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珊·桑塔格:注目他人受刑(1) - 中国人民大学 - 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您的位置:首页 > 动态信息 > 宗教界动态

苏珊·桑塔格:注目他人受刑(1)

作者: 佚名 来源:多维新闻 点击数:4083 更新时间:2004-09-12 00:20:16

多维独家中文专稿:苏珊·桑塔格:注目他人受刑(1)



多维特邀编者贝岭按: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是美国最重要的公共知识分子和作家。从某种意义上说,她的见解和她的文字被美国以外的世界特别是欧洲知识分子视为“美国的良知”。她在美国的影响力和份量,则可从去年9/11二周年纪念时,《纽约时报》特别在9月10日和9月11日约请她和布什总统撰写纪念文章可见。她对9/11事件以及美国的伊拉克战争进行了深刻反思,布什总统则为9/11事件后美国的所作所为作了强烈辩护。但在美国保守派眼中,她是“挖自家墙角的人”。 (chinesenewsnet.com)

桑塔格的创作领域几乎包括小说、文论、戏剧、电影、摄影、文化批评、艺术批评等所有的文学和严肃文化领域。她的文论一直获得广泛的赞誉。她也是戏剧导演和电影导演。桑塔格的代表性作品已译成中文的有《论摄影》、《疾病的隐喻》、《反对诠释》等,长篇小说《火山情人》、散文集《我等之辈》。她的长篇小说《在美国》获得2000年度美国国家图书奖;2001年她荣获耶路撒冷国际文学奖,这被广泛认为是仅次于诺贝尔文学奖的国际文学奖项,曾经获得此奖的还有昆德拉和博尔赫斯等;2003年她又获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上一年一度颁发的德国书业和平奖。桑塔格声称自己是「一个好战的唯美主义者,也是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道德家」。(chinesenewsnet.com)

桑塔格去年2月出版的文论集《注目他人之痛》再次在世界各地引起极大反响。中文版也将在年底面世。(chinesenewsnet.com)



美国着名作家、评论家苏珊·桑塔格与贝岭合影。(贝岭提供)
此文是今年5月,她在纽约时报杂志上发表的引起强烈反响的《注目他人受刑》一文,该文分别以其它十几种不同译文在不同国家的重要媒体上同步发表,引起世人广泛关注。她本人曾特别告诉我,她希望她的此类文章能够以精确的中译在最具影响力的中文媒体上发表。以下的中译全文经过译者、校者及我本人反复修订,并是全球首发。(chinesenewsnet.com)

注目他人受刑 (chinesenewsnet.com)

苏珊·桑塔格(chinesenewsnet.com)

一.(chinesenewsnet.com)

很久以来──至少已有六十年──摄影规定了那些重大冲突是如何被评判和记住的。西方记忆博物馆现在几乎完全被可视化了。摄影具有一种无可逾越的力量,决定了我们从事件中回忆什么,现在看来极有可能的是,各地人们只要想起去年美国在伊拉克先发制人而发起的那场战争,一定会联想到美国人在萨达姆·侯赛因(Saddam Hussein)最恶名昭着的阿布格莱布(Abu Ghraib)监狱中对伊拉克战俘施刑的照片。 (chinesenewsnet.com)

布什政府及其辩护者们主要致力于限制一场有关公共关系的灾难──即这些照片的传播──而不是处理由这些照片所揭示的领导层及政策的复杂罪行。首先,照片本身取代了现实。政府的最初反应是说总统对这些照片感到震惊和恶心──仿佛错误或恐怖只存在于图像中,而不在于它们所指出的事实。此外还有对“施刑”(torture)一词的回避。囚犯们很可能成了“虐待”(abuse)的对象,最终成为“羞辱”(humiliation)的对像──这就是被认可的极限了。“我的印像是到目前为止被指控的是虐待,我相信理论上这有别于施刑,”国防部长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Donald Rumsfeld)在一个记者招待会上说,“因此,我不打算谈及‘施刑’一词。”(chinesenewsnet.com)

