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2—23日,我所温金玉教授、张雪松副教授出席首届庐山论坛——佛教与中国文化峰会。温金玉教授作会议学术总结,张雪松副教授发表论文《梁<高僧传>作者慧皎与九江佛教:兼论六朝僧人的墓葬》。
相关报道见:http://www.pusa123.com/pusa/news/dujia/2017110601.shtml、http://www.pusa123.com/pusa/news/dujia/2017110616.shtml、http://www.pusa123.com/pusa/news/dujia/2017110616_2.shtml、http://www.pusa123.com/pusa/news/dujia/2017110621.shtml。
4月22日,庐山论坛——佛教与中国文化峰会在九江开幕,此次论坛由中国文化院、北京三智文化书院、九江市佛教协会共同主办。
江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九江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普钰法师主持此次开幕式。出席的领导嘉宾有:国家宗教事务局一司佛教处调研员颜玉科;江西省委统战部副部长、江西省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曹国庆;江西省民族宗教事务局肖争鸣巡视员;江西省九江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彭敏等。
大德法师有: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江西省佛教协会会长纯一法师;江西省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主席、九江市佛教协会会长辉悟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江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九江市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纯闻法师;江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妙安法师;福建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本性法师;江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赣州寿量古寺方丈瑞印法师等。
专家学者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杨曾文;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魏道儒;北京大学东方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南亚学系博导王邦维;香港中文大学人间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陈剑锽;台湾南华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黄国清;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院长、佛教研究所所长李利安;中山大学人文学院佛学研究中心主任、比较宗教研究所副所长龚隽;陕西师范大学宗教研究中心主任吕建福;上海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秘书长刘元春;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博导麻天祥;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博导温金玉教授等。以及主办和支持单位中国文化院秘书长张武、北京三智书院理事长高斌作为代表出席了此次开幕式。
开幕式上,妙安法师代表江西省佛教协会,杨曾文教授作为学者代表,高斌代表北京三智文化书院,彭敏副市长代表九江市分别致辞。
开幕式结束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主任、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魏道儒教授围绕“中国人对佛教文化的贡献”发表了精彩的主旨演讲,正式开启了论坛演讲环节。
此次庐山论坛的主题为“佛教与文化自信”。下设四个分议题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佛教与文化自信”、“九江佛教的历史传统”、“中国佛教的未来发展”。并有40余位来自大陆和港台等著名高校与研究机构的佛教专家学者,以及著名寺院的高僧大德,围绕论坛主题展开对话与演讲。论坛旨在深入探讨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佛教与文化自信,以及佛教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当代价值,对于唤醒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凝聚民族文化力量、找回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世界性传播、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转载
