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法治化与宗教发展”暨第11届宗教社会科学年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 - 中国人民大学 - 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您的位置:首页 > 动态信息 > 宗教界动态

“现代化、法治化与宗教发展”暨第11届宗教社会科学年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

作者: 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472 更新时间:2014-09-14 21:10:18

         201471718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宗教高等研究院主办的“现代化、法治化与宗教发展”暨第11届宗教社会科学年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

    本次研讨会共安排了10场分会场学术报告,来自美国、加拿大、荷兰等国家及台湾、香港、大陆地区的100余位专家和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议题涉及“宗教法治研究”“宗教与生态”“宗教与文化”“宗教与民族”“中国宗教变革”等多个方面,发表会议论文36篇。

    本届年会的特色之一是对宗教事务的法治化研究。随着现代化事业的进展,宗教在当代的作用日益凸显,依法有效地管理宗教事务显得尤为迫切。本届年会上,来自上海宗教学会的潘明权梳理了古代佛道教管理体制,以期为当代宗教管理提供借鉴。南开大学的方敏阐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对宗教认识的发展,提出应以宗教社会学新范式来研究当下的宗教问题。华东师范大学的李向平列述了当下中国宗教管理体制中的不足,认为宗教事务的管理应实现社团治理模式与社团法人运作机制的双重构建。《宗教事务条例》自200477日经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 200531日起施行,至今已十个年头。本届年会为进一步探索宗教法治化提供了平台。

    本届年会的另一特色是分析了中国人民大学的中国宗教数据。该数据依托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是一套基于100多个县、时间跨度长达十年的大型社会调查数据。中国人民大学的王卫东通过对中国大陆与全球其他4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比较分析,以微观实证数据展示了中国大陆仔全球体系下的宗教状况与特点。唐丽娜通过分析信仰宗教的多种因素,对中国大陆宗教信仰的发生机制进行了探索。张宇飞从实证角度展现了当代中国大陆佛教的发展。中国的宗教量化研究起步较晚,故而有关宗教调查的数据多呈区域化,断点化,对于人大宗教数据的挖掘、研究是中国宗教量化研究的新进展,体现了当代中国宗教的变迁历程,为科学地把握中国宗教的状况,明晰中国宗教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迄今为止,宗教社会科学年会已举办了十一届,参会人数从最初的二十余人增长到上百人,研究内容逐渐形成以宗教学为核心,扩及社会学、心理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综合性会议,国际交流也日益广泛,这既反映了中国宗教社会科学的发展,也体现了中国宗教与社会现代化协同发展的进程。宗教社会科学年会的开办促进了中国宗教实证科学的发展,培养了众多青年学者;年会还加强了西方学者对中国宗教的了解,为中外宗教学者进行对话、合作和交流提供了优质平台。

 

    附录:会议日程安排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25d0c90102uxdx.html

更多>> 研究人员
  • 方立天教授

    教授、博导,创所所长。研究方向:中国佛教、中国哲学。

  • 张风雷教授

    教授、博导,所长。研究方向: 佛教与中国传统哲学,尤其致力于中国佛教天台宗及魏晋南北朝佛教思想史研究。

更多>> 基地期刊
更多>>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