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立天所长的论文《中国佛教慈悲理念的特质及其现代意义》获《文史哲》2004年度“名篇奖” - 中国人民大学 - 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您的位置:首页 > 动态信息 > 宗教界动态

方立天所长的论文《中国佛教慈悲理念的特质及其现代意义》获《文史哲》2004年度“名篇奖”

作者: 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736 更新时间:2006-02-17 13:58:54

    《光明日报》20062169版报道:《文史哲》选出该刊新一届“名篇奖”。报道全文如下:

    日前,《文史哲》杂志公布了该刊2004年度“名篇奖”获奖篇目,葛兆光先生的《宋代“中国”意识的凸显——关于近世民族主义思想的一个远源》(2004年第1期)与方立天先生的《中国佛教慈悲理念的特质及其现代意义》(2004年第4期)两篇论文入选。

       葛文认为,直到宋代,由于北方辽、西夏和后来金、元等异族政权的先后崛起,才真正打破了唐以前汉族中国人关于天下、中国与四夷的传统观念和想象,有了实际的敌国意识和边界意识,才有了关于“中国”有限的空间意识。这种意识不同于欧洲近代民族国家意识,它的真正形成,不仅成为宋代人极力确立“中国”与“道统”的合法性的历史背景,而且成为近世中国民族主义思想的一个远源。评委认为:“以往学界大多认为‘中国’意识早自先秦即已确立。其实只凭‘中国’这个词汇的出现年代而立论,未能真正从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意识的标准来思考。该文立论的新颖之处,恰在于从现代民族国家意识的视角来认知‘中国’意识,并得出宋代‘中国’意识正是近世中国民族主义的一个远源的创见性结论。”

       方文指出,慈悲理念的哲学基础是“缘起论”,慈悲思想的含义简言之为‘与乐祓苦’,其善行要点为布施、不杀生,其神格形象为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地藏菩萨,其内在的本质为解脱众生、成就佛果。慈悲理念的现代意义是,有助于国民素质的提升,有助于维护世界和平和人类安全,有助于生态平衡与经济可持续发展。评委认为:作者提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慈悲标志着中国佛教的根本精神”,是很有见地的。此文“好在它冲破传统的‘左’的藩篱,对作为佛教核心理念的慈悲范畴实事求是地作了全面、深入、准确的论述,不仅在这个领域的研究方面有重大理论意义,同时对当代社会的发展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更多>> 研究人员
  • 方立天教授

    教授、博导,创所所长。研究方向:中国佛教、中国哲学。

  • 张风雷教授

    教授、博导,所长。研究方向: 佛教与中国传统哲学,尤其致力于中国佛教天台宗及魏晋南北朝佛教思想史研究。

更多>> 基地期刊
更多>>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