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报》专访张风雷教授:依托普通高校优势资源,培养爱国宗教界高层次人才 - 中国人民大学 - 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您的位置:首页 > 动态信息 > 宗教界动态

《人民政协报》专访张风雷教授:依托普通高校优势资源,培养爱国宗教界高层次人才

点击数:599 更新时间:2020-03-10 12:29:00

2020年1月23日,《人民政协报》2020年1月23日第8版发表对我所所长张风雷教授的专访,题目为“依托普通高校优势资源,培养爱国宗教界高层次人才——专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大学爱国宗教界人士研修班班主任和研究生班负责人张风雷”。

相关报道见:http://dzb.rmzxb.com/index.aspx?date=2020-01-23&verOrder=08&banzi=7&paperType=rmzxb。


依托普通高校优势资源 培养爱国宗教界高层次人才

——专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大学爱国宗教界人士研修班班主任和研究生班负责人张风雷

 文/本报记者  毛立军       

2020-01-23期08版

核心提示:中国人民大学爱国宗教界人士研修班和研究生班的举办,是在党的领导下依托普通高校优势教育资源培养宗教界高层次人才的一项重要创举,在高层次爱国宗教界人才培养方面开拓了新的渠道,作出了独特贡献。

2020年1月8日,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加强我国宗教人才培养”专题调研组来到中国人民大学进行调研。调研组成员之一,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所长、哲学院教授张风雷“反客为主”,向调研组详细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爱国宗教界人士研修班、硕士研究生班以及相关博士生培养的情况。

从2006年开始,张风雷就一直担任爱国宗教界人士研修班班主任,到目前已经14年了,担任硕士研究生班负责人也已经8年时间。14年来,张风雷见证了党和政府对爱国宗教界代表人士健康成长的殷切关怀和高度重视,见证了宗教界人士经过系统学习培训后在各方面取得的进步和成效,收获了来自五大宗教学员的深厚情谊。

日前,本报记者对张风雷进行了专访。

■对全国范围内宗教界代表人士分层次进行培训培养,势在必行

记者:张风雷委员,请您谈谈14年前中国人民大学开办爱国宗教界人士研修班的背景。

张风雷:加强爱国宗教界人士队伍建设,对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确保我国宗教未来面貌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近十几年来,随着老一辈爱国宗教界人士逐渐离开岗位或年老辞世,新一代宗教界人士陆续走上工作岗位。但相比于其他领域的人才状况,宗教界人士知识结构不尽合理,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宗教学识和组织领导能力等亟待提高。由此,对全国范围内宗教界代表人士分层次进行培训、培养,按照“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的标准,逐步建立起一支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宗教造诣、较好人品和道德修养、在信教群众中具有一定威望的宗教界代表人士队伍,势在必行。

作为加强宗教界代表人士培养的“百千万”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统战部会同教育部,于2006年起委托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爱国宗教界人士研修班,并在此基础上,于2012年起委托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爱国宗教界人士硕士研究生班。到目前,已先后举办了14期爱国宗教界人士研修班,共有763名来自五大宗教的学员在中国人民大学参加了为期近4个月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知识培训。爱国宗教界人士硕士研究生班至今共招收了4届79人,前3届共54位学员已顺利毕业,获得中国人民大学宗教学硕士学位。其中先后有11位学员顺利通过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继续在中国人民大学宗教学专业(10位)和上海外国语大学(1位)攻读博士学位。

■科学设置课程体系,配备强有力师资力量,让来自五大宗教的学员共同进步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当初筹备研修班的情况以及学校选派您担任班主任的过程。您当时有什么想法?14年来最大的收获和感受是什么?

张风雷:开始筹办爱国宗教界人士研修班是在2006年6月,当时中央统战部二局局长周宁同志、二局宗教一处处长马利怀同志受部领导委托专程来到中国人民大学,拜访我的老师、著名宗教学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所长方立天先生(已故),就举办爱国宗教界人士研修班事宜进行座谈商讨,我和杨慧林教授(时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魏德东副教授(时任宗教学教研室主任)等一起参加了座谈。我们将座谈情况上报给了学校领导。学校领导非常重视,在暑假里,就由主管校领导冯俊副校长(同时兼任哲学院院长)主持召开了多次由学校各相关部门参加的协调会,筹备安排爱国宗教界人士研修班的教学、食宿等各类事务。中央统战部周宁局长、马利怀处长等也多次专程来校协商相关事宜。

