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金玉张文良出席“第七届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理论实践学术研讨会” - 中国人民大学 - 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您的位置:首页 > 动态信息 > 宗教界动态

温金玉张文良出席“第七届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理论实践学术研讨会”

点击数:731 更新时间:2019-06-04 23:42:51

2019年6月1—2日,我所温金玉教授、张文良教授应邀出席“第七届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理论实践学术研讨会”。


相关报道见:http://iwr.cass.cn/xw/201906/t20190604_4912942.shtmlhttp://www.fjnet.com/jjdt/jjdtnr/201906/t20190604_275707.htm


第七届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理论实践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

2019年06月04日 12:55:00  微信公众号: 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  

               

佛教在线上海讯 2019年6月1日至2日,“第七届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理论实践学术研讨会”在上海星云文教馆隆重召开。本次会议以“人间佛教与传统文化”为主题,由上海大学道安佛学研究中心、上海大学文学院和佛光山人间佛教研究院联合主办。

会议开幕式由上海大学道安佛学研究中心主任程恭让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魏道儒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魏常海教授、江南大学宗教社会学研究所邓子美教授、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院长李利安教授、佛光山副住持慧开法师、佛光山人间佛教研究院院长妙凡法师、上海星云文教馆馆长满莲法师,以及来自海峡两岸多所著名大学的近四十位学者和部分2019年人间佛教写作奖学金博硕士研究生等共近百人出席。

程恭让教授在开幕致辞中介绍,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理论实践学术研讨会从十年前开始筹备,至今已成功举办到第七届。这样一个专题性学术会议,能够持续多次举办,离不开两岸学者的支持与参与。近现代以来,人间佛教推动了佛教对现代社会的适应发展,会议的设计即希望能为学者们提供一个近距离观察、了解、评判这一当代人间佛教事业的平台。同时,希望通过会议的持续举办,能够促进以人间佛教这一视角来推动佛学的研究,推动佛教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研究。

魏道儒、魏常海、邓子美、李利安等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人间佛教是对佛教根本精神的发掘、呈现和彰显,是全球化时代佛教积极主动面对各种文化挑战,适应现代社会的一种努力。人间佛教现在已经蓬勃发展于全世界,以其特殊的气象带动、承接、引领整个佛教向前发展。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理论实践学术研讨会连续七届的举办,凝聚各方共识,探讨相关问题,搭建了一个高层次的学术平台,在促进对人间佛教的认识、对佛教所面临挑战的认识、对佛教未来方向的认识等方面,都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本次研讨会安排有两场主题演讲。开幕式后,举行了会议的第一场主题演讲,由上海大学道安佛学研究中心主任程恭让教授主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魏道儒教授发表演讲《成长在中华文化沃土中的人间佛教》。他指出,太虚、印顺、赵朴初、星云等四位百年来人间佛教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身上有其思想的共性,这些思想共性是人间佛教发展的重要动力。魏教授总结四位人间佛教领袖人物具有的思想共性有四点:第一,他们都始终强调佛教适应社会的重要性,强调佛教要与时俱进;第二,他们都始终强调要从系统全面研究佛法中开发佛教最宝贵的精神资源,把服务人间作为不可动摇的目标;第三,他们都关注佛教的全面改进、整体建设和广泛弘扬。第四,他们在讲述人间佛教思想的时候,都强调以人为本。而四位领袖人物思想共性的来源,就是中华传统文化。正因为有来源于中华文化源头活水的思想共性,人间佛教思潮才有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够跨越宗派,跨越地区,向世界传播。人间佛教的全球传播,不但使两千多年来始终局限于亚洲的佛教更大规模地冲出了亚洲,而且也使佛教真正在非洲、南美洲等全球范围内落地生根。佛教真正成为一个世界宗教是从人间佛教的全球传播开始的,现代主流佛教就是成长于中华文化沃土中人间佛教。

