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博士研究生马斌荣获“楼宇烈民生奖学金优秀奖” - 中国人民大学 - 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您的位置:首页 > 动态信息 > 宗教界动态

我所博士研究生马斌荣获“楼宇烈民生奖学金优秀奖”

点击数:1669 更新时间:2020-04-14 12:42:27

2020年4月12日,由北京民生中国书法公益基金会主办的“中华传统文化奖学金”颁奖仪式通过腾讯会议在线举行,我所博士研究生马斌荣获“楼宇烈民生奖学金优秀奖”。

2020年4月12日,由北京民生中国书法公益基金会主办的“中华传统文化奖学金”颁奖仪式,通过腾讯会议在线举行。北京民生中国书法公益基金会,以“弘扬中华文化、倡导人文精神”为使命,秉持“以德树人、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价值观,以书法为媒,关心长者,慈护儿童,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广泛播撒中华文化的人文关怀。基金会成立至今,深耕于慈善事业、国学传播、公益支持等领域,先后推出“西部助学”“公益敬老”“亲子公益课程”等品牌项目,在传统文化传承传播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出席颁奖仪式的嘉宾有:王博(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沈立岩(南开大学文学院院长)、郑晓华(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李四龙(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孙永忠(台湾辅仁大学教授)、张德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古代文学研究所所长)、赵力(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院长)、骆芃芃(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院长)、张爱国(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李彤(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朱培尔(《中国书法》杂志主编)、林晖(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李良松(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院长)、林美茂(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肖丽(北京民生中国书法公益基金会秘书长)。颁奖仪式由民生中国书法公益基金会学术主任衣雪峰主持。

“中华传统文化民生奖学金”,分为“叶嘉莹民生奖学金”、“沈鹏民生奖学金”、“楼宇烈民生奖学金”三部分,由北京民生中国书法公益基金会联合国内外17所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哈佛大学、台湾大学、台湾辅仁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北京语言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于2019年设立。“叶嘉莹民生奖学金”,旨在鼓励青年才俊研究中国古典诗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以叶嘉莹先生的诗词人生与学术思想为典范,弘扬中华诗教。“沈鹏民生奖学金”,旨在鼓励青年才俊研究中国书法篆刻艺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以沈鹏先生的人生与学术思想为典范,宏扬中华书学,倡导中华人文。“楼宇烈民生奖学金”,旨在鼓励青年才俊研究、传承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以楼宇烈先生的哲学人生与学术思想为典范,学以成人,立成人志业,承中华道统。截止到2019年10月,共有132名同学投稿参与。2019年10月27日,在京举行评选会议,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经过数轮认真、严格、公正地选拔,确定获奖名单,并向社会公示。其中,每个奖项特等奖6名、优秀奖9名。我所博士研究生马斌荣获楼宇烈民生奖学金优秀奖。

相关报道见:https://mp.weixin.qq.com/s/fxD-mXZySf2I7h-whkLuJQ


首届中华传统文化民生奖学金 |叶嘉莹、沈鹏、楼宇烈民生奖学金揭晓


首届中华传统文化民生奖学金
叶嘉莹民生奖学金  沈鹏民生奖学金  楼宇烈民生奖学金
颁奖仪式



 
2020年412日,由北京民生中国书法公益基金会主办的“中华传统文化奖学金”颁奖仪式,通过腾讯会议在线举行。
北京民生中国书法公益基金会“弘扬中华文化、倡导人文精神”为使命,秉持“以德树人、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价值观,以书法为媒,关心长者,慈护儿童,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广泛播撒中华文化的人文关怀。基金会成立至今,深耕于慈善事业、国学传播、公益支持等领域,先后推出“西部助学”“公益敬老”“亲子公益课程”等品牌项目,在传统文化传承传播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出席颁奖仪式的嘉宾有:王博(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沈立岩(南开大学文学院院长)、郑晓华(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李四龙(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孙永忠(台湾辅仁大学教授)、张德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古代文学研究所所长)、赵力(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院长)、骆芃芃(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院长)、张爱国(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李彤(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朱培尔(《中国书法》杂志主编)、林晖(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李良松(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院长)、林美茂(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肖丽(北京民生中国书法公益基金会秘书长)。
颁奖仪式由民生中国书法公益基金会学术主任衣雪峰主持。
1.jpg

