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9日晚,我所张雪松副所长应邀为中国人民大学PPE高阶研讨课(2024)讲授“佛教思想史视野下的宇宙观与人生论”。
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刘畅副教授主持,我所毕业生、曲阜师范大学哲学系冯相磊副教授也参与了讲座和讨论。
相关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CBA7hCLiNPygvG1OazJqDg
人大哲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 PPE 2024年12月05日
2024年11月29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主办的“融通与创新——中国人民大学PPE高阶研讨课”第六次讲座课顺利举办。本次讲座由张雪松教授主讲,主题为“佛学思想史中的宇宙观与人生论”。本次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刘畅副教授主持。
张雪松老师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佛学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副所长,中国人民大学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北京大学佛教研究中心研究员。先后出版《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季羡林、汤一介主编“中华佛教史”第一卷)等5部,译著《天蓝色的彼岸》等4部。曾在国家民委《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开设专栏多年。
张雪松老师从佛学的宇宙论出发,强调不同于西方哲学的理性宇宙论,佛学思想中宇宙论是对于此岸世界和彼岸世界的整体结构,以及各个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说。张老师从佛国世界与众生世界入手,向同学们介绍了以须弥山为中心的世界模型。这一世界被分为欲界、色界与无色界三界。佛学思想认为,之所以有黑夜与白昼,是因为日月围绕须弥山旋转,被须弥山遮住则为夜,反之则为昼,因此自夜摩天开始均昼夜不分,光明灿烂。按照佛学的观点,现世的人们生活在由释迦牟尼管理的一佛国土之中。张雪松老师按照有情世间与器世间的划分细化了对佛学宇宙论的阐释。有情世间指的是有情识的生物所生活的世间,而器世间则指的是有情物生活的地方,包括山河大地、楼房殿宇、花草树木、日月光明等。在佛学的宇宙观中,世间的流转被分为成、住、坏、空四劫,其中1600万年为一小劫,20个小劫组成一劫,世间循环往复。
以佛学的宇宙观为基础,张雪松老师将佛学的人生观精炼为“苦集灭道”四圣谛,并强调佛学作为解脱主义宗教,其核心在于追求个体的解脱,而非西方哲学中对终极价值与意义的探讨。后者在佛学中被视为“戏论”,反而会干扰个体的解脱。苦集灭道四圣谛解答了佛学关于人生苦难的认识、苦难的根源、灭苦的方法和灭苦后所达到的境界四个根本问题。
佛学将苦细分为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这些苦的根源就在于五蕴,即色、受、想、行、识。这五类物质与精神元素构成了世界与人生,也是“我”这一观点与概念的基础。“我”的形成,标志着苦的开始。佛学进一步通过十二因缘揭示苦的根源,指出因为“无明”的存在,人们产生了执着,进而形成了关于“我”的意识。这种意识驱使人们通过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与世界互动,产生感受,进而产生爱、取、有,开始对喜爱的事物占有,对不喜爱的事物逃避,从而引发生死轮回。在关于“灭”的讨论中,大乘佛学与小乘佛学展现出不同的理解。小乘佛学认为苦的根源在于爱、取、有,因此主张通过瑜伽、坐禅等修行方式对身体进行控制,从而降低自己的欲望。而大乘佛学则认为问题的根本在于无明,主张通过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智慧)来实现一切皆空的境界。
在互动环节中,有听众提问佛学中的本性具足与空性是否矛盾。张雪松老师以“色空不异色”进行回答,阐明在佛学的观点中,空和有并非对立概念。张老师指出,本性具足指的是每个人都内在具备佛性,这种佛性被无明和烦恼所遮蔽,因此修行者要时时拂去尘埃,而无需向外寻求。佛学的核心教义仍然是空性,这体现在佛学的四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诸受皆苦、涅槃寂静。因此空性不是虚无,本性具足与空性并不矛盾,通过了解空性,可以逐步去除无明,恢复自足的本性。
供稿:姜卓君
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 |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 |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 | 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 | 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 般若文海佛教网 | 中国佛教信息网 | 哲学互动网 | 道教文化 | 孔子2000 | 哲学院 | 哲学在线|宗教社会科学 | 爱智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