“佛教与中国文化自信”第一单元讨论现场(图片来源:菩萨在线 摄影:妙梵)
“九江佛教对中国佛教的影响”第一单元讨论(图片来源:菩萨在线 摄影:妙梵)
“禅法与止观修习”上半场讨论(图片来源:菩萨在线 摄影:妙梵)
“禅法与止观修习”下半场讨论(图片来源:菩萨在线 摄影:妙梵)
中国人民大学温金玉教授作论坛学术总结(图片来源:菩萨在线 摄影:妙梵)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图片来源:菩萨在线 摄影:妙梵)
菩萨在线江西讯 今天是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书香九江,人文庐山。于此时节,进行论坛总结,无量庄严,赞叹欢喜。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因缘殊胜,天时地利人和,由中国文化院、北京三智文化书院、九江市佛教协会联合主办的“庐山论坛——佛教与中国文化峰会”经过两天的研讨,到现在已临近尾声。会议期间,大家聆听学者正见宣示,法师雷音狮吼。于此匡庐峰下,长江之滨,大会交流,分坛演教,紧紧围绕佛教与中国文化自信以及九江佛教演化的相关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取得圆满成功。承蒙大会组委会之委托,我对本次学术会议进行学术总结,恳请各位学界先进与大德法师指教。
一、论坛研讨主旨与意义
提交本次会议的学术论文30篇,加上大会演讲与致辞在内,共有40多位领导、学者、法师发表了自己的高见。从研讨内容来看,所涉及的问题可以划分为以下四大单元:
第一单元是关于佛教与中国文化自信的研究。主要有许嘉璐先生在论坛预备会上的重要指示与此次论坛的贺信。许先生心系天下,高屋建瓴,从世界格局变迁和人类共同命运的高度,对中国佛教发展提出了建议。他在贺信中说:今天在佛教重地举行“佛教与中华文化峰会”,峰会复冠以“首届庐山论坛”之名,实为择佳时、具远见、思深邃之盛会。论坛各个议题,无论是“佛教与文化自信”、“佛教与中华传统文化”,或是“中国佛教的未来发展”、“九江佛教传统”,都是中国佛教乃至中华传统文化当下所紧迫需要研究的课题。许先生在日前论坛的筹备会上曾经提到“中国是,起码应该是世界佛教的中心,因此中国佛教应该加快“走出去”的步伐。这不但是继续提高佛教对维护并促进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繁荣的需要,也是普度整个人类,引领人类走出种种风险与危机所需要的。”许先生说:“佛教所倡,乃在内求诸心,度己度人。‘明心见性’、‘度脱众生’二语,或可括其教理。而此尤为世界新格局所亟需者。世界此一巨变,正乃佛教之一大因缘;娑婆之浊乱,人欲之恣肆,远超中国汉、唐之末,我辈岂可不奋力为之?”梳理中国文化史,许先生更提出“继六朝佛学与玄学结合(包括慧远大师所倡“沙门不敬王者”等论),宋、明融三教而有理学、心学,以及近代太虚大师据地藏等菩萨法音而力倡人间佛教之一脉,则今之佛法顺应数百年来之思维自单极、二元对立转向因缘和合、大慈大悲、人人般若的新境界,则当为中国佛教之第四次思想解放之机。所谓思想解放,姑列我以为首要者数端,以供参考:一为佛理与当今科学发现相印证、以其时其地人人可解之语词表述佛之所说;一为回归佛教原初无神、且以言神说鬼为外道之论(不排斥世俗之以佛为神);一为可沿格义之经验,创造出新时代之“新格义”,以便佛法广布;一为主动与世界其他宗教对话切磋。”许先生的两次讲话为此次论坛定基调,树纲领,明目标,指方向。
魏道儒教授《中国人对佛教文化的贡献》的主题演讲,指出“如果没有中国人对佛教文化的贡献,佛教就不可能从一个地方性宗教发展成为亚洲宗教,乃至世界性宗教;今天的世界佛教就不可能具有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以及如此诱人的外在风貌与内在精神,我们对漫长的佛教历史记忆会留下不可填补的巨大空白。”魏教授从“中国人保存了佛教资料”、“中国人弘扬了佛教”、“中国人直接参与佛教文化的丰富和发展进程”等方面,指出中国人提出新思想、倡导新教义、撰写新典籍、建立新宗派、打造新圣地、创造新艺术。“我们应该用世界的眼光审视中国佛教,从中国佛教的立场考察世界佛教,对中国佛教在世界佛教中的地位、作用、价值要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这有利于为中国新文化走向世界提供重要的历史借鉴和思路,有利于我们树立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觉、自信和自尊,有利于深刻认识佛教在当前中国对内构建和谐社会,对外构建和谐世界方面的重要性。”杨曾文先生的《佛教是中国化和禅宗》与董子竹先生《普度众生与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也从文化交融演进、化世导俗功能的视角提出佛教对人类文明的重大意义。