 
“中华传统文化民生奖学金”,分为“叶嘉莹民生奖学金”、“沈鹏民生奖学金”、“楼宇烈民生奖学金”三部分,由北京民生中国书法公益基金会联合国内外17所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哈佛大学、台湾大学、台湾辅仁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北京语言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于2019年设立。
“叶嘉莹民生奖学金”,旨在鼓励青年才俊研究中国古典诗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以叶嘉莹先生的诗词人生与学术思想为典范,弘扬中华诗教。
“沈鹏民生奖学金”,旨在鼓励青年才俊研究中国书法篆刻艺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以沈鹏先生的人生与学术思想为典范,宏扬中华书学,倡导中华人文。
“楼宇烈民生奖学金”,旨在鼓励青年才俊研究、传承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以楼宇烈先生的哲学人生与学术思想为典范,学以成人,立成人志业,承中华道统。
截止到2019年10月,共有132名同学投稿参与。2019年10月27日,在京举行评选会议,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经过数轮认真、严格、公正地选拔,确定获奖名单,并向社会公示。
 

 
叶嘉莹、沈鹏、楼宇烈三位先生的致辞

叶嘉莹先生致辞——
中国的传统诗歌,一定是讲格律的,有平仄、有押韵。学会吟诵,才能对古诗有更深地体会。这个奖学金,就是鼓励大家去学习诗词,希望获奖的同学能够潜心体会,学会中国诗歌的吟诵,这样的话,不仅能够传承中华文化,而且也可以让自己成为诗人。

沈鹏先生致辞——
由技到艺、再进于道,我们从事书法的长远目的,还是要进于道。如果大家能有这样一种比较远大的目标,比较高一点的理想,我想,对于大家今后的创作、修为是有益处的。

楼宇烈先生致辞——
民生中国书法公益基金会设立这个奖学金,奖励努力学习的年轻人,我觉得是很难得的。同学们要时刻感恩,用自己的努力去回报社会,要有所担当,要谨记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上求菩提、下化众生”。如果说“求菩提”是为个人,“化众生”就是为大众,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到不断提升智慧、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为大众服务。

沈鹏先生、楼宇烈先生,还特意为颁奖仪式题词。
沈鹏先生的题词是——
诗文书画印,相融共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楼宇烈先生的题词是——
树立中华文化主体意识,坚定中华文化自信,继承和发展中华文化“以人为本”“文明以止”的人文精神。
2.jpg

