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4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惟善老师带领选修佛学课程的同学们参访北京法源寺和中国佛学院,亲身感受佛教寺院文化。
中国佛学院学员演真法师和合儒法师引领参访团参观了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等处,并对寺院的历史和中国佛教的发展做了详细的介绍。寺院是佛教文化的载体,生态、建筑、环境、和谐交融,相得益彰。“寺因山而钟灵,山以寺而闻名”,佛刹梵宇给予人心平静和谐,也赋予了周边环境浓厚隽永的的文化底蕴。
同学们聆听演真法师的讲解
随后,中国佛学院副院长、前任教务长向学法师在法源寺祈园会客厅接待了参访团,并简单地介绍了法源寺的历史, 然后与同学们进行了交流。对于佛教的诸多疑问,同学们向向学法师进行了提问,向学法师一一做了解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五点:一、佛教如何适应政府提出的“宗教中国化”的要求?二、出家人是如何看待出世入世的?三、如何看待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大小之分?四、佛教如何看待当代的各种瘾欲(如手机瘾等),佛教有没有对症下药的良方?五、如何界定佛教徒?
向学法师对同学们的提问简要回答如下:一、佛教的中国化自佛教传入中国之日起便开始了中国化的过程。在当今新的历史条件下,应符合当代社会环境和时代的要求为前提开展。二、出家人对出世入世的观点都不排斥,这些都是佛教修行的法门,入世是方便法,出世是修行的目标。三、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说法是不妥当的,不应贬低南传佛教,南传佛教也弘扬利他修行。四、佛教认为世间大众都活在娑婆世界之中,充斥着各种苦恼。在过去,战乱和瘟疫可能是当时最严重的苦痛,而如今科技虽然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但众生的烦恼痛苦却并未因物质生活的提升而减少,相反是有增无减。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共业所感,引业所生,只要大众以修善业为己任,对社会充满感恩,烦恼也就会慢慢削减。五、是否皈依三宝是界定佛教徒的标准。
向学法师和惟善法师回答同学们的问题
与向学法师的交流结束后,一行人跟随演真法师来到五观堂,品尝寺院为我们提供的斋饭。同学们一边品尝斋饭,一边听法师们念诵经文,从听觉到味觉,全方位感受佛教文化。
同学们与向学法师等合影
同学们在中国佛学院图书馆进行自由阅读
午饭结束后,参访团来到了中国佛学院,中国佛学院图书馆副馆长密多法师进行了接待。在密多法师的指引下,同学们开始对中国佛学院进行参观,感受佛教知识的传承以及佛教内部的教育方法。在佛学院的图书馆,同学们惊叹于众多古代的经藏古籍,并开始自由阅读。下午14时,一行人结束了对法源寺和中国佛学院的参观。
同学们在中国佛学院门前与密多法师等合影
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 |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 |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 | 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 | 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 般若文海佛教网 | 中国佛教信息网 | 哲学互动网 | 道教文化 | 孔子2000 | 哲学院 | 哲学在线|宗教社会科学 | 爱智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