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良出席“视野与方法:人间佛教学术前沿论坛”并发言 - 中国人民大学 - 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您的位置:首页 > 动态信息 > 宗教界动态

张文良出席“视野与方法:人间佛教学术前沿论坛”并发言

点击数:1405 更新时间:2022-01-08 22:15:53

2022年1月1日,我所副所长张文良教授应邀出席“视野与方法:人间佛教学术前沿论坛”,并以“人间佛教的研究方法论刍议”为题作了发言。

论坛由星云文化教育公益基金会、人间佛教研究院主办,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协办,以线上方式举行。来自海内外10余所高校的29位青年学者及相关专业师生共百余人参加了本次线上论坛。

相关报道见:https://www.163.com/dy/article/GSVA2VHF0517N1NC.html。


2021年度人间佛教青年学者论坛会议综述

2022-01-05 16:29:19

由星云文化教育公益基金会、台湾佛光山人间佛教研究院主办,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学术协作的“关注人间佛教 传承中华文化——2021年度人间佛教青年学者论坛”于1月1日至2日在线上举行。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所长李利安教授、上海大学道安佛学研究中心主任程恭让教授、星云文化教育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妙士法师、佛光山人间佛教研究院院长妙凡法师在开幕式上分别致辞。本次论坛共分8个场次,29位博、硕士研究生依次发表论文。上海社会科学院赵翠翠副研究员、福建师范大学林啸副教授、湖南师范大学马俊讲师、天津体育学院张晓艺讲师、南京大学博士生颜俊、山西师范大学乐晶讲师、上海大学黄凯讲师、西北大学谢志斌讲师分别担任各场次主持。李利安教授、程恭让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张文良教授、西北大学哲学院王雪梅教授分别对各场发言进行了学术评议。

第一场发表由赵翠翠主持,李利安教授评议。华东师范大学的张建民发表《“无我”才能“有我”——星云大师责任伦理思想研究》,认为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的责任思想与实践不仅呈现自利出世和利他入世的责任伦理特征,而且以责任共同体的形式分享责任并形成责任纽带。华东师范大学的潘文静发表《菩萨人格的内涵及其养成——以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的人格理念为例》,认为人间佛教构建了系统的人格理论系统,其中菩萨人格最能体现人间佛教的人间性和生活性。南京大学的钟纯发表《论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生命伦理观及其现实启示》,从生命、生死、生活论述了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的生命伦理观。李教授分别对这组论文作了学术评议,认为从责任伦理、生命伦理和人格理念这些概念切入,体现了很好的学术视野,在相关问题的深化思考方面均取得可喜的推进,显示出敏锐的观察和活跃的思维,同时也提醒大家在传统概念的解读使用及论文体系的建构方面都应该精益求精。

第二场发表由林啸主持,王雪梅教授评议。南开大学的张钰婧发表《论星云大师以禅统摄三教的思想渊源与现实意义》,认为星云大师以禅统摄三教,主要体现在伦理生活、行为约束与净土思想,是继承与发扬禅宗精神的体现。中国政法大学的史晓琳发表《儒释道三教关系在近现代社会的延续与展开——以星云大师的“三教一家”为核心》,认为星云大师“三教一家、五教圆融”的三教观,构建了具有佛教特色的“五教圆融”体系,为当代国学发展提供新模式与新视角。中国政法大学的钟祺琪发表《山林佛教在人间——以星云大师的有关论述为主要材料》,探讨了山林佛教在当代人间佛教蓬勃发展背景下的定位、作用和建设等问题。王教授从选题价值、文章标题、文章语言、文章逻辑等方面做了精彩点评。

第三场发表由马俊主持,程恭让教授评议。中国人民大学的庞景超发表《超凡入圣——“星云模式人间佛教”的神圣性建构问题探析》,考察了星云模式人间佛教对“神圣性”的建构。法鼓文理学院的陈陶《“佛说的、人要的、净化的、善美的”之研究》,对“佛说的、人要的、净化的、善美的”提出历史进行详细考察。华东师范大学的范筱嫣发表《“三好、四给”:佛教神圣与人间需要——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神圣思想研究》,强调星云人间佛教具有神圣性和人间性、教育性以及文化性,真正将佛法教义回归人世间。首都师范大学的范晓阳发表《<胜鬘经·十受章>注疏的敦煌本和传世本比较研究——兼论星云大师对<胜鬘经·十受章>的实践性阐释》,论述星云大师所著《胜鬘经十大受》和《十受章》敦煌注疏本、传世本的思想渊源,探究该文本在人间佛教思潮下的实践意义。本场论文发表主要围绕“神圣性”展开,程教授从标题、结构、文献等方面进行详细点评,始终强调佛教要打破神圣性,要有自己的理论范式。

第四场发表由张晓艺主持,张文良教授评议。浙江大学的郑洁敏发表《极性之网中的“宗教人”——星云人间佛教的宗教多元思想阐释》,在全球宗教多元主义的视角下挖掘星云大师的宗教多元理论,呈现星云大师宗教多元思想之形态。南京大学的张露发表《同体共生—星云大师宗教观研究》,认为“同体共生”既是星云大师宗教观的出发点又是其回归之处,是大师希望通过实践真正达成的人间状态。西北政法大学的王晶发表《从“五乘佛法”看星云大师判教观和宗教对话观的内在统一》,表达了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的“五乘佛法”理论既是判教观又是宗教对话观的观点,以此来突出“五乘佛法”的作用。西北大学的石庆周发表《生死学视域下的人间佛教》,以佛光山为个案,从生死学视域对人间佛教进行研究,并从理论和实践对人间佛教生死学进行探析。张教授从选题、结论、语言等方面对以上文章作了点评,并对优秀论文给予赞赏和肯定。

