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守诚应邀参加“道教科律仪范的当代适应及传承”讲座并担任与谈人 - 中国人民大学 - 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您的位置:首页 > 动态信息 > 宗教界动态

姜守诚应邀参加“道教科律仪范的当代适应及传承”讲座并担任与谈人

点击数:5742 更新时间:2024-02-05 22:52:32

2024年2月3日下午,我所姜守诚教授应邀参加“道教科律仪范的当代适应及传承”讲座并担任与谈人。

2月3日下午,上海城隍庙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明道文化研究所承办的“道教中国化理论与实践•道之戒:道教科律仪范的当代适契”学术工作坊系列讲座之第一讲“道教科律仪范的当代适应及传承”采用腾讯会议在线上举行,由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教授、中国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道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黎志添教授担任主讲人,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张泽洪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姜守诚教授担任与谈人,上海宗教文化研究中心祝逸雯助理研究员担任主持人。

道教专称其行法仪式为“科仪”。“科”有程序、门类和规范等意思。因此,“科仪”是指具备程序、法则和标准流程的仪式。除科仪同文之外,早期道经也有“科律”“科戒”“科教”等同文称法,均指具有规范的戒律和教法。道场仪式的演出程序,必须遵照一定的规范准式,并有固定的内容,亦需要奉行特定的仪范戒律。道场法事仪式的程序,道门称其为“科范”,行仪所用的经本为“科本”,行仪道士的职责即是“照本宣科”。原则上说,上述的说法是认识道教科仪规范的基本理念。然而,从早期天师道的章醮仪、六朝灵宝斋仪,以及唐宋以后的黄箓斋醮仪式的发展和演变来看,道教科仪传统又与变迁的历史社会互相适应,而非固定不变。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中国社会和民众亦处在时代大变局中,作为中国本土宗教,如何与当代民众的生活和精神互相适应,来响应时代的挑战和需求,道教即面临着这一议题。

在讲座中,黎志添教授强调道教科仪戒律蕴含的济生度死和忏悔修道的基本宗教思想,亦指出道教中国化的意涵,在于道教自身的改革,包括道教科仪戒律的传承,这样才能适切响应当今中国民众精神生活的需要。张泽洪教授、姜守诚教授围绕当代道教科仪所面临的机遇与困境以及坚持传统与适应社会的张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对道教科仪现代化问题做了进一步阐释和发挥。

“道教中国化理论与实践”学术工作坊由上海城隍庙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明道道教文化研究所承办,华东师大哲学系支持。作为“道教中国化理论与实践论坛”项目中的一部分,工作坊以“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为指导原则,探讨新时代道教中国化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突出道教教义思想、宫观制度、科律仪范、学修方法等方面的体系化现代阐释和实践转型。从2024年开始,本工作坊将从“道之治:道教宫观管理的制度转型”“道之戒:道教科律仪范的当代适契”“道之修:道教学修方式的实践探索”“道之理:道教教义体系的现代建构”等四个方面,举办相关讲座与其他学术活动。


更多>> 研究人员
  • 方立天教授

    教授、博导,创所所长。研究方向:中国佛教、中国哲学。

  • 张风雷教授

    教授、博导,所长。研究方向: 佛教与中国传统哲学,尤其致力于中国佛教天台宗及魏晋南北朝佛教思想史研究。

更多>> 基地期刊
更多>>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