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王宇洁教授应邀出席北京论坛(2013),并在分论坛“地区合作与冲突:多元文化的视角”第三场“中东地区的挑战与机遇”发言,发言主题为“伊斯兰教与政治的关系再思考” - 中国人民大学 - 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您的位置:首页 > 动态信息 > 宗教界动态

我所王宇洁教授应邀出席北京论坛(2013),并在分论坛“地区合作与冲突:多元文化的视角”第三场“中东地区的挑战与机遇”发言,发言主题为“伊斯兰教与政治的关系再思考”

作者: 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532 更新时间:2013-11-07 18:47:36

         20131112日,我所王宇洁教授应邀出席北京论坛(2013),并在分论坛“地区合作与冲突:多元文化的视角”第三场“中东地区的挑战与机遇”发言,发言主题为“伊斯兰教与政治的关系再思考”。

    111日,北京论坛(2013)在北京大学开幕。论坛以“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回顾与展望”为主题,由“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机遇与挑战”“高等教育的全球参与和知识共享”“地区合作与冲突:多元文化的视角”“中国与世界环境保护四十年:回顾、展望与创新”和“城镇化:可持续发展规划与多样性”五个分论坛,以及“保护的新希望”学生论坛,“水与可持续文明”圆桌会议,“东西方文明的对话、理解与互识”联合国文明联盟专场,“经济政策与社会福利”美国圣母大学专场,“可持续与均衡发展中的社会企业:东亚的视角”社会企业专场,和“后世俗时代中对人类的再思考”对话等多个环节组成。

    北京论坛由北京大学、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和韩国高等教育财团共同创办于2004年,每年举办一次,到今年已是第十届,迄今已有来自全世界7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3700多名名流政要和知名学者参加。

    在当日的开幕式上,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韩启德发表演讲时表示,十年来,论坛的专家学者们围绕“文明的和谐和共同繁荣”这一核心问题,就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广泛的学术探讨,北京论坛所创造的理念,已经成为全球有识之士的普遍共识。

    教育部副部长郝平致辞时表示,十年来北京论坛通过学术探讨,推进各国之间的人文交流,通过文明对话促进多元文明的和谐相处,发展成为开展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平台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新平台。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委托联合国副秘书长约瑟夫·里德发来视频致辞,对北京论坛创办十年来取得的成就做出了肯定。

    112日上午,北京论坛(2013)分论坛“地区合作与冲突:多元文化的视角”第三场“中东地区的挑战与机遇”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第8会议室举行。 该场的主题为“中东地区的挑战与机遇”,由北京大学阿拉伯语系主任傅志明教授担任主持。中东地区的政治形势是近些年学界和政界的热点议题,也成为本次北京论坛备受关注的问题之一。

    来自科威特大学的塞利姆首先就中国在阿拉伯世界的作用进行了发言,中国如何构建和阿拉伯的关系,以及阿拉伯之春背景下会如何影响中阿关系。他首先梳理了万隆会议以来的中阿关系进程,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国际格局的变化,中阿关系也经历了新的调整。塞利姆教授认为,阿拉伯之春逐渐变成政治化的运动,伊斯兰势力在阿拉伯世界的影响日益增强,并在实质层面影响了中阿关系,中国必须面对一个新的阿拉伯世界,处理与新的阿拉伯政治体的关系。评估阿拉伯之春对中国的影响,中国初期采取的是不干涉政策。在这一政策下,埃及和突尼斯的局势变化并未对中国带来很大影响,但随后这一政策未能很好地促使利比亚停火,影响了中国在利比亚的利益。从这一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中国在之后相关问题的处理中采取了更加积极的策略。他提出,中国与阿拉伯世界的关系也将从经济主导型发展到战略型关系,中阿论坛应该进一步发展,并建立阿拉伯国家转型的框架,这也是中国需要重新思考和在未来进一步的努力的领域。