本性法师《佛教伦理可为全球伦理构建之基石》从佛教伦理有构建全球伦理取之不尽的资源出发,提出了佛教伦理的中心主轴以及10大核心理念,即慈悲与智慧、忍让与包容、自省与忏悔、中道与圆融、和合与共生,以此十大理念为全球伦理的“金规则”。吕建福教授《佛教是中国文化自信的三大资源之一》明确提出佛教属于汉藏语系民族文化体系,因此中国是佛教的主人,佛教与儒道一样同是中国文化自信的三大资源之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思想源泉。刘元春教授《中国佛教精神与文化自信》认为,“一带一路”的提出与推进,为当代中国佛教走向世界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中国佛教界不仅要志存高远,还要有文化自信,更要提升自身素质,在走出去与请进来的“民间外交”中,将纯正的信仰转化成自立立世的实践,更好地发挥积极维护世界和平和发展的独特作用。李利安教授《认识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学习习近平系列讲话中有关佛教文化的论述》,从习近平主席于2014年3月27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出发,深入探讨了中国特色佛教文化的精神底蕴,并提出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的形成是中印多彩文明交流互鉴的结果,印证的是中印文明交流互鉴的平等性和包容性。邱高兴教授《佛教与中国文化自信》提出,佛教以圆融的思想、自信的精神植根在中华大地上,并以一种思想和信仰的力量在不断影响着现代人的观念与行为,这些佛教精神是建立当今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王丽心先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佛教界大有可为——谈佛教对九江区域文化、经济的促进作用》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着手,详细论证了佛教界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进程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发挥宗教界的作用。在这一组讲演中,既有从世界格局的角度对中国佛教自身建设与走出去的反思,也有从全球伦理构建立场对佛教文化资源共享的展望,更有从传统文化弘扬的视角提出佛教文化对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积极作用。这些论文标志着对佛教与中国文化自信这一主题研究的深化与拓展。
第二单元是九江佛教对中国佛教的影响。杨曾文教授《宋代在庐山的著名禅师》,对宋代云门宗善暹、居讷、了元和临济宗常总等著名禅僧在庐山传法事迹及他们与士大夫的交游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研究,认为不少儒者、理学家皆有与佛僧或道士交往的经历,因此宋代文化的繁荣得益于儒释道三教的交流和会通。曹国庆先生《历史上的庐山佛教与文人们》主要从不同历史时期文人雅士与庐山高僧的交往情况进行论述。纯闻法师《九江禅宗法脉衍扬及历史》以五宗七家法脉衍演为主线,分述各宗门庭肇立弘传历史,褒扬历代祖师大德九江德化之盛隆。末后综述近代禅门泰斗虚云和尚中兴云居祖庭的伟绩丰功,以及当前云居丛林修学体系。徐文明教授《大觉怀琏禅师生平事迹略述》对大觉怀琏禅师的生平事迹进行了研究,认为他是当时政治地位最高的佛教大师,由圆通居讷推荐,自江州圆通赴东京,住持净因,是从庐山走出来的最为著名的禅师之一,也是宋代九江佛教的代表人物。陈剑锽教授《庐山慧远大师的“结社念佛”对后世的影响》研究了慧远大师“结社念佛”的演变进程,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提出“结社念佛”不仅引领净土法门的发展方向,还逐渐演变成临终助念团体,成为净土法门特有的内涵,并成为临终助念的策源地。杨维中教授《庐山慧远弟子考》对庐山慧远的著名弟子道祖、僧迁、道流、昙顺、昙诜、僧翼、慧观、道温、昙邕、僧济、法安、僧彻、法庄、慧要等进行了系统研究。黄国清教授《九江佛教对佛经汉译的贡献》认为,东晋时代,九江地区的庐山与长安和建康并列三大译经中心,主要环绕着慧远在庐山推动的佛典汉译事业,包括经典的汉译、律典的汉译和论典的汉译,慧远对佛经汉译的贡献,除了在庐山的译经,其影响力更扩及庐山之外。王邦维教授《慧远与“南国律学道士”:<佛影铭>撰写因缘考》对慧远《佛影铭》涉及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考证,从五个方面论证了慧远讲的“南国律学道士”就是东晋法显。麻天祥教授《偶然、必然与无尽因果、慧远的果报哲学》对慧远的果报哲学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认为无尽因果的三报论是慧远对中国佛教哲学的突出贡献。慧远的果报哲学不仅是对中国古代承负说的批判吸收,更是对佛教果报思想的丰富和细化。他把普遍的因果转换为人生的因果,由是而成为“扬善弃恶”的伦理依据,使它在中国社会的影响源远流长,家喻户晓。张雪松教授《梁<高僧传>作者慧皎与九江佛教——兼论六朝僧人的墓葬》对《高僧传》作者慧皎与九江佛教之间的因缘关系以及六朝僧人的墓葬进行了详细研究,认为慧皎因躲避侯景之乱,来到江西九江湓城,去世后葬在庐山。南朝北时,许多佛寺有专属墓地供该寺僧人亡故后安葬,并且出现了对名僧墓地的崇拜现象。以上研究紧紧围绕九江佛教的核心主题,多层面、全方位对九江进行梳理,既有对高僧影响力的破译,又有对民众佛教社团的解析;既有对宗派辐射圈的阐述,又有对义理教学的哲学解读;既有对典籍文本的分析,又有对译经事业的溯源。论文在强化问题意识凝望的同时,又折射出理性思辨的光彩。