我当时担任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执行所长和哲学院分管本科教学的副院长,全程参与了所有相关的筹备会、协调会,对情况比较熟悉。我想这大概是学校、学院和方立天先生选派我担任班主任的原因。因为这个班比较特殊,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我就又找了时任哲学院团委书记的张鹏举老师当副班主任,帮助我一起做好爱国宗教界人士研修班的服务工作。作为一名教师,本来就以人才培养为天职,以前也为宗教界特别是佛教界举办的一些研修班讲过课,但从来没有举办过五大宗教在一起学习和生活的研修班,感到任务很重,压力很大。我们在研修班开学前,还专门召开了任课教师的会议,研讨可能遇到的情况,做了种种预案。

这个班至今成功举办了14期,加上4届研究生,已经为我国五大宗教培养了近850名高层次人才,很多人已走向全国性宗教团体领导岗位,绝大多数学员都成为了我国爱国宗教界的骨干力量,为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得到了党和国家有关部门及爱国宗教界的一致好评。这是我们最感到欣慰的。

记者:中国人民大学为爱国宗教界人士研修班和研究生班的举办做了哪些工作?

张风雷:研修班具体举办时间为每年的9月至12月,学习方式为全脱产学习。根据宗教界学员的特点,中国人民大学为研修班设置了独立的课程体系,由文化课和专题讲座两部分组成。

中国人民大学充分利用哲学院、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学校各相关院系及兄弟院校长期积累的优势学术资源,聘请方立天、楼宇烈、许抗生、牟钟鉴、吴云贵、卓新平等多位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重要影响的学界泰斗、著名学者担任讲座教授,其他任课教师也均遴选既在相关研究领域有深厚造诣又懂教学、会教学、教学效果良好的知名学者和中坚力量担任。课程的设置既体现了中国人民大学在宗教学领域的优势和影响,又全面涵盖马克思主义哲学、法学、管理学、历史学、文学等学科的主要内容,获得了学员们的一致好评。

除课程学习和专题讲座外,研修班还组织学员们在课外进行内部交流和研讨,由不同宗教的学员们相互介绍各自宗教的历史、教义、礼仪制度、修学特点等,并就共同关注的问题切磋研讨。

为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丰富学员们的日常生活,研修班还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增进学员之间的友谊。

自2012年起,中国人民大学又开拓新的办学渠道,以“单独考试”的形式在哲学院宗教学专业开办了宗教界人士硕士研究生班,每两年招生一届,学制3年。为保证培养质量,除英语单独开班学习外,其他课堂教学、导师指导、论文答辩等培养环节与宗教学专业普通硕士研究生完全一致。

■培养宗教界高层次人才,“人大模式”成效显著

记者:爱国宗教界人士研修班和研究生班取得了哪些成效?

张风雷:中国人民大学爱国宗教界人士研修班和研究生班的举办,是在党的领导下依托普通高校优势教育资源,培养宗教界高层次人才的一项重要创举,在高层次爱国宗教界人才培养方面开拓了新的渠道,作出了独特贡献。具体而言,取得了四方面的成效:

一是提高了学员的政治思想觉悟,坚定了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的决心和信心。很多学员反映,通过在中国人民大学的培训学习,学会跳出本教会乃至本宗教、本民族的局限,更多地从历史和全局的高度,从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角度去思考宗教的社会角色,能够辩证地看待宗教的社会作用,更加明确地认识了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重要意义和深刻内涵,更加坚定了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决心和信心。例如,来自西藏昌都的丁增松布活佛以《积极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方向》作为结业论文的题目,梳理了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历史底蕴,认为“从文献记载和文物遗存中可以看出,藏传佛教中国化起源已久,藏传佛教与中央王朝、中华民族、汉地文化有着深厚的血脉关系,这些都为积极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奠定了历史文化基础”;并把秉承“爱国爱教”的传统、铭记“修行在于利众”的初心、弘扬“慈悲利他”的菩提心作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具体路径。