    中国人民大学的王宇洁教授关心的主题是伊斯兰教与政治的关系再思考。王教授梳理了自1979年伊朗革命之后,伊斯兰教与政治的关系互动,特别强调了近些年阿拉伯之春给阿拉伯世界带来的冲击和动荡。非常独特的是,王教授详细分析了伊斯兰宗教的政治模板,特别是早期伊斯兰教对政治的塑造,以及强烈的政教合一特征。随着现代国家的兴起,伊斯兰政治也经历了世俗主义、民族主义的过程,这使得伊斯兰国家的理想很难维系。但这并不意味着伊斯兰的影响式微,在阿拉伯世界形成了四种政教关系:分别是以伊朗为代表的政教合一型;以沙特为代表的政教依赖型;巴基斯坦、(此次动荡之前的)埃及、伊拉克为代表的政教主从型和以土耳其为代表的政教分离型。王教授认为,近年来新型媒体的兴起和伊斯兰民间组织和政党的兴起在社会动员等方面作用强大,也为阿拉伯世界的政局增加的很大的不确定性。伊斯兰教和政治的关系与教义无关,而是与宗教之外的两点因素有关:第一,是否所有的政治组织都有平等的政治参与权;第二,政治伊斯兰组织是否真正有能力治理国家,从中东国家的具体形势来看,政治伊斯兰在革命中有很强的动员作用,但其正面构建和治理能力相当有限。

    前两位演讲者关心的焦点是政治方面,而来自伊朗德黑兰大学的阿布穆罕默德教授则更加关注军事问题,他的演讲主题是中东无核化的障碍。他指出虽然国际上一直在努力使中东无核化,但是无核化的努力遭遇到一系列结构性和社会障碍,阿布教授提出了十方面的障碍:国际安全机构,如核不扩散条约等的区别性标准;以色列的武装化;其他霸权的持续核干涉;区域安全组织的缺席;北约的扩张;美国军事基地在中东的设置;文化认同间的冲突多样性和相互间的不信任;战略性矿产资源和稀有资源的稀有和流通;所谓的人道主义干涉所扮演的角色;中东国家的政权安全。阿布教授详细解释和分析了这十项因素,指出中东地区的去武装化面临着很大的困难与挑战。

    吴冰冰教授则集中讨论了中国与阿拉伯世界的关系和中国对阿政策。吴教授指出,在中国很多学者认为用中性的词如转型等来描述阿拉伯之春更为恰当,因为其未来还不确定。吴教授指出,阿拉伯之春分为三部分,突尼斯到埃及,是真正的阿拉伯之春,革命是有社会要求的;也门是第二个阶段,并没有反映出人民的真正需求,而是反映出海湾国家和西方国家的利益,特别是沙特的干预;第三个阶段是叙利亚和利比亚,性质是完全不同的政权更迭。对中国来说,很明显要与不同类型的阿拉伯国家建立关系,中国的原则是坚持联合国宪章的授权。吴教授同时指出,中东地区存在三大趋势,第一是政治方面,具体来说面临着四大问题:政治体系的稳定挑战;社会经济挑战,大部分国家并没有明确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方案;第三个挑战是安全问题,如果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如何保障和平;第四个挑战是外交挑战。第二个趋势是地区的安全体制来解决地区间的安全关系。第三个趋势伊斯兰教的危机,如兄弟会等并没有在过去取得成功。这些趋势是所有大国都必须面对的问题,美国在这些问题上并没有清晰思路。对中国来说需要有不同的办法,中国关注的是和平的发展,这是中东地区最大的主题,也是中东地区发展的基础。中国需要向西部和中亚付出更大的努力。然后中国还要和海湾国家建立深入的关系,大国之间需要协作和制衡,希望欧洲能进一步参与进来。

    来自埃及阿尔瓦伏德报的阿德尔发言的主题是动荡世界中阿拉伯人的认同危机。阿德尔主要讨论了中东的形势。在阿拉伯之春革命之后的两年,埃及人民自己对于身份认同存在着冲突,对于阿拉伯新一代人来说,认同非常重要。新一代人是民主化时代成长起来的,在两极对立之后,阿拉伯世界没有好的方式解决现代化。阿德尔提出,阿拉伯并不是一个国家,还有其他宗教,如何在混杂的宗教和地区解决好认同问题是至关重要的。

    中东版块的发言引发了与会学者和听众热烈的讨论,有学者从全球伊斯兰视野对各位发言人进行了评论,并提供了诸如北非、南亚等地伊斯兰的特殊情况,学者们在彼此交流和争论中进一步澄清自己的立场,也彼此加深了理解。

 

更多>> 研究人员
  • 方立天教授

    教授、博导,创所所长。研究方向:中国佛教、中国哲学。

  • 张风雷教授

    教授、博导,所长。研究方向: 佛教与中国传统哲学,尤其致力于中国佛教天台宗及魏晋南北朝佛教思想史研究。

更多>> 基地期刊
更多>>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