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 | 教授、博导,所长 |
研究方向 | 佛教与中国传统哲学,尤其致力于中国佛教天台宗及魏晋南北朝佛教思想史研究 |
男,汉族,无党派人士。1968年7月生于江苏省丰县;1984—1991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哲学硕士学位(导师为许抗生教授);1991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师从方立天教授攻读博士学位,1994年7月获哲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历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讲师(1994.8)、副教授(1996.6)、教授(2001.6)、哲学院副院长(2005.5—2010.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专职研究员(1999.12)、副所长(2000.10)、常务副所长(2003.2)、执行所长(2004.3)、所长(2019.5.17—)。
现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所长,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人文学部学术委员会委员,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哲学分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宗教高等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名誉会长。
第十二、十三、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委员。中央统战部专家咨询组(宗教工作专家组)成员,国家宗教事务局宗教工作专家库特聘专家。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中宗和”)理事,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理事,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中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日本)印度学佛教学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期刊评价专家委员会宗教学科主任。
兼任中国佛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佛教协会全国汉传佛教院校职称评定工作小组副组长,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中国佛教协会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东亚佛教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学人间佛教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学禅学研究中心、佛光大学佛教研究中心等多家佛教学术研究机构的学术委员或特邀研究员。
曾获北京大学冯友兰奖(1988)、北京大学五四科学论文奖(1990)、中国人民大学光华奖(1993)、中国人民大学首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二等奖(1995)、北京高校首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二等奖(1995)、第六届霍英东青年教师研究项目基金(1998),入选北京市“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2001,2006)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07)。2010年,所指导的博士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2013年9月,作为主要参与人申报的《新时期哲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创新》获第七届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专业研究方向为佛教与中国传统哲学,尤其致力于中国佛教天台宗和魏晋南北朝佛教思想研究,撰有《智顗评传》(北京:京华出版社,1995.9)、《智顗佛教哲学述评》(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会,2001.1)等学术专著,主编《佛性如来藏思想在东亚的接受与嬗变》(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3.5)、《中国南北朝佛教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4.5)、《东亚佛教的思想论争》(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5.6)、《<大乘起信论>与东亚佛教》(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6.5)、《佛教与传统文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7.5)、《东亚禅学思想及其意义》(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9.4)等学术著作,主编《宗教研究》学术刊物(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学术半年刊,宗教文化出版社),在《哲学研究》、《世界宗教研究》、《世界宗教文化》、《佛学研究》、《中国哲学史》、《宗教研究》、《宗教哲学》(台)、《东亚佛教研究》(日)、《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等海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译文多篇。
自1997年起,先后招收培养了数十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其中包括来自韩国、日本、斯里兰卡、越南、巴西、马来西亚、美国的留学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访问学者。1999年起,多次赴台湾、香港地区和韩国、日本、马来西亚、美国、芬兰、泰国、斯里兰卡、意大利、加拿大、以色列等国家参加学术交流活动。
发表的代表性论文有:
《智顗佛教心性论述评》,《中国哲学史》(季刊),1996年第3期。
《智顗的“性具善恶”学说及其理论价值》,《宗教哲学》(台湾,季刊),第3卷第2期(总第10期),1997年4月1日。
《天台先驱慧思佛学思想初探——关于早期天台宗思想的几个问题》,《世界宗教研究》(季刊),2001年第2期。该文被选入:楼宇烈主编《当代中国宗教研究精选丛书·佛教卷》,第144—158页,民族出版社,2008年1月,北京。
《天台佛学的入世精神》,《中国哲学史》(季刊),2004年第4期(总第48期),2004年11月25日。该文被选入:陈来、李存山总主编:《<中国哲学史>四十年文选》(全5卷)第二卷《儒释道与中国哲学》之第三编“佛教哲学”(该部分共9篇)。
《法显携归之<大般泥洹经>的译出与晋宋之际中国佛学思潮的转向》,《戒幢佛学》第三卷,岳麓书社,2005年1月。
《慧远鸠摩罗什之争与晋宋之际中国佛学思潮的转向》(日文),《东亚佛教研究》,第7号,东亚佛教研究会,2009年5月,日本东京。该文中文版发表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第24卷,总第141期),2010年5月16日。该文被《中国宗教研究年鉴2009—2010》(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编,曹中建主编,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12月)选为“2010年度论文”。
《天台智者大师对“生法论”的批判》,《宗教研究》2008,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7月,北京,第26—36页。
《中国天台宗の初期思想におけゐ仏性論の展開—智顗の仏性論について—》,《東アジア仏教学術論集——韓·中·日国際仏教学術大会論文集》第1号《東アジアにおけゐ仏性·如来藏思想の受容と変容》,第101—108頁,日本東洋大学東洋学研究所,平成25年(2013年)3月30日。该文被收入日本《中国関係論説資料》第55号第一分册(哲学·宗教·文化)下,第440—448页,東京:論説資料保存会,2015年2月28日发行。该文中文版《佛性论在中国佛教天台宗早期思想中的开展——智顗的佛性论思想》发表于张风雷、金天鹤、竹村牧男主编,张文良、石吉岩、伊吹敦副主编:《佛性如来藏思想在东亚的接受与嬗变》,第117—137页,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3年5月出版。该文韩文版《중국 천태종 초기사상에 있어서 불성론(佛性論)의 전개——지의(智顗)의 불성론 사상》发表于《동아시아에 있어서 불성·여래장사상의 수용과 변용》P219—250, 2013년 5월 27일,ISBN 978-89-97776-69-6 93220。
《智顗と法華経》,收入小松邦彰、花野充道主編《法華経と日蓮》II《イソド·中国における法華思想の展開》第4章《智顗と法華経》,日本東京:春秋社2014年5月20日出版,书号:ISBN978-4-393-17351-0。
《“但中”与“圆中”——天台智者大师的中道思想》,方立天主编《宗教研究》2014年春季号,第26—36页,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4年12月。该文日文版《「但中」と「円中」—天台智者大師の中道思想—》发表于《東アジア仏教学術論集——中·日·韓国際仏教学術大会論文集》第3号《東アジア仏教における对立·論争とその意義》,第47—72頁,日本東洋大学東洋学研究所,平成27年(2015年)2月25日,ISSN 2187-6983。该文被收入日本《中国関係論説資料》第57号第一分册(哲学·宗教·文化)下,第372—380页,東京:論説資料保存会,2017年2月28日发行。该文韩文版《‘단중但中’과 ‘원중圓中’—천태지자대사天台智者大師의 중도사상 中道思想》发表于《동아시아 불교에서 대립과 논쟁》,P59—81,2015년 5월 20일,ISBN 979-11-86189-42-9 03220。
《天台智者大师的观心论和现实人生修养》(中英对照),中国佛教协会编《圆融中道,持久和平:2017中加美三国佛教论坛论文集》,第168—180页,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7年6月第1版。ISBN 978-7-5188-0385-9。
《“格义”之广狭二义及其在佛教中国化中的历史作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组编、臧峰宇主编:《哲学的星空:前沿问题与研究方法》,第200—227页,15千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年1月第1版。ISBN 978-7-300-29993-8。
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 |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 |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 | 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 | 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 般若文海佛教网 | 中国佛教信息网 | 哲学互动网 | 道教文化 | 孔子2000 | 哲学院 | 哲学在线|宗教社会科学 | 爱智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