二是提高了学员的文化素质和宗教学识,增强了引导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的能力。由于历史的原因,宗教界人士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很难运用现代知识和话语体系发掘、阐释和弘扬宗教中的积极因素,更缺乏构建中国化神学思想和修学体系的能力和水平,带领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往往是“有心无力”。学员们普遍反映,通过在中国人民大学的培训学习,不仅在文化素质、历史知识、国学水平、理论思维等方面有所提高,而且在宗教学识方面也有很大收获。同样是一门宗教史、宗教思想课程,人民大学的老师们在授课时的思考维度、解释方式与宗教院校就大不相同,令学员们大开眼界,不仅学到了新鲜的知识,更学到了不同的思考问题、解析问题的新视角、新维度和新方法。

研究生班的学员们通过在人民大学三年的学习,体会更加深刻,他们形容自己三年的学习像是浴火重生,在经历了痛苦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表达方式转变后,终于学会了用多元的视角、客观的立场、现代的方法、学术的话语表达自己的信仰,建设本宗教思想,增强了构建中国特色宗教思想体系、引领宗教走中国化道路的能力。

三是开拓了心胸和视野,为未来更加和谐的宗教关系和宗教对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员们普遍反映,虽然以往也有一些机会与其他宗教的人士交流相识,但多缺乏实质性的深入交流,更缺乏对其他宗教历史和思想的系统了解,甚至对其他宗教还存在一些根深蒂固的误解。通过在中国人民大学的培训学习,不仅在“世界宗教史”等课堂上较系统地学习了各大宗教特别是不同宗教的历史和思想,认识到各大宗教均有自己悠久的历史、深奥的思想、独特的理论,而且,通过课外组织的各大宗教之间的交流活动,还较全面地了解了其他宗教的主要教规和基本礼仪。特别是不同宗教的学员们4个月的时间在一起学习和生活,培养了深厚的友谊,激发了不同宗教间互相学习、交流互鉴的意识。

例如,刚刚毕业的第14期研修班学员、佛教界的悟海法师,结业论文题目是《佛教与基督教仪式与组织的对比研究》,即通过对北京市基督教海淀堂宗教仪式和组织形式的田野调查和个案研究,反省中国传统佛教在现代化、城市化过程中如何适应现代性、如何重新进行中国化的问题。与悟海法师借鉴基督教经验相对,广西基督教两会秘书长兼总干事李燕峰牧师则以《默观与静坐——试比较基督宗教与佛教的灵修方式》为题作结业论文,尝试从佛教的修行方式中借鉴佛教中国化的经验。

四是抓住了我国宗教界人士培养的主导权和主动权,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十几年前研修班刚举办的时候,有不少宗教界人士抱持观望态度。有些学员主观上并不愿意参加研修班,甚至还有抵触情绪,有的虽然同意参加,但又嫌时间太长。经过实际的研修学习,几乎所有学员均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临到结业时均感慨研修班的学习时间不是太长而是太短,很有些意犹未尽,很多学员结业后还与任课教师和同班学员保持密切的联系,不仅共叙情谊,而且共同探讨宗教健康发展的相关问题。

近几年,在全国宗教界逐渐形成了一种积极申请到中国人民大学研修和攻读研究生的风气,很多宗教团体和宗教人士均呼吁扩大研修班和研究生班的招生培养规模,让更多的宗教界人士有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近年来,以“人大模式”为范本,河南省、陕西省、河北省等省份先后举办了类似的爱国宗教界人士研修班,四川省委统战部等地方统战部也积极与中国人民大学联系,希望为他们举办爱国宗教界人士短训班。

记者:您还有哪些建议?

张风雷:建议继续办好人大爱国宗教界人士研修班和硕士研究生班,并适度增加博士生招生名额,建议教育部为人大宗教界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拨出专项招生名额,以保障招生培养工作持续稳定施行。

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加强对爱国宗教界人才的培养,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宗教学学科建设,打造一支有相当规模的高水平的宗教学教学和科研队伍。因此,我也建议国家有关部门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宗教学学科发展和专业队伍建设,更好地利用国民教育优势资源服务于爱国宗教界人才培养国家战略。

更多>> 研究人员
  • 方立天教授

    教授、博导,创所所长。研究方向:中国佛教、中国哲学。

  • 张风雷教授

    教授、博导,所长。研究方向: 佛教与中国传统哲学,尤其致力于中国佛教天台宗及魏晋南北朝佛教思想史研究。

更多>> 基地期刊
更多>>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