词语改变,词语增加,词语删减。十年前,当八十万卢旺达(Rwanda)的图西人(Tutsi)在几星期内惨遭他们的邻族胡图人(Hutu)屠杀时,正是美国政府对“种族灭绝”(genocide)一词的极力回避表明了他们无意于采取任何行动。拒绝给予发生在阿布格莱布的一切──以及在其它地区如伊拉克、和阿富汗、和关塔那摩海湾(Guantanamo Bay)所发生的一切──以确切的称呼──“施刑”,如同拒绝称呼发生在卢旺达的种族灭绝为“种族灭绝”是同等的极度无理。这是一份美国在上面签了字的国际公约中关于“施刑”的定义之一:“任何有意加诸于某人以引起严重痛苦或疾病、无论在身体或精神方面、其目的在于从此人或第三方获取情报或认罪的行为。”(此定义出自1984年《禁止酷刑和其它残忍、非人道或有辱人格之待遇或处罚的公约》。相似定义在惯例法和各种条约中由来已久,从宪法第三条开始──和1949年日内瓦四个公约相同──直到最近大量的人权公约。)1984年的公约声明:“无论是战时状态或战争威胁、国内局势动汤或任何其它社会紧急事件,绝对没有任何特殊情形可以被援引作为施用酷刑的辩护。”所有关于施刑逼供的公约条例都指明这一点包括意在羞辱受害人的待遇,譬如把战俘赤身裸体地留在囚室和过道中。 (chinesenewsnet.com)

无论当前政府采取何种措施来消减由于在阿布格莱布及别处虐俘事件被日渐披露所带来的损失──审判,军事法庭,不名誉退伍,高级军事将领及相应政府官员的辞职,对受害者的物质补偿──极有可能的是,“施刑”这个词仍将是禁忌。承认美国人施刑逼供他们的犯人,将有悖于这个政府鼓励公众相信的关于美国意图和美国正义所具有的一切美德,以及出于这一美德而在世界舞台上采取的单边行动。 (chinesenewsnet.com)

即使由于这一事件在世界各地对美国声誉的损害日益加剧、总统最终被迫使用“抱歉”一词之时,歉意的重点似乎还是在对美国所声称的道德优越感造成的损害上。布什总统于五月六日在华盛顿声称──站在旁边的有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King Abdullah II)──的确,他对“伊拉克囚犯遭到的羞辱以及他们家人遭受的羞辱感到抱歉,”但是,他继续说道,他对“看到这些照片的人们不能理解美国的真实本性和精神感到同样遗憾。”(chinesenewsnet.com)

以这些图像作为美国人在伊拉克全部努力的简明概括,对于在一场确实推翻了现代社会一个恶魔独裁者的战争中看到一些合理性的那些人而言,确乎是“不公平”。一场战争,一次占领,无法避免是各种行动的复杂综合体。什么使其中一些成为代表性行动而不是其它那些?问题不在于施用酷刑这一行为是否由个别人所干(即“并非所有人都干了”),而在于它是否有组织地进行。经过许可的。被豁免的。一切行动都是由个人完成的。问题不在于美军中的多数还是少数执行了这样的行动,而在于这一政府所贯彻的政策以及执行政策的层层权力机构是否使这样的行动成为可能。 (chinesenewsnet.com)

(chinesenewsnet.com)

二.(chinesenewsnet.com)

遵循这一思路,照片即我们。也就是说,它们是任何占领别国行为的根本性腐败以及布什政府独特政策的具体体现。比利时人在刚果、法国人在阿尔及利亚都对受鄙视的当地反抗者施以酷刑和性侮辱。在这常见的腐败之外,还有占领伊拉克的美国统治者在应付“解放”之后这个国家错综复杂现实之时不可思议而且近乎全面的无准备状态。还要加上布什政府、即美利坚合众国的独一无二的强横原则所发动的这场无休止的战争,假如总统如此决定,那些在这场战争中被拘留的人就是“非法战斗分子”(“unlawful combatants”)──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早在2002年1月就阐明了关于塔利班和基地囚犯的政策──因此,如拉姆斯菲尔德所言,“从理论上说”这些人“不享有日内瓦公约所赋予的任何权利”,所以,对于发生在由美国人掌管的、建于2001年9月11日攻击事件之后的那些监狱中针对数千既无正式指控又无法接触律师的被囚者的残酷暴行,你就能完全释然了。 (chinesenewsnet.com)