第三单元是禅法与止观修习。普钰法师《白云守端生平及其禅法思想》对白云守端的禅法和思想进行了剖析与探讨,认为他在中国禅宗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他上承杨歧开山宗祖方会禅师,居其十二位嗣法弟子之首,下启五祖法演禅师,为临济宗杨歧派在后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心皓法师《智者大师及其弟子在庐山的弘化和修行》对智者大师两次上庐山的因缘行迹进行了探讨,并对随同智者大师一起上庐山的弟子灌顶、普明、智锴、大志等人在庐山的弘化和修行活动进行了研究。陈坚教授《智者大师庐山之行对于天台宗的意义》从智者大师两次上庐山的行迹出发,深入研究了东林寺佛教社团模式对天台宗创立的根本性影响,并把天台宗与净土宗之间的关系界定为“教宗天台,行归净土”。彭瑞花博士《智顗菩萨戒思想研究》提出菩萨戒在中国的流传得益于天台宗的弘扬,天台宗祖师智顗之所以弘扬菩萨戒,思想根源在于他的止观思想体系,从一心三观发展出空观持戒、假观持戒、中观持戒的观心持戒理念。《菩萨戒义疏》集中体现了智顗的菩萨戒思想,奠定了天台宗弘扬菩萨戒的基础。龚隽教授《中国初期禅门中的<维摩经>》从思想史的视角探究了《维摩经》与中国初期禅学思想的关系,认为《维摩经》作为禅宗的方便通经之一,从早期达摩禅,再到北宗及其保唐禅系、南宗及其菏泽系,都对禅宗思想产生了影响。温金玉教授《庐山弌咸与<禅林备用清规>》对丛林清规的演化、佛教制度建设的中国化推进进行了剖析,梳理了《禅林备用清规》的内容,揭示了清规之演变乃是印度戒律制度在中国本土化的变现。进而提出建立现代僧制,制定现代清规,是这一时代道风建设的一项迫切任务,应禀承契机契理之圣训,因应时代之机,创设新世纪的新清规。段玉明教授《东林常总与圆悟克勤禅法合论》。对宋代的东林常总和圆悟克勤两人的禅法特点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东林常总禅法以平常实在为基本特征,重点在于自悟。圆悟克勤的禅法是公案禅,特点在于汪洋恣肆而又和风细雨。常总和克勤两人的禅法特点反映了宋代庐山地区临济宗的特点。在这一组研究中,既有对禅法的解析,又有对天台谱系的追溯;既有对菩萨戒律的分析,又有对丛林清规的展望;既有对禅师个案解剖,又有对弟子团队的分析;既有思想史的跟进,又有文献学的辨析。
第四单元是净土、唯识与中国传统文化。大安法师《净土与中国文化》以恢弘的视域,开演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的殊胜。世出世间思维遍,不念弥陀更念谁。黄公元教授《仿效东林遗事的庐山净土结社活动拾影》分别对宋代归宗寺青松社、元代东林寺莲社、明代五乳七贤峰下逸老社、开先寺丫山社、归宗寺莲社和东林寺重开之莲社,清代开先秀峰寺莲社、归宗寺梅社念佛会,近现代青莲寺莲社等净土结社活动进行了系统研究,从侧面论证了东林结社对九江庐山佛教的深远影响。韩焕忠教授《憨山德清的<观老庄影响论>》认为,憨山《观老庄影响论》站在佛教的立场上,对涉及《老子》与《庄子》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具体包括叙意、论教源、论心法、论去取、论学问、论教乘、论工夫、论行本、论宗趣等九个方面,对老庄思想的总看法后来在对《老子》和《庄子》的注解和疏释中得到落实和体现。王联章教授《中国都市佛教发展的可行模式——以慈氏文教基金的经验为例》从慈氏文教基金的现实经验出发,探讨了慈氏文教基金传播与弘扬慈宗理念实践,总结了慈氏学会及慈氏文教基金对中国都市佛教发展所具有的启示意义。李宁宁教授《虎溪三笑的文化成因及民间想象》研究了“虎溪三笑”的本事、图像与传说的象征寓意,“虎溪三笑”传说背后的历史和文化成因,该传说的精神实质以及僧讲与俗讲等四大问题。李勤合博士《海印老人与海会寺净土宗风》认为,海印法师清末居庐山50余年,由《普贤行愿品》导归净土,继承莲社传统,结社以广度有缘,因应末法时代机缘,教人老实念佛,高扬净土宗风,是近代卓越的净宗大德。海印法师中兴庐山海会寺,建成十方道场,使之成为近代著名的净土道场。九江禅净之风,天下翕从。以上论文多以净土影响入手,回应中国社会“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的信仰平台,以及佛教于外三教合一,于内诸宗融合的气象。这一组论文既有历史演进的审视,更有现实人生的关怀。
此次论坛有40余位来自大陆和港澳台等著名高校与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著名寺院的高僧大德,围绕论坛主题展开对话与演讲。论坛旨在深入探讨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佛教与文化自信,以及佛教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角色担当,对于唤醒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凝聚民族文化力量、确立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世界性传播、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正如纯一会长在开幕式上所言:“这是九江佛教界的一件大事,江西佛教界的一件盛事,也是全国佛教界和文化界的一件喜事。