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宗教研究所成立过程 - 中国人民大学 - 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您的位置:首页 > 动态信息 > 宗教界动态

世界宗教研究所成立过程

作者: 金宜久 来源:中国社科院网站 点击数:3884 更新时间:2004-09-27 09:23:57

纪念世界宗教研究所成立40周年
金宜久
往事在目
纪念世界宗教研究所成立40周年 
 
     
    1963年,国家渡过三年困难时期,经济形势好转;周恩来总理胜利访问非洲14国,我国国际地位明显提高。为加强和扩大对外研究,当年年底,中央外事小组向中央报告,提议建立14个研究国际问题的研究所。12月30日,毛泽东主席对该报告作了批示,这对世界宗教研究所的创立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批示说:“这个文件很好。但未提及宗教研究。对世界三大宗教(耶稣教、回教、佛教),至今影响着广大人口,我们都没有知识,国内没有一个由马克思主义者领导的研究机构,没有一本可看的这方面的刊物……其它刊物上,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写的文章也很少,例如任继愈发表的几篇谈佛教的文章,已如凤毛麟角,谈耶稣教回教的没有见过。不批判神学就不能写好哲学史,也不能写好文学史和世界史。这点请宣传部同志们考虑一下。”随后,中共中央在14个拟建的国际问题研究所之外,决定建立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所设在北京大学内,所址在燕南园63号。
     1964年初,世界宗教研究所筹备小组成立。筹备小组成员由陆平(北京大学校长)、任继愈(北大哲学系教授)、于光远(有时林涧青代为工作,中宣部)、刘导生(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简称学部,即中国社会科学院前身)、肖宪法(国务院宗教局)等组成。建所活动开始运转。
     1964年4月底,冯定(北大党委主管文科的书记)在哲学系会议室(哲学楼)向与会同仁正式传达中央外事小组给中央的报告和毛泽东“关于加强研究宗教问题的批语”。他在传达后,代表北大党委宣布:
     一、成立世界宗教研究所(筹备处),由任继愈负责;
     二、哲学系东方哲学教研室的教学人员(朱谦之、黄心川、王雨田、乐峰、谢雨春、戴康生、金宜久)全都转入研究所;
     三、研究所接受北大和学部的双重领导。编制、经费由学部负责,思想、政治工作和其他经常工作由北大负责;
     四、转入研究所的原北大哲学系的教员,以后仍承担哲学系东方哲学史的全部教学任务,为北大培养东方哲学教学人员。
     其后,筹备小组为研究所确定的基本任务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对影响着世界广大人口的三大宗教的现状、理论和历史进行系统的研究(包括起源、发展、经典、教派、教义等),批判宗教神学,宣传无神论思想。研究工作必须面向广大群众,与国内外现实的政治斗争紧密结合,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待将来有条件时,再对世界三大宗教以外的其他宗教逐步开展研究。”为贯彻上述任务,任继愈明确提出应“积累资料、培养人才”。这为世界宗教研究所以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同年5月,北大校领导在临湖轩举行专家座谈会,就宗教问题研究听取有关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参加座谈会的,除校党政领导外,还有金岳霖、贺鳞(学部哲学所),季羡林、金克木、马坚(北大东语系),周一良(北大历史系),任继愈、朱谦之和研究所其他成员,部分宗教界人士也参加了会议。
     由于研究人员不足,同年6月,我奉命随同北大人事处处长王家厚为调到研究所干部做点前期工作。首先我们到中宣部去取拟调干部的名单,这份名单(约10人)是由中宣部和中央统战部提名并经过中组部同意的;同时办理必要的手续,发到各地有关部门的公函,是由中宣部和中央统战部共同出具的。我们办妥一切手续后,随即赴武汉、南京、上海、天津、北京等地对拟调干部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在北大教务长王学珍主持的汇报会上,向筹备小组作口头汇报。北大人事处最后完成有关干部调动事宜。与此同时,筹备小组也向教育部申请应届毕业生分配名额,由黄心川负责审核,以后有12名应届毕业生分派来所。他们是李兴华、雷镇阊(北大哲学系),杨曾文、李富华、杨雅彬、张伟达、何桂春(北大历史系),颜昌友(北大西语系),黄炳炎、张子权(中山大学历史系),吴云贵、张久宣(辽宁大学外语系);彭志梅由北大财务处派遣来所管理财务。约在七八月间,先后到所报到的干部有阎铁、郭朋、赵复三、沈遐熙、杜继文等。随着调入干部和分派来所毕业生陆续报到,燕南园已无法容纳20余人活动,按学部安排迁址西颐宾馆(中馆)。
     在西颐宾馆(中馆)期间,因种种原因,原哲学系东方哲学史的教学人员和调入干部有过变动。最后由任继愈、阎铁、郭朋、赵复三、黄心川组成所的核心小组,领导所的日常工作。
     同年10月,全所人员与北大部分师生一起赴通县地区参加“四清”。此前不久,我接获高教部通知:10月下旬到上海外国语学院出国留学生预备部报到,参加学习。在上海经过外语培训随即到埃及进修,未能参加北京郊区的“四清”和所内的业务活动。
     以后得知,所内参加“四清”的同仁于1965年6月返所。在此期间,又有韩镜清、穆林、陈宝音、高宣扬、牟中鉴、李冀诚、陈贞辉、韩廷杰等来所工作。在“文化大革命”之前的一段时期内,他们除了学习经典作家论宗教(后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宗教》为名正式出版)外,还编写和印制了《世界宗教情况调查表》和《世界宗教概况》(一期),订购了一批国内外的图书报刊,这为以后研究人才的成长和研究活动的开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回想往事,历历在目。在建所40周年之际,衷心祝愿研究所在已经取得成绩的基础上继续前进。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本网发布时间:2004-9-21 11:15:04
 
转载务经授权并请刊出本网站名

更多>> 研究人员
  • 方立天教授

    教授、博导,创所所长。研究方向:中国佛教、中国哲学。

  • 张风雷教授

    教授、博导,所长。研究方向: 佛教与中国传统哲学,尤其致力于中国佛教天台宗及魏晋南北朝佛教思想史研究。

更多>> 基地期刊
更多>>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