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届中美欧暑期宗教学高级研讨班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 中国人民大学 - 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您的位置:首页 > 动态信息 > 宗教界动态

第6届中美欧暑期宗教学高级研讨班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作者: 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707 更新时间:2009-07-24 18:02:14

       200771317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美国波士顿大学文化、宗教与世界事务研究所、美国普度大学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第6届中美欧暑期宗教学高级研讨班”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来自海内外高校的102名青年学子获得结业证书。

 

    本届暑期研讨班的主题是“全球化时代之宗教多样性”。讲员共有6位,来自英国和美国。大卫·马丁(David Martin)教授是英国人文与社会科学院(British Academy)院士,伦敦经济学院社会学荣誉退休教授,已出版20余部著作,在世俗化理论、政教关系、福音派和五旬节派的增长等领域都有杰出成就。80岁高龄的大卫教授的讲课语言幽默生动,肢体动作丰富,充满激情,极富感染力,他为学员们讲解了近30年来基督教福音派和五旬节派的崛起,以及志愿性的基督教在全球的出现。休·麦克劳德(Hugh McLeod)教授来自英国伯明翰大学,他也是英国人文与社会科学院院士,现任比较教会史国际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for Comparative Ecclesiastical History)主席,代表作有《20世纪60年代的宗教危机》,编辑多卷本《剑桥基督教史》。应该说,麦克劳德教授代表了欧洲学者的基本学术倾向,他演讲的内容是“基督教在欧洲和北美的衰退”。另一位英国教授是伦敦大学的伯尼丝·马丁(Bernice Martin)教授,她极其精炼地概括了当代流行的一些宗教社会科学理论,以及围绕它们的争论,对学员们启发很大。

    两位美国教授均来自波士顿大学人类学系。罗伯特·郝夫纳(Robert W. Hefner)是伊斯兰教研究专家,7月起兼任波士顿大学文化、宗教与世界事务研究所所长,有长期在印尼等东南亚国家从事研究的经验,近著有《成为现代穆斯林》(Making Modern Muslims)。他主讲的内容是穆斯林与现代性,指出大多数穆斯林国家都已经或正在实现现代转型,极端主义不是当代穆斯林的主流。魏乐博(Robert P. Weller)教授是波士顿大学人类学系主任,以研究台湾民间宗教而知名,他也是今年暑期班的美方执行主任,他的近著有《发现自然:中国大陆与台湾的全球化与环境文化》。根据学员们的要求,他结合亲身研究经验,主讲了在华人社会开展宗教人类学研究的方法和技术。

    参加暑期班的嘉宾,还有波士顿大学的南希·郝夫纳教授,她为学员们介绍了伊斯兰教与女权主义的最新发展。此外,台湾东海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赵星光教授和政治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蔡彦仁教授率7名台湾研究生全程参与,赵教授为学员们作了“以宗教市场论分析台湾基督教的发展”的讲座,蔡教授则讲述了他对宗教研究之根本特质的理解。

    令人感动的是,所有这些教授除了自己演讲外,还都全程参加了为期5天的暑期班,并不时提问互动,为青年一代树立了学无止境的榜样。而在课下,教授们更是不厌其烦地回答学员们的问题,体现出了真正的学者风范。

    在这样频繁平等的交流互动中,中国青年一代学者的好学、敏锐与学术激情打动了海内外的学者。讨论课上,学员们介绍了自己所做的研究,那些深入田野挖掘出的鲜活资料,以及由此形成的研究意向,也得到了大师们的鼓励和指点。世界一流学术大师与初出茅庐的中国青年之间的问答切磋,成为宗教学术界最靓丽的一道风景。

    2004年以来,每年7月中旬由国际一流学者亲授的中美欧暑期宗教学研讨班至今已举办六届,培养了450余名青年学者。77日至9日在无锡召开的第6届宗教社会科学年会上发表的50多篇论文中,约三成的作者是暑期班的学员。

更多>> 研究人员
  • 方立天教授

    教授、博导,创所所长。研究方向:中国佛教、中国哲学。

  • 张风雷教授

    教授、博导,所长。研究方向: 佛教与中国传统哲学,尤其致力于中国佛教天台宗及魏晋南北朝佛教思想史研究。

更多>> 基地期刊
更多>>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