对于促进庐山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发掘与探索,展示庐山佛教的魅力,提升庐山佛教文化的自信,乃至多元文化资源的整合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在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建设精神家园的历程中,佛教不能缺位,应有宽广的眼界与胸怀,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不断滋养和丰富自己,并自觉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和守护者。深入挖掘佛教文化中有利于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以自身特有的文化优势,营造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氛围,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
二、论坛特色
两天来大家共聚一堂,畅所欲言,分享彼此研究心得,传递正知正见,法音宣流,成效显著,并呈现出以下五大“结合”的特点:
第一、政教学三界结合,携手并肩,共议中国佛教文化。
当前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时代主旋律,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佛教应以怎样的社会责任与历史担当,挖掘自身教义中济世利人的思想内涵,充分发挥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的文化优势,传递正能量,构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既是一个需要探讨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现实的时代使命。从历史上看,中国佛教正是由于坚持中国化方向,将教义与中华文化相融合,才形成了具有独特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文化,并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中华优秀文化。宗教中国化的问题是宗教自身建设中一直在讨论与关注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5月18日召开的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强调,“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必须坚持中国化方向”。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就是要做到社会适应、文化融合。宗教适应社会,就是要不断调整观念、制度、组织等内容,与具体国情相适应,与时代同呼吸、与社会共命运。文化融合,就是将外来宗教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嵌入民族文化的基因,成为“中国宗教”,而不是“宗教在中国”。追溯中国佛教发展的历程,从东晋的道安、慧远到近现代的太虚、印光乃至今天的“人间佛教”运动,一直践行着与社会适应、与文化融合的指导方针。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就是中国化最好的表达。王作安局长曾指出:“宗教思想中国化,是宗教中国化的灵魂。”此次论坛的核心主旨就是佛教与中国文化自信,有政界、教界、学界的代表从不同视角、不同层次对这一主旨进行探究。
第二、学术演讲与教职人员培训的结合。
这一次论坛最大的亮点可以说是研讨与培训相结合,与以往研讨会不同,不仅仅是学界自身学理的辨析,历史的考究,而是佛教发展的现实关怀,僧才培养意义的落地。全国政协于4月13日下午在京召开第64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围绕“培养爱国爱教的宗教界中青年代表人士”建言献策。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主持会议并讲话。人才培养是做好新形势下宗教工作的一个关键问题。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宗教工作,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宗教界人士的培养得到不断加强,一批爱国爱教、年富力强的中青年代表人士已经成长起来。但总体上看,各宗教高素质有影响的代表人士仍很缺乏。努力培养更多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的宗教界代表人士,发挥好他们在引导信教群众、推动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中的积极作用,是宗教界团体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基础,也是宗教团体的重要职责。