北京大学哲学系魏常海教授的演讲题目为《人间佛教与儒家思想——以太虚大师和星云大师为中心》。他以太虚大师和星云大师的有关理论和实践为主,分析了人间佛教与儒家思想的关系,认为太虚大师重视儒家以人为本的传承,提出人乘正法;吸取儒家重视人生的思想,提出人生佛教;借鉴儒家“继善成性”说,提出“人圆佛即成”的主张;倡导世界大同,创造人间净土。星云大师的佛儒交融理论与实践则是从伦理观(居家之道)、忠孝观(立身之道)、道德观(修养之道)及大同理想与人间净土等视角加以展开。在比较了两位大师儒学观的异同及演进后,魏教授指出其中的两大变化,即:在理论层面,从援儒入佛、补佛时弊到佛儒交融、以佛化儒;在实践层面,从尝试改革到推进佛儒的深度融合。

江南大学宗教社会学研究所邓子美教授演讲的题目为《多元现代性视域中的佛教与传统》。他从文明的视角出发,对单元现代性和多元现代性作了界别,并从历史社会学切入,明确了“现代性”与“传统性”的概念。进而由对不同文明传统的同等尊重引伸到对佛教的三大传统(南传、汉传与藏传)的同等尊重,由佛教传统的现代转型(即人间佛教)讨论到其与“现代性”的关系,认为人间佛教是已经融入现代性的佛教。最后,他回归文明视域,介绍了多元现代性理论及其分析框架、内涵及其理念,并强调多元现代性视域中包括了佛教、佛学的独特视角。

6月2日晚上,会议举行了第二场主题演讲,由佛光山人间佛教研究院院长妙凡法师主持。

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院长李利安教授发表演讲《大陆人间佛教必须应对的几种文化关系》。他指出,近现代以来中国佛教赖以生存的原有文化架构全面瓦解,新的文化关系形成,总体特征是多元并立尚难会通,人间佛教面临诸多文化关系的挑战。主要体现在四类文化共八种文化关系:一、与西方文化的关系:1、与现代制度文明相适应;2、与现代科技相激荡:二、与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关系:1、与无神论相矛盾,2、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三、与其他宗教文化的关系:1、与一神宗教相竞争,2、与本土宗教相联合;四、与佛教内部其他类型文化的关系:1、与传统佛教相融和:2、与两系佛教相会通。

中国人民大学温金玉教授的演讲题目为《人间佛教制度研究——以<僧事百讲·道场行事>为中心》。他介绍道,佛教僧团是一种独特的社会组织实体,在佛陀时代便订立了多种制度,以保证这一组织其内修外弘宗旨的落实。佛法东来,为适应中国的政治机制、风俗民情、文化传统,中国历代高僧在教义、制度层面都进行了多方面的调适,从而完成了从义理到制度层面的中国化。现代人间佛教兴起后,佛教制度也面临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星云大师的《僧事百讲·道场行事》就是从传统到现代的寺院规制来解析丛林运行的基本机制。《道场行事》内容分为十八讲,其中温教授选择:色身交给常住、住持晋山制度、普茶等内容,对人间佛教丛林制度进行了重点研读。

上海大学道安佛学研究中心主任程恭让文教授的演讲题目为《哲学诠释学视域下现代人间佛教的“传统”智慧》。他首先援引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对“传统”的理解,认为传统的本质在于保存,并且参与新价值的构成。接着,他重点介绍了太虚、赵朴初、星云等近现代人间佛教代表人物对传统与现代关系问题的态度,指出太虚大师从佛教无执的智慧出发开发出处理新旧问题的一套方法思想,这一思想方法的特质是从根底上不将传统与现代对立起来,而是尽可能在一种更加周详、全面、包容、开放的平台上把传统与现代都整合为发展人类理性和自由的积极资源。20 世纪下半期,海峡两岸的赵朴初先生和星云大师同样都抛弃将传统与现代二元对置的偏见,而有意识地全力推进中国佛教思想信仰深度的内在转型实践。程教授强调,现代人间佛教的“传统”智慧,正是突破古今封滞、打消新旧对立、化解传统与现代争执、实现传统与现代无间的智慧。