那么,是否可以认为关键问题不在于照片本身而在于照片揭示了被美国监禁的“嫌疑犯们”(“suspects”)的真实处境?不:照片所呈现的恐怖无法和照片所拍摄时的恐怖气氛分开来──施害者们在无助的战俘头上摆出洋洋得意的姿势。二战中的德军曾拍摄下他们在波兰和俄国所犯下的罪行,然而施刑者把自己置于受害者中间的快照却出奇的少,如在贾尼那·施托克(Janina Struk)最近出版的《拍摄大屠杀》(“Photographing the Holocaust”)中可以看到的那样。如果说有什么能和这些照片所传达的东西相提并论的话,那就是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间被处以私刑的黑人受害者的照片,照片上的美国人,身后的树上吊着赤裸的黑人男人或女人的残肢,他们站在下面露齿微笑。这些私刑的照片是一项集体行动的纪念品,这项行动的参与者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绝对合乎正义。阿布格莱布监狱的照片也是如此。 (chinesenewsnet.com)



图为已怀孕6个多月的虐囚女兵英格兰(Lynndie England)8月4日在两名辩护律师的陪同下离开军事法庭。(路透社)
就摄影本质而言,这些私刑照片就如同战利品──由摄影师拍摄、以用来收集、存于相册和向人展示。然而,就照片用途而言,美国士兵在阿布格莱布监狱拍摄的这些照片,表现出某种变量──对信息的散布和传播多于对物像的保存。拥有一部数码相机在士兵中极其普遍。拍摄战争场面曾是摄影记者的本职,现在,士兵们自己就是摄影师──记录他们的战争,他们的乐趣,他们对自认为值得拍摄之景象的观察,他们的暴行──然后在他们内部交换并通过电子邮件传遍全球。 (chinesenewsnet.com)

现在,对于行为的记录愈来愈多,并由人们自己来完成。至少或尤其是在美国,安迪·沃霍(Andy Warhol)关于在真实时间中拍摄真实事件(filming real events in real time)的理念──既然生活本身未经剪辑,它的记录又何须剪辑呢?──已经成为无数网络传播(Webcasts)的准则,人们记录自己的一天,每一天是他或她个人的真实秀(reality show)。这就是我醒来,打呵欠,伸懒腰,刷牙,做早餐,送子女上学。人们记录下生活的方方面面,用计算机文件存储,然后到处传播。伴随家庭生活的是有关家庭生活的记录──甚至,或者说尤其──当这个家庭正在经历危机和丑闻的阵痛之时。在安德鲁·贾里克(Andrew Jarecki)关于长岛(Long Island)一个卷入猥亵儿童指控的家庭的最新记录片《逮捕弗里德曼父子》(“Capturing the Friedmans”)中,最令人震惊的素材无疑是很多年间家庭成员专注而不间断地彼此拍摄下对方谈话和独白的家庭录影带。 (chinesenewsnet.com)

对于越来越多的人来说,情色生活(an erotic life)意味着能被数码相机和录影带捕捉到的一种生活。作为某种可记录的东西,施刑在含有性因素时尤具吸引力。随着更多阿布格莱布监狱的照片公诸于世,意味深长的是,施刑的照片和美国士兵间性交的色情图像彼此交织。事实上,多数施刑照片都有一个性主题,正如那些强制犯人彼此完成或模拟性交动作的照片所展示的。唯一例外是一个男人被迫站在一只盒子上、蒙着头套、身缠电线的照片,此照片已成为经典,据说他被告知如果摔下来就会触电而死。然而,囚犯们被痛苦地捆绑或被迫伸直手臂站立的照片很少见。称之为施刑折磨是不容质疑的。你只需看一眼受害者脸上的恐慌(terror)就能明白,尽管在五角大楼看来这类只能称之为“紧张”(“stress”)的表情是在可接受限度之内的。然而,大部分照片似乎是一个更庞大的酷刑实施和色情描写总汇的一部分:一个年轻女人牵着拴了狗项圈的裸体男人乱转是经典的女施虐狂形象。你会怀疑有多少加之于阿布格莱布囚犯的性折磨是由网络上大量存储的色情图片所激发的同时,普通人通过在网上散布自己的影像照片而试图效仿。 (chinesenewsnet.com)

(未完待续。译自《纽约时报》杂志2004年5月23日,孙怡译,明迪校)

更多>> 研究人员
  • 方立天教授

    教授、博导,创所所长。研究方向:中国佛教、中国哲学。

  • 张风雷教授

    教授、博导,所长。研究方向: 佛教与中国传统哲学,尤其致力于中国佛教天台宗及魏晋南北朝佛教思想史研究。

更多>> 基地期刊
更多>>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