沈鹏先生题词

3.jpg
楼宇烈先生题词

 
北京民生中国书法公益基金会秘书长肖丽女士致欢迎词——
在这繁花满园的仲春时节。我们如约相聚,开启这闪耀着人文智慧光芒的奖项,隆重地颁发“中华传统文化民生奖学金”,即“叶嘉莹民生奖学金”、“沈鹏民生奖学金”、“楼宇烈民生奖学金”。
我说隆重,并非因为此奖学金由民生中国书法公益基金会联合十七所高校推出,也不在于奖金的多与少,而是在将先生们的精神、思想融入我们的内心后,内心升腾起的隆重和敬畏。我是有这种感受的。
在此时此刻,我谨代表北京民生中国书法公益基金会,对莅临本届颁奖大会的王博校长和评审委员会委员,以及民生书法公益基金的专家学者们,致以真诚的感谢。对于支持此项目的社会各界、新闻媒体致谢,向捐助机构中国民生银行、中国民生租赁公司以及史玉柱、卢志强、张秀根、李兆会等社会捐资人致以敬意和感谢。同时,对诸位获奖同学表示真诚的祝贺。
去年,我已经通过各位同学们的作品和文章熟悉了大家。昨天又通过大屏幕认识了你们,看到了每个人的样子。知道有的同学明日将启程赴山东艺术学院任教,也有同学从UBC归来到武汉大学执教。
燃灯传薪也是设置奖学金意义的所在。在同学们的文章、感言中,看到你们对先生们的描述,我也有点滴体会、思考,想和大家分享。对我而言,为我传授真理的老师恩重如山。抗击疫情期间,大家都在闭门思过,沈鹏先生打来电话,“在这段时期,有的人会抓住时间”。一句淡淡的语言,让我不敢放逸、散乱,省去胡思乱想,珍惜分分秒秒。古人有“三余”之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意思就是说,要抓住冬天、夜晚和下雨的这些空闲时间。这是一种利用时间的方法,我希望同学们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春节期间,去楼老师家里请益。先生送我们到门口,又停下来,回房间取出一张纸,前垂柳珍重待春风”。这幅《消寒图》,从冬至那天开始写,每天一个笔画,写完正好到春天。看似每天一笔,对于一个热爱书写的人来说,没什么吧。但我没能坚持下来,失败了。我从中反思到,在精神上,严寒中的自己,对春的盼望不够坚定。在行动上,没有做到有序规划,形成一种势在必行的行为惯性。我希望我的反思能让同学们也去想一想,有哪些想去做但没做成的事情、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如果是因为对自己的要求不够严格,我希望大家都能写一幅《消寒图》,自律,从每天一笔做起。
楼老师讲,佛教的根本精神,是舍己利他。道理人人都知道,但难以真正做到。做,才能得到,得到一种快乐。而追求利他的这一行为,也是得到快乐的一种方法。以我理解,这也是最大的自利。
叶嘉莹老师说,“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小词是写给歌妓舞女的,但也是文人士大夫借隐的志意,是一个个活泼泼的灵魂。
“抛梁东,坐看朝暾万丈红。直使便为江海客,也应忧国愿年丰”。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知识分子、诗人,不让他们爱国,那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以的。所以,同学们,爱我们的国家,很重要。
今天我们以“云颁奖”的形式颁发此项奖学金,是一种新的体验。云,聚散无形,极富诗意和哲理。云聚,幻化无形,是诗人、艺术家灵感的触点;云散,还原虚空本体,是诗人、艺术家感悲的咏叹。云与虚空,无离无合。“云在青山水在瓶”,明清了然,道就在那里。我希望大家记住云的特点,辩证地体会与感受世界。
窗外已是海棠花开。最后我以两位老师的题词作为我发言的结束。
其一是沈鹏先生的:诗文书画印相融共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其二是楼宇烈先生的:树立中华文化主体意识,坚定中华文化自信,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以人为本”“文明以止”的人文精神。
感谢大家的光临。感谢为此项工作付出辛勤劳动的所有团队和志愿者们。谢谢大家!    

王博、沈立岩、郑晓华、李四龙先生先后致辞。

王博先生致辞——
近三个月来,我们在防控新型冠状病毒的同时,都能感受到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所有人都希望尽快回归正常生活。
在疫情面前,我们看到不同国家和地区,采取了不同的防控策略,按照渠敬东教授的说法,这些策略能够体现出不同文明的底色。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在剧烈变化的时刻,这种不确定性会更加突出,对每个人、每一个国家、对整个世界来说,都是很大的考验。越是在这样的时刻,我们越应该思考文化的意义、传统的意义。
从知识方面来说,我们能强烈感受到知识的力量,以及知识本身的限制。这次病毒给生命带来的威胁,让我们更清楚地意识到,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太多未知领域。这些未知领域,对我们来说也许是威胁,也让我们更意识到探索新知识的重要性;从价值方面来说,无论在平时还是在危机时刻,支配我们思想和行动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价值。在所有价值中间,对事实的尊重,对他人和世界的善意、关心、爱和宽容,都是非常重要的;从思想方面来说,思想决定文化的高度,也决定生命的境界。如果没有思想,知识就是死的,价值也是没有经过检验的,创新也就不可能出现。
民生中国书法基金会设立这一奖学金,其实就是对于知识、价值和思想的尊重。这个奖学金,以三位德高望重的学者之名来设立,给年轻人、给整个社会树立了一个榜样。年轻人是世界的未来,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拥有更好的学习条件,也有获得专业知识的便利、拥有更宽阔的视野,希望同学们不要辜负青春,也不要辜负这个时代。大家获得的不仅是一个奖学金,其实是一份嘱托、一份希望,你们的努力,是回馈这个奖学金最好的礼物。
这里,我想就传统文化说几句话。
第一,传统文化会帮助我们确立历史身份,让我们明白自己从什么地方而来。
第二,我们的传统文化有着丰富地面向,不能做狭隘、单线去理解,而是应该发掘其丰富的内容,沈鹏先生提到的诗文书画印、楼宇烈先生一直讲的哲学和宗教、叶嘉莹先生讲得那么美的诗词歌赋等等都是。
第三,传统文化是开放的活水。越来越多新元素汇聚到传统之中,不管是外来的、还是我们自己创造的,保证我们的文化传统具有了更强大的生命力。
第四,我们需要有世界的眼光,这是一个联系越来越紧密的世界,我们文化传统和其他文化之间已经处于一体的关系之中。
第五,我们还要有一种未来向度,讲传统,不是往回看、往后看,也不是要回到过去的中国,而是要创造文化的未来、中国和世界的未来。
    《诗经》里有一句话“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冯友兰先生写过一副对联,“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我把下联稍微改动一下,“阐旧邦以辅新命,继往圣而开新学”,送给年轻的同学们。

