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治华:《佛教哲学中的无与空》(4月10日) - 中国人民大学 - 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您的位置:首页 > 会议信息

姚治华:《佛教哲学中的无与空》(4月10日)

点击数:47740 更新时间:2023-04-06 12:35:30

时间:2023410日星期一14:30—17:30

地点:立德楼513会议室

腾讯号:616 669 355

 

主讲人:姚治华 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邀访学者

主持人:张风雷 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教授/所长

 

与谈人员:

李建欣,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成建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叶少勇,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张文良,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教授 (线上)

魏德东,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教授

 方,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副教授 (线上)

 善,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副教授

张雪松,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副教授

王俊淇,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副教授

 

【内容摘要】 我们能认知不存在的东西吗?本讲以座谈形式讨论姚治华著《佛教哲学中的非存在对象:认知无何有》(Nonexistent Objects in Buddhist Philosophy: On Knowing What There is Not. Bloomsbury Academic, 2020)。本书研究了“缘无智”概念在佛教几个主要学派(包括大众部、譬喻部、经量部和瑜伽行派)中的历史发展,并评估了他们是否成功批评了其主要对手说一切有部的观点:我们不能认知非存在。本书还包括关于非存在的几个认识论议题,如非认知、空词项、否定判断以及无的分类,并对这些主题采取了比较研究的方法,在讨论陈那、自在军、法称等佛教学者的同时,也涉及许多当代西方哲学家如胡塞尔、海德格尔、梅农和罗素等。

 

姚治华,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2002年于波士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任教于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研究方向包括佛教哲学、印度哲学、宗教哲学、现象学和心智哲学。主要著作包括《佛教哲学中的非存在对象:认知无何有》(Nonexistent Objects in Buddhist Philosophy: On Knowing What There is Not. Bloomsbury Academic, 2020)Brahman and Dao: Comparative Studies of Indian and Chinese Philosophy and Religion (Co-edited with Ithamar Theodor, Lexington Books, 2014) (中译本:《梵与道 : 印中哲学和宗教比较研究》,伊萨玛泰奥多 姚治华 ; 叶首德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7), The Buddhist Theory of Self-Cognition (Routledge, 2005) (中译本:《自证:意识的反身性》,姚治华 许伟、余振邦 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2020)。另外还出版了数十篇期刊论文和书籍章节。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国际佛学研究中心、宗教高等研究院、哲学院。

微信图片_20230408185710.jpg

更多>> 研究人员
更多>> 基地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