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您的位置:首页 > 《宗教》2024年目录

微信图片_20240516212553.jpg

微信图片_20240516212614.jpg

1715866759391987.jpg




摘 要



基于神灵的中国人宗教性测量:

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卢云峰  盛禾

【摘    要】宗教性测量是一切宗教社会学定量分析的基础,但是有关中国人宗教性测量的研究还为数不多。本文提供了一个中国人宗教性测量的新方案:基于神灵的宗教测量。在西方社会,基于宗派归属进行分类一直是宗教测量的基础,也长期被中国的同行所借鉴。然而这种方式默认了宗教信仰在东西方社会的同质性,存在一定的缺陷。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中,我们通过轮换问题对两种测量方案进行了实验和比较。研究发现,基于神灵的测量方案优于基于宗派的测量方案。为了证明这一点,文章提供了测量混合信仰、佛教、基督教的三个例证。新方案有助于解决关于宗教的认知和敏感性问题,能够回应一些看似无解的争论,给宗教研究带来了新的洞见。

【关 键词】宗教性测量;神灵;中国家庭追踪调查

【作者简介】卢云峰,中华民族共同体与多民族文化繁荣发展高端智库研究员,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盛禾,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

【原文出处】《世界宗教研究》(京),2023.9.32~39

“家人世界”:

滇池沿岸宗教生活的语言形式

朱晓阳

【摘    要】本文从“日常语言视角”讨论基层社会宗教生活中的语言形式。本文认为,直到最近的宗教人类学研究仍然没有触碰到与宗教/信仰生活有关的一个维度,即日常语言述说视角下的宗教/信仰生活。在田野中,我们常常遇到的是“说—做”一体,而非仅仅“做”宗教。虽然“做宗教”论也包含“说”(例如话语模式和灵验模式),但本文的“说”是与日常语言视角实在论有关的“言和行”以及“话与事”。这种基于日常语言视角的研究,不仅依赖于长期的田野观察,还需要有当代影音技术作为测度手段。从与宗教生活有关的日常谈话中,我们发现,地方话编织的是一个家人、亲属、乡亲或差序性的生活世界。本文将这种由日常言语编织的人—鬼—物的世界称为“家人世界”。当然,“家人世界”并不是指亲属关系意义上的实际存在,而是对日常交往言谈效果的概念化或表征化理解。

【关 键词】家人世界;日常语言视角;本体论转向;人类学

【作者简介】朱晓阳,云南大学,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原文出处】《社会》(沪),2023.6.1~25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民族学本体论转向下的中国视角及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22JJD840005)。


琬琰潮音:塔铭碑志与佛教研究

冯国栋

【摘    要】僧尼塔铭碑志是研究中国佛教的重要资料,自齐梁时代始,历代学人即对僧尼塔铭碑志进行搜集与整理。近代以来,学界利用塔铭碑志对佛教宗派史、社会史、文化史等展开深入研究,形成北朝僧尼碑志研究、碑志与初期禅宗史研究、辽金元碑志塔铭研究等学术热点。在前代整理研究基础上,全面搜集、整理僧尼塔铭碑志对促进中国佛教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 键词】塔铭碑志;佛教;禅宗;北朝;辽金元

【作者简介】冯国栋,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佛教文献学、佛教与中国文学。

【原文出处】《文献》(京),2023.6.152~163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历代释氏碑志的辑录整理与综合研究”(20&ZD266)阶段性成果。


从“行状”到“别传”:

灌顶《智者大师别传》新探

李  猛

【摘    要】灌顶《智者大师别传》,国内外所存写刻本均作“别传”,而实际上应是“行状”,这一转变应缘于道宣《大唐内典录》著录此书时的改题,台、越等州传本即受其影响。智者行状备载智者生前、身后的诸多灵异,而这些灵异遂成为行状最核心、最引人注目的部分,而行状的撰写、增补修订、进奏皇帝以及奉敕在全国各州流传,都与杨广对智者死后灵异的关注以及仁寿元年、大业元年两次开智者龛有直接关系。而第二次开龛不见尸骸之“圣瑞”,甚至成为杨广符瑞制作的重要环节。灵异书写在中古僧尼行状中普遍存在,这也是其与公卿行状最大的不同,揭示其同与不同,进而对中古僧尼行状、传状展开综合研究,很有必要。

【关 键词】《智者大师别传》;灌顶;行状;道宣改题

【作者简介】李猛,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副教授,文学博士。

【原文出处】《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京),2023.5.11~21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南朝政治与文学研究”(19CZW017)的阶段性成果。

慧琳所见《往五天竺国传》研究

武绍卫

【摘    要】唐开元时期新罗僧慧超撰写的《往五天竺国传》早已佚失,但因被保存在敦煌藏经洞,故得以于20世纪初再次被发现;也因其传记标题、作者姓名以及一些词汇曾被慧琳编入《一切经音义》,所以才能被伯希和等人识别出来。慧琳所摘词汇,是研究《往五天竺国传》的关键线索。这些词汇,既有与敦煌本相合者,也有词义相合而文字有异者,更有超出敦煌本者。对慧琳所摘词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敦煌本《往五天竺国传》的内容及性质,也有益于深化对慧琳所见三卷本《往五天竺国传》之内容、篇幅以及形成过程的认识。

【关 键词】敦煌本;慧超;《往五天竺国传》;慧琳;《一切经音义》

【作者简介】武绍卫,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

【原文出处】《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京),2023.5.22~29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社科基金项目“山东地方碑刻文献目录整理与研究”(22CLSJ05)的阶段性成果,亦得到山东大学青年学者未来计划资助。