    沈立岩先生致辞——
首先我代表南开大学,向北京民生中国书法公益基金会在传承中国古典诗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无私奉献和宝贵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和崇高敬意!
叶嘉莹民生奖学金,鼓励广大青年才俊效法叶嘉莹先生的诗词人生、践行叶先生的诗教思想、弘扬中华诗教,其高瞻远瞩的眼界和坚定从容的行动,令人感佩!
值此新冠肺炎肆虐全球之际,中华诗词与优秀传统文化,在凝聚中华民族人心、沟通中国与世界人民思想感情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由此,更见出中华诗词与中华文化颠扑不破的永恒价值,以及北京民生中国书法公益基金会的远见卓识!
苟非其人,道不虚行。中国古典诗词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有赖于一代代青年学子,有赖于他们继踵前贤、蹈厉发扬的坚定意志和远大志向,此次奖学金正是对他们最大的支持!
饮水思源、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希望获奖的青年学子,能够深刻体会奖学金所寄托的殷切期望,以叶嘉莹先生为人生楷模,在传承中华古典诗词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取得丰硕的成果!

郑晓华先生致辞——
首先我代表中国书法家协会,向与会领导和专家表示崇高敬意、向获奖的各位同学表示衷心祝贺!
回顾百年历史,西学东渐,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历史的必然。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对某些本土文化与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制约。书法艺术,就面临这样的境遇。从近代教育制度的变革,到今天计算机的普及,书法的社会实用空间越来越小。原来的中国人,人人都拿毛笔写字、处处要用毛笔,现在键盘、语音输入代替了手写,书法成为小众的纯粹艺术。不过,社会各界也对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给予了特别关注和积极支持,如中小学书法进课堂、高等院校成立书法专业等等。时代转型中,古老的书法艺术正在焕发出新的活力。
在高等书法教育蓬勃发展的当下,民生中国书法基金会,率先在高校设立以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沈鹏先生名字命名的奖学金,这是对当代高等书法教育事业的巨大支持,也是对整个中国书法事业的极大支持。在这里,我们要向长期关心支持高等书法教育事业的沈鹏先生和民生中国书法公益基金会表示诚挚谢意。
    民生沈鹏奖学金,共收到5个高校64位同学的申报作品,包括书法、篆刻作品64件,论文16篇。评委会专家对作品和论文进行了认真审读,通过初评、复评、终评三轮无记名投票,最终评出特等奖6名,优秀奖9名。评审时,评委会坚持学术标准,自觉遵守评审纪律,做到了公平合理,没有优秀作品遗落。
在这里,我想再次向各位评审专家表示感谢!也再次向获奖同学表示祝贺!祝愿大家再接再厉,不负韶华,只争朝夕,创造书法艺术的美好未来,勇攀艺术高峰。
最后祝“中华传统文化民生奖学金”越办越好。祝叶嘉莹、沈鹏、楼宇烈三位前辈健康长寿,学泽广被! 