第五场发表由颜俊主持,王雪梅教授评议。北京大学的汪康发表《星云大师白话文译经精神与实践的历史意义与未来展望》,从佛经汉译的一贯精神与相关技术运用、星云大师弘法译经精神与《宝藏》的编纂、基于前人原则与工作之上的未来展望论述自己的观点。上海大学的关韶峰发表《星云大师的佛教传播观》,从传播内容、原则、效果对星云大师传播观进行诠释。青岛大学的李震发表《星云大师人间佛教医疗观》,认为佛教对疾病医疗有独到的认识,并立足于时代对星云大师的医疗观进行分析。复旦大学的杨玉娜发表《佛教在监狱感化中的实践——以民国江苏省监狱为例》,认为民国政府运用佛教在监狱教化服刑犯人的现象较为普遍,佛教感化作为江苏省监狱宗教感化的主要方式,其所收到的效果也较为显著。王教授认为本组论文选题新颖、方法先进、视野开阔,对其中优秀论文给予肯定,并给出修改完善建议。

第六场发表由乐晶主持,程恭让教授评议。四川大学的施诚刚发表《佛光山人间佛教模式在中国大陆的实践研究——以普照寺为例》,从再议佛光山人间佛教模式、普照寺效法佛光山、佛光山对普照寺的经验启示、第四类研究的设想等方面陈述观点。南京农业大学的高鹏程发表《礼俗互动:人间佛教的入世路径——基于佛光祖庭大觉寺佛化仪礼的田野调研》,以佛光祖庭大觉寺佛化仪礼为个案进行田野调研,认为星云大师与佛光山的推动、人间佛教佛法生活化的目标和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共同促进了“礼俗互动”。马来西亚拉曼大学的官远程发表《马来西亚佛光山青年信众教育路径探究》,强调马来西亚佛光山积极践行“以教育培养人才”的宗旨,形成了“接引—培育—输出”的良性循环培养模式。这场论文的主题都紧扣田野实践,程教授对三篇文章的“田野风格”给予肯定的同时,提出了田野研究要客观化、视野全球化等非常有学术价值的建议。

第七场论文发表由黄凯主持,李利安教授评议。西北大学的李荣荣发表《星云大师人间佛教观音信仰实践研究》,探讨星云大师对观音信仰的理论与实践,认为人间佛教观音信仰实现了“超人间性与人间性”圆融统一。香港中文大学的王萌发表《继承与超越——星云大师祈愿思想的现代转型》,认为星云大师在继承传统佛教祈愿思想和实践方式的同时,形成了一种轻松简便、积极向上、慈悲利他、祥和清新的人间佛教祈愿文化。上海大学的徐文静发表《祈愿的演变发展与反思》,认为星云大师的《佛光祈愿文》不仅保留了传统祈愿中的“为大众、国家、世界”的利他精神,更适应了当代人的需求。西北大学的李沛发表《星云大师的感应观》,以人间佛教理念对星云大师的感应观进行解读,以此来彰显人间佛教的人间性和生活性特征。李教授认为这些论文的选题均具有创新性,文章思路顺畅,提出的观点也比较中肯,体现了对研究对象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同时他也希望在结构安排和文献引用等方面再作进一步的改进,并特别强调在论文写作中既要立意高远,又要脚踏实地,勉励同学们继续撰写更多有创见性的文章。

第八场论文发表由谢志斌主持,张文良教授评议。南京林业大学的孙泓发表《“高墙心声”——佛光山监狱教化活动的文本挖掘及LDA模型分析研究》,从佛光山的监狱教化活动概述、佛光山的监狱教化活动分析等多个方面对自己研究的主题进行分析。青岛大学的李堃发表《佛光山在马来西亚的佛教慈善事业研究》,认为佛光山在慈善事业方面形成了独有的模式,重视传统又强调本土,慈善事业为当地人带去了社会福利的同时也得到了当地人的拥护和认可。武汉大学的杨森旺发表《星云大师共生观在当下的生态伦理内涵及意义》,论述了星云大师的生态伦理观,并指明了生命伦理思想对于我们生活的积极意义。清华大学的谢奇烨发表《明代佛教神圣空间建构——以都城寺院与四大名山为例》,以都城寺院与四大名山为例,论述了在寺院兴建的过程中,城市、山林、地方社会等逐渐与寺院形成信仰网络,明代佛教借此网络在国家与社会中构建起了自身的神圣空间。张教授对这组论文的写作方式、选题的前瞻性及文章逻辑的连贯性等方面做了点评,肯定和赞赏同学们在这些方面取得的突破。

为期两天的8场论文发表会,紧张激烈又精彩纷呈。参会青年学子均表示收获满满。点评老师们也期望青年学子能在未来学术道路上砥砺前行,取得更高的学术成就。

图/ 佛光山人间佛教研究院提供

文/ 西北政法大学 王晶

来源:“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官微

更多>> 研究人员
  • 方立天教授

    教授、博导,创所所长。研究方向:中国佛教、中国哲学。

  • 张风雷教授

    教授、博导,所长。研究方向: 佛教与中国传统哲学,尤其致力于中国佛教天台宗及魏晋南北朝佛教思想史研究。

更多>> 基地期刊
更多>>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