“契理契机”概念的现当代流变

宣  方 

【摘   要】在现当代佛教论述当中,“契理契机”是频繁出现的一个概念,甚至被视为佛教的基本原则。民国佛教传统派中坚人物印光、圆瑛和革新派代表太虚,以及印顺、星云、赵朴初、传印,乃至中国佛教协会等, 都使用这一概念。采取基于词汇的概念史方法,考察“契理契机”这一概念在现当代佛教尤其是人间佛教中的 不同诠释,探讨其意涵、侧重和诠释策略之差异,研究表明,“契理契机”的内涵和外延随着时代变迁在不断调整,相关诠释日趋多元,整体上更侧重“契机”面向,适用范围越来越广,最终成为其他界别也使用的普遍概念。 

【关 键 词】契理契机;概念史;人间佛教 

【作者简介】宣方,浙江诸暨人,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副教授(北京 100872)。 

【原文出处】《海潮音》(福州),2023.2.74~88


唐景雲、先天年間的睿宗與道教

王媛媛

【摘    要】傳世文獻中的唐睿宗,謙恭寬厚,低調平庸,對皇位更是再三辭讓。但已有研究表明,睿宗並非如史料記載那般軟弱無能,他精於自保,在複雜的宫廷政治中善於隱藏自己的真實意圖,争取權力。景雲、先天年間,太平公主與李隆基的內鬥逐漸白熱化,睿宗更是大力推動一系列崇道措施,顯明其道教信仰,以努力維持“無爲養志”的國主形象,同時,借道教來掩飾其政治圖謀及對皇權的争奪。

【关 键词】景雲;先天;睿宗;道教

【作者简介】王媛媛,中山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原文出处】《中华文史论丛》(沪),2023.3.53~78

上海道教《大梵忏》考

甘思奇

【摘    要】成书于清初的《大梵忏》是目前流行于上海的一部道教忏仪。该忏的内容受到了佛教天台忏法的影响,并巧妙地将密教的摩利支天修法与道教的斗姥信仰相融合。这背后反映了元明以降佛、道二教之间深刻的互动与交融。本文对该忏的由来、结构以及密教渊源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简要考证。

【关 键词】大梵忏;天台忏法;摩利支天曼荼罗;嚤哂咒

【作者简介】甘思奇,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专业2021级博士研究生。

【原文出处】《宗教学研究》(成都),2023.6.84~90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印度古典梵语文艺学重要文献翻译与研究”(18ZDA286)阶段性成果。


凯拉姆教义学中的灵魂理论 

戚强飞 

【摘   要】本文旨在考察并重构凯拉姆伊斯兰教义学的灵魂理论。作为伊斯兰教义学的理论基础,原子论构成了教义学灵魂理论的基本背景。在介绍原子论的主要内容后,本文依次考察了穆阿泰齐赖派和艾什阿里派的灵魂理论。这种基于原子论的灵魂理论成为了伊本·西那之前教义学著作讨论灵魂问题的基本框架。在11世纪后期,安萨里等人转向了更受伊本·西那哲学影响的身体—灵魂二元论。对安萨里而言,对人的本体论考察是出于伦理和理智认识的目的。所以,伊本·西那的灵魂学说更有助于这个新的转向。 

【关 键 词】教义学;原子论;灵魂理论 

【作者简介】戚强飞,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海湾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原文出处】《世界宗教研究》(京),2023.11.117~128


全球化视域下的伊斯兰教中国化

李  林

【摘    要】宗教中国化不仅具备“本土性”与“时代性”,还具有“全球性”与“国际性”。从“全球化”与“全球史”的视角重新审视与解读伊斯兰教中国化的整体历史与重大事件,有助于探索与呈现宗教中国化的“全球性”与“国际性”内涵。“全球化”有虚和实之分、广义和狭义之分,并非只有西方主导的全球化才叫“全球化”,前现代时期曾出现多次全球化,由中国参与和主导的包括:唐宋时期的“市舶全球化”、蒙元时期的“贸易全球化”及明清时期的“朝贡全球化”。这几轮全球化不仅建立了相应的政治秩序与贸易合作,也带来了文化与宗教的传播。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深度中国化及几种典型中国化模式的出现都与全球化有关。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以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伊斯兰世界为主要参与者的新一轮全球化——“区域全球化”呼之欲出。

【关 键词】全球化;伊斯兰教;中国化;宗教;全球史

【作者简介】李林,男,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伊斯兰教、宗教学理论研究(北京  100732)。

【原文出处】《浙江工商大学学报》(杭州),2023.4.12~24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宗教中国化’的基础理论建构”(18DA231)。

明末清初天主教与

阳明心学的苦乐之辩

张凯作

【摘    要】明末清初天主教传教士来华传教,与阳明学者针对人生之苦乐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辩论。阳明学者认为乐是心之本体,圣学自然具有乐的境界;传教士认为乐的境界需要通过为主受苦才能达到。二者对于苦乐的不同看法源于他们对于灵魂与肉体的不同理解,阳明学者认为灵魂与肉体是合而为一的,尊身即是尊道;传教士则主张灵魂高于肉体,肉体受苦更有利于灵魂快乐。从二者的辩论可以看出,中国学者往往站在阳明心学的立场上反驳天主教,而传教士则倾向于结合朱熹理学而非阳明心学来传播天主教。

【关 键词】天主教;阳明心学;苦乐;朱熹理学

【作者简介】张凯作,哲学博士,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哲学与文化教研部副教授。

【原文出处】《宗教学研究》(成都),2023.5.173~179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明末清初耶稣会士对宋明理学的诠释研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