李四龙先生致辞——
按理说,哲学非常重要。但实际上,真正对哲学有兴趣,或者真能把哲学精神用到日常生活里的人,实在少而又少。很多人满足于盲从,缺乏自己的判断。
学习哲学,最重要的是从经典里获得养份,去理解世界、社会,多一点自知之明。有了自我意识,才谈得上自信,才会有主体性。楼先生在北大哲学系执教六十年,一直在研究、传授中国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六十年如一日,保持着学术的定力,心态一直非常平和。在楼先生那里,我们能体会到什么是“宁静致远”。
楼先生特别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是重视人文,他从哲学、艺术、中医等很多方面论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文特性,希望国人都能有自己的文化主体意识。这种主体意识,是在热爱和实践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滋养出来的,而不是从概念到概念的呼吁和宣传。
获奖的同学,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等学校,都很优秀。希望大家能在楼先生那里感受到宁静、淡泊的学术精神,在变动无常的世界里,这才是永恒的力量。
在民生中国书法公益基金会设立的这个奖学金里,我们能看到哲学的价值。人类所有的活动,包括金融业,最终都将回归到思想的问题。思想是万法之源,哲学能让我们拥有自己的思想。两人同心,其利断金。但前提是,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思想。
祝福获奖的同学,你们有哲学的光芒。

随后,孙永忠、张德建先生分别颁发叶嘉莹民生奖学金特等奖、优秀奖;赵力先生、骆芃芃女士分别颁发沈鹏民生奖学金特等奖、优秀奖;孙永忠、张德建先生分别颁发叶嘉莹民生奖学金特等奖、优秀奖;林晖、李良松先生分别颁发楼宇烈民生奖学金特等奖、优秀奖。
叶嘉莹民生奖学金获奖同学代表韦胤宗(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沈鹏民生奖学金获奖同学代表陈泰锁(中央美术学院)、楼宇烈民生奖学金获奖同学代表李佳轩(北京大学)先后致获奖感言,并播放获奖同学感言短片。

 
韦胤宗同学感言:
    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磨合、融合,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叶嘉莹先生从文学、诗词角度入手,搭起不同文化沟通的桥梁,跨出了最艰难的第一步,我们年轻一代是否能从叶先生手中接过这个艰巨的任务,还需要考验。在此次新冠病毒疫情之下,我们会发现当下世界在思想层面还有很多的裂痕,国与国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似乎对抗多于包容、偏见多于理解,我们会迷惑、会迷茫。未来的世界,不同的文明会以何种样态存在,我们该如何面对和继承前人留下来的文化遗产,都是需要我们深思的问题。叶先生讲诗词,重视诗歌兴发感动的功能,重视文本中蕴含的精神力量,我们不妨向叶先生学习,从文学与文化中汲取精神,为建设理想中的新世界而努力。

陈泰锁同学感言:
沈鹏先生是令人敬仰的书坛前辈,对当代中国书法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沈先生德艺双馨,具有知识分子情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而又心怀宇宙。北京民生中国书法公益基金会设立奖学金,旨在以三位先生的人生与学术思想为典范,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人文精神。作为后学,今天我们不只是领受了一份奖学金,更重要是领到了一种精神。我相信,中华传统文化必将在这个时代获得更好传承与弘扬。

李佳轩同学感言:
叶嘉莹先生的《唐宋诗词十七讲》《<人间词话>七讲》,让我真正对诗词产生了兴趣。沈鹏先生书法,启迪了我关于行草的理解,更启迪了我对于自由灵动精神的理解。楼宇烈先生提倡“三不”,“不苟为,不刻意,不执着”,我想文化正是让人能够有所不为、文明以止,回归自然、以文显志,放下固化的思维、不执著且随缘。楼先生常说,文化传承不求轰轰烈烈,但求不绝如缕,我希望自己能够继承三位先生的学术精神,不求闻达于世、而求不失本心。

在颁奖仪式最后,肖丽宣布第二届中华传统文化民生奖学金启动。 


附一:三老简历
 
叶嘉莹,1924年7月出生于北京书香世家,她融贯中西,是誉满海内外的中国古典文学权威学者,是推动中华诗词在海内外传播的杰出代表。“继驼庵之诗话而别开生面,启桃李之芳园而香远益清”,她以全新的视角,以哲学和美学的角度,对中国诗词境界进行了高度概括;她是将西方文论引入古典文学从事比较研究的杰出学者,其诗论新意迭出,别开境界,在我国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被誉为“当代古典诗词研究领域的第一人”;她从事教育事业七十余年,培养了一大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的人才,深受学生爱戴;数十年来,她一边教书育人,一边从事研究,为传播中国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千年传灯,岁月成诗,如今叶先生已成为在海内外传授中国古典诗词时间最长、弟子最多、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华人学者。
 
