肖剑博士的论文《行经“涕泣之谷”的“升阶之歌”——作为修辞之艺的〈忏悔录〉》向我们指出,表面上谴责古典修辞学的奥古斯丁,如何在更高的视域中将这一世俗技艺纳入基督教神学的统摄之下。北京大学陈斯一博士发表的论文《爱与被爱:〈忏悔录〉卷二释义》,抓住《忏悔录》第二卷开头的“爱与被爱”主题,展现从婚姻、家庭到城邦的上升之路如何被奥古斯丁解构为爱欲的堕落之路。本场最后一篇论文《奥古斯丁、罗马帝国与宗教身份批判》出自华侨大学花威副教授之手,该文探讨了奥古斯丁对地方性宗教身份、国家性宗教身份和早期基督教政治神学的深刻批判。

4640.jpg

吴飞教授

14日上午,由夏洞奇副教授主持、北京师范大学田书峰博士评议的第四场主题为“从教父到中世纪”。陕西师范大学的齐飞智博士第一个发言,他的文章《浅析德尔图良的灵魂生殖学说》试图证明,在灵魂起源问题上,德尔图良一方面以斯多亚的灵魂种子调和希波克拉底与亚里士多德的生殖学说,另一方面又在轮回说之外寻求一种同时坚持灵魂的物体性和单一性的理论假设。接着发言的是我所孙毅副教授,他的论文《奥古斯丁〈忏悔录〉中的时间问题》从新的进路讨论奥古斯丁时间学说的延展性和主观性困境,依次从自然神学、生存论和基督论三重视野入手检讨奥古斯丁时间观带来的哲学难题。第三、四位发言人分别是来自中山大学的江璐博士和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雷思温博士,他们的报告将大家的目光从教父带到中世纪。江璐博士的论文《作为亚里士多德诠释者的波爱修》聚焦到波爱修对亚里士多德《解释篇》第九章的诠释上,重点以对未来偶然事件之模态问题的讨论,阐述波爱修对基督教神哲学的影响与贡献。雷思温博士的论文《意志的自我决定:司各脱与意志论问题》,处理的则是学界关于司各脱争论不休的意志和理智的关系问题。根据雷思温博士的考察,司各脱这里的神圣意志丝毫不受正确理性的强迫,而所谓意志的节制,也仅仅意味着神圣意志自由地顺从理智秩序。

5640.jpg

我所李秋零教授

本届论坛最后一场研讨“回到东方传统”由孙毅副教授主持,周伟驰研究员评议。第一位发言人山东大学的博士生林旭鑫作了题为《诺斯替主义之研究传统与现状评述——兼论γνωσιζ汉译问题》的报告,作者详细梳理了国际诺斯替主义研究经历的三个阶段(诺斯替主义作为基督教异端、二元论思潮或混合宗教、被压制的基督教教派),并进而建议汉语学界用“真知”代替“灵知”翻译γνωσιζ。第二位发言人为北京大学的徐凤林教授,他的报告《东方教父神学自由概念简析》扼要地分析了东方教父的自由概念,认为东方教父相比西方教父更强调自由选择的必要性,且在灵修中更注重个体对上帝恩典的博取,而非对基督的效仿。随后,西南大学刘阿斯博士发表的论文《“人是上帝的形象”:尼撒的格里高利论心灵及其净化》,以心灵的净化为轴心阐发格里高利灵修思想的内在张力:一方面是上帝的不可理解性,一方面是通过心灵的净化得以“看见”并与上帝结合在一起。本届论坛最后一篇论文《兹兹奥拉斯对东方教父位格本体论的解读》来自西北大学的张少博博士,该文主要研究20世纪东正教神学家兹兹奥拉斯关于成神的新阐释:即,以圣餐为起点,通过圣灵论、基督论、三一论建构以位格为核心的本体论,进而以“位格合一”为主轴论述人神合一。

6640.jpg

周伟驰研究员

以上五场论文发表进展顺利,会场氛围活跃,与会者就教父哲学相关问题作了具体而深入的发言与讨论。最后,在我所李秋零教授主持下,各位与会学者在闭幕式上广泛交换了意见,大家对本届教父哲学论坛的成功举办一致给予高度评价,且纷纷为论坛未来的发展建言献策。为期三天的论坛不仅体现出从古到今的思想史跨度、从西到东的多传统视野,更体现出多学科、跨领域的深度交流。最后,第三届教父哲学论坛在一片喜庆祥和的气氛中圆满落幕。

7640.jpg

会场  

作为每年一度的全国性学术会议,教父哲学论坛自2015年成立之初,便汇聚了来自各大高校与研究机构的优秀学者,旨在围绕教父哲学真正实现跨学科的思想碰撞。该论坛前两届分别由华侨大学与浙江大学主办,第四届预计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主办。

更多>> 研究人员
  • 方立天教授

    教授、博导,创所所长。研究方向:中国佛教、中国哲学。

  • 张风雷教授

    教授、博导,所长。研究方向: 佛教与中国传统哲学,尤其致力于中国佛教天台宗及魏晋南北朝佛教思想史研究。

更多>> 基地期刊
更多>>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