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从心生
杨郁文 着
提要
戒(siila)或戒行(siilana)为善良的利己又利他的品行,重视有善良的动机以及美好的成果。持善戒、持不善戒,犯戒、破戒,戒之杂染、戒之净化,皆须「思(cetana)」心所法之审虑、决定,在意识清醒下所为。论藏提出「云何是戒?」《无碍解道》的答案是︰「思(cetanaa)是戒也,心所(cetasika)是戒也,律仪(sa^mvara防护)是戒也,不犯(aviitikkama)是戒也。」《中阿含五支物主经》释尊开示︰「此善戒从何而生?我说彼所从生,当知从心生。」
《四部阿含》说明有种种心态 生起持善戒︰
1.从怖苦心持善戒。
2.从畏罪心持善戒。
3.从求福心持善戒。
4.从两利心持善戒。
5.从惭愧心持善戒。
6.从慈悲心持善戒。
7.从自通(attuupanaaika)心持善戒。
8.从菩提心持善戒。
《阿含》所要求的四种戒,是以正念正知 调伏身心,使心性之各部分──知、情、意得以调理,平等地改善人格,具足戒清净,成就戒法身。
关键词:1.戒 2.思 3.心所 4.律仪 5.自通之法 6.《五支物主经》
一、前言──戒从心生
「戒(siila)」或「戒行(siilana)」为善良的利己又利他的品行,重视有善良的动机以及美好的成果。
波斯匿王之工匠五支(Pa~ncak’a^nga thapati),有一次在异学园听文祁子(Ma.ndikaaputta)说明︰「?身体没作恶业,?言语没说坏话,?无不当的谋生,?心中无恶念。若具备此等四事者,我称呼他成就善,是第一善,是无上的人士,获得第一义,是正直的沙门。」[1]
五支面见释尊时,与外道沙门文祁子所谈论者,全部向佛陀报告。世尊听了之后,告诉五支:
物主!如异学沙门文祁子所说,若当尔者,婴孩童子支节柔软,仰向卧眠,亦当成就善、第一善、无上士、得第一义、质直沙门。
物主!婴孩童子尚无身想,况复作身恶业耶!唯能动身。物主!婴孩童子尚无口想
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 |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 |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 | 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 | 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 般若文海佛教网 | 中国佛教信息网 | 哲学互动网 | 道教文化 | 孔子2000 | 哲学院 | 哲学在线|宗教社会科学 | 爱智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