沈鹏,1931年出生于江苏省江阴,著名书法家、诗人、美术评论家、编辑出版家,首批国务院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曾任中国书协副主席、代主席、主席,前后二十年。他是一位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文化大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书法文化事业重要的开创者、引领者和推动者,是当代书坛最具时代特征的典型书风的代表,在当代书坛拥有突出地位。先生书法精行草,兼长隶、楷等多种书体,赵朴初先生盛赞他的书法“不让明贤”,启功先生亦高度评价“无一旧时窠臼”,他的作品遍及亚、欧、美各大洲,镌刻于名胜古迹;他提出并践行书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及书法教学“十六字”方针,“弘扬原创,尊重个性,书内书外,艺道并进”,影响了大批书法家和专业工作者,成为当代中国书坛重要思想引领。先生以书法诗文著称于世,是集艺术思想、创作和评论于一身的当代艺术大家。
 
楼宇烈,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师从冯友兰、汤用彤等哲学大家,深入经典文库,遨游学术海洋,开启了在北大半个多世纪的求学和教学生涯。他博学广闻又治学严谨,一部《王弼集校释》,给后来者如何在解释古典经典中创作现代经典以深刻启示;在上个世纪佛学最为落寂之时,他发起编选《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影响了一代年轻的学者和僧人。他用自己的勤奋和江南士子特有的才情,在中国哲学思想史、中国哲学方法论、中国哲学史料学、中国传统文化典籍校释等诸多方面创造了学术界的“绝学”。他认为“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他有强烈的中国传统文化主体意识和历史使命感,发出了“不认同文化传统,就是不认同历史”的震撼强音。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他是“为己”之学的信仰者,中国传统文化真诚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八十六岁的高龄,他依然不辞劳苦地传播人文主义哲学真谛,矢志不渝地践行人文主义哲学精神,为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附二:首“中华传统文化民生奖学金”获奖名单
叶嘉莹民生奖学金特等奖(6 名)  
崔淼(南开大学)、张晨昕(南开大学)、黎中正(北京师范大学)、胡祎崟(北京师范大学)、殷永承(台湾辅仁大学)、韦胤宗(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
叶嘉莹民生奖学金优秀奖(9 名)  
蒋俊洁(美国哈佛大学)、杜川东(台湾大学)、邢嘉豪(南开大学)、闫赵玉(南开大学)、刘今金(南开大学)、曾涵(北京师范大学)、欧阳阚宇(北京师范大学)、赵鹤涵(北京师范大学)、刘元杰(北京师范大学)
 
沈鹏民生奖学金特等奖(6 名)
陈泰锁(中央美术学院)、李帅文(中国人民大学)、张广冉(中国人民大学)、
王谦(中国艺术研究院)、黄杨(中国美术学院)、朱沈彧(南京艺术学院)
沈鹏民生奖学金优秀奖(9 名)
池子铭(中国人民大学)、傅振余(中国艺术研究院)、刘美汝(中国艺术研究院)、杨任伟(中国艺术研究院)、杨可涵(中国美术学院)、陶洋(中国美术学院)、孙熠琮(中国美术学院)、陈天镜(南京艺术学院)、李敏(南京艺术学院)
 
楼宇烈民生奖学金特等奖(6 名)
胡雨章(北京大学)、刘子琪(北京大学)、杨家刚(中国人民大学)、阮凯(复旦大学)、韩书安(浙江大学)、王德辰(北京中医药大学)
楼宇烈民生奖学金优秀奖(9 名)
王子剑(北京大学)、李佳轩(北京大学)、汪康(北京大学)、王维昊(北京大学)、胡静(中国人民大学)、马斌(中国人民大学)、卢雨楠(复旦大学)、黄子洵(复旦大学)、李彬(复旦大学)

更多>> 研究人员
  • 方立天教授

    教授、博导,创所所长。研究方向:中国佛教、中国哲学。

  • 张风雷教授

    教授、博导,所长。研究方向: 佛教与中国传统哲学,尤其致力于中国佛教天台宗及魏晋南北朝佛教思想史研究。

更多>> 基地期刊
更多>>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