此次在各级宗教部门领导下,在九江市宗教事务局具体指导支持下,由九江市佛教协会发起组织的论坛就是贯彻党和国家这一指导方针,加强佛教自身建设,加大对教职人员培训力度,倡导爱国爱教、正信正行。学诚会长曾指出:“应深入研究佛教人才培养规律,建立健全佛教中青年代表人士培养机制。研究、把握佛教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既借鉴现代院校教育优势资源集中、教学与研究紧密结合、专业性与综合性兼具的优势,又注重继承佛教传统丛林教育文化教育、道德教育与佛教修持并重、人才培养与僧团生活融为一体的精髓。建立健全以发现选拔为先导,以培养教育为核心,以人尽其才为目的,以监督管理为保障的中青年代表人士培养机制。明确党政主管部门与宗教团体各自的权责,既充分发挥宗教界的主体作用,又有效发挥党和政府的领导、支持、监督、管理作用。”这也是本次论坛的初心所在。事实也证明,这是一次九江佛教组织的大练兵,一次丛林道风建设的大检阅。这里既是论坛会场,也是培训课堂;既是闻思道场,也是实习场地;于主讲者既是研究心得汇报,也是教学案例演示;于听者既是会议聆听者,也是受教方。我们欣喜地看到法师队伍行止有序,威仪济济,展示了九江僧团的庄严风范;居士团队待人接物,彬彬有礼,谈吐有度,显示了九江居士的护法规范。这是一次九江佛教七众弟子的大锤炼,更是对社会志愿者团队服务意识的唤醒与引领。我们要给一个大大的赞。
第三、主题演讲与分论坛讨论的结合。
此次会议既有主旨演讲,又有不同议题的分类研究,所以特别设计了三场大会主题演讲:杨曾文教授《佛教中国化和禅宗》、魏道儒教授《中国人对佛教文化的贡献》、董子竹先生《普度众生与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又按四大议题分出八场研讨。这样既照顾到主旨研讨的一以贯之,也考虑到分议题的充分展开。各种立场的呈现,各种视角的观察,各种理念的介入,各种方法的运用,将论坛主旨响鼓重锤展示,将各类分议题淋漓尽致讨论。
第四、阐述与提问互动交流的结合。
二天论坛研讨,安排得当,秩序井然,既有高屋建瓴、雄浑奔放的宏篇大作、又有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的微观透视,尽管观点不尽相同,见解各有所立,但众缘和合,在争论问答中始终洋溢着一派祥和气氛。论坛设计之初,就希望讲者言无不尽,听者即兴提问,相互激荡,彼此辩难,显示研讨会理性之美,辩论之雄,纵横捭阖,透显无尽活力。
第五、论坛研讨与田野考察的结合。
论坛设计两大环节:二天的研讨演讲,一天的寺院考察。考察内容既有被胡适先生赞为是代表了中国“佛教化”与佛教“中国化”大趋势的慧远祖师道场东林寺,也有被誉为中国佛教“三大样板丛林”之一的“天上云居”真如寺。还有透显历史记忆、承载厚重信息的江西省四大汉传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的能仁寺。今天虽然会议研讨即将结束,却又开启了明天的寺院巡礼、祖庭参访。希望与会者不仅有学术的交流、资讯的沟通,更有现场的感受与心性的体悟。
三、感恩与祝福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5月30日,经过国务院批复,省政府发文,庐山市挂牌成立,这是九江发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九江自古文重法盛,人杰地灵,诸种文化荟萃,各派开宗演教,肇始于两汉,灿烂于唐宋,成熟于明清,成就了人文昌盛之地,学术汇合之渊。既是长江流域承东启西的中转站,也是华夏文明引南接北的承接点。山之魂,水之韵,佛之神,人之灵,演绎出文化与自然交融汇合的文明交响曲。这里走出了新中国佛教界的僧团领袖,从虚云和尚到一诚长老、传印法师。一地出三杰,人文百代雄。
这次论坛的研讨与巡礼,使九江所拥有的厚重佛教文化内涵、承载着祖师大德的遗风神韵,延续着千载春秋的历史记忆,以及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精神家园,集体亮相于我们的面前,让我们触摸、感知,让我们神往、敬畏。这是一次对古老文化释放时代活力的巨大推动,是一次地域传统文化的集中梳理,是一次丛林僧团素质教育的再提升,是一次九江文化核心竞争力的再塑造,更是吹响九江佛教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集结号。
感恩为此次论坛的顺利举办给予支持的各级领导、大德法师、学术同仁以及居士志愿者。
让我们共同祝愿九江佛教:法盛道隆,僧才辈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祝福九江:风景这边独好。
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 |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 |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 | 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 | 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 般若文海佛教网 | 中国佛教信息网 | 哲学互动网 | 道教文化 | 孔子2000 | 哲学院 | 哲学在线|宗教社会科学 | 爱智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