本次研讨会除两场主题演讲外,共安排有3场次的研讨,每场研讨会各有A、B两个会场。

第一场研讨会A会场由中国人民大学张文良教授、苏州大学韩焕忠教授主持。西北大学哲学学院王雪梅教授发表论文《人间佛教宗教实践技术略论》,探讨了人间佛教在建设人间净土过程中的宗教实践技术和特质。佛光大学佛教学系陈一标副教授发表论文《三界唯心与星云大师的经典诠释》,指出星云大师在诠释不同经典时,都运用到了三界唯心理论。南华大学哲学与生命教育系尤惠贞副教授发表论文《人间佛教与传统佛教关系——以星云大师之禅教诠解为主之论析》,对星云大师承续传统佛教开展人间佛教的理路脉络进行了梳理。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李海波教授发表论文《从“回归佛陀本怀”看<佛典汉译、理解与诠释研究——以善巧方便一系列概念思想为中心>》,认为该书可为中国佛教的发展提供一个建设性的方向。佛光山人间佛教研究院研究员妙愿法师发表论文《从四悉檀析论星云大师的思想——再论大乘佛教的善巧方便一系概念》,对龙树的四悉檀理念展开了当代人间佛教角度的解读。

第一场研讨会B会场由上海交通大学杜保瑞教授、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王彬副研究员主持。南开大学社会学系迟帅老师发表论文《人间佛教的现代社会想象》,认为人间佛教可以为化解现代西方社会想象的不足提供替代性的思想资源和实践模式。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夏德美副研究员发表论文《人间佛教思潮中的菩萨戒思想——以太虚为中心的考察》,选取菩萨戒这一视角考察了太虚法师在菩萨戒思想方面的构想与现代化阐释。逢甲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院长翟本瑞教授发表论文《作为服务系统的人间佛教》,提出人间佛教倡导的服务精神,可以称为抒解福利国家困境的思考模式。上海大学文学院博士后常红星发表论文《太虚大师女性观研究》,对太虚大师的男女平等思想的内涵与特征展开讨论。上海大学文学院博士生黄凯发表论文《早期佛教佛陀说法标准模式问题探析》,对早期佛教佛陀说法模式的内容、对象、特点及其普及性与权威性问题做了探讨。

第二场研讨会A会场由云南师范大学哲学系李广良教授、南华大学哲学与生命教育系尤慧贞副教授主持。武汉大学文学院高文强教授发表论文《诗通大美当悟之——兼论星云大师诗学的文学史意义》,从诗学角度就星云大师对传统诗学精神的实践展开讨论。东南大学人文学院董群教授发表论文《人间佛教与传统文化》,从多个角度对人间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进行探讨。上海交通大学哲学院杜保瑞教授的《星云大师<佛光菜根谭·慈悲智慧忍耐>的阅读心得》一文,对星云大师著作进行了新的诠释和理解。中国人民大学张文良教授发表论文《佛教的平等观与人间佛教》,讨论了人间佛教对平等观的现代阐释。台湾佛教学者侯坤宏教授发表论文《从台湾佛教到香港佛教——以佛光山为例》,探讨了佛光山在香港发展的历史脉络及其特色。

第二场研讨会B会场的研讨由逢甲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院长翟本瑞教授、西北大学哲学学院王雪梅教授主持。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王若曦老师发表论文《星云大师爱情观对建设当代儒家爱情伦理的启示》,对星云大师的爱情观进行了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李明书老师发表论文《以星云大师的“助念观”看生命关怀》,对星云大师人间佛教助念观的内涵与生命关怀的实践展开讨论。南华大学生死学系教授慧开法师发表论文《从人间佛教的“生命不死”信念论“安乐死”的迷思与解套之方》,认为安乐死的做法有其谬误及局限之处,应该从生命相续的角度对安乐死问题有新的认识。安徽财经大学熊贵平老师发表论文《“星云大师对<金刚经>的改铸”》,围绕《金刚经讲话》一书进行了深入研究。江西省社科院宗教研究所王彬副研究员发表论文《佛教的制度化重构——以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理论实践为例》,从多个方面讨论了星云大师及佛光山的制度建设的内容、特点及其影响。

第三场研讨会A会场的研讨由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院长李利安教授、武汉大学文学院高文强教授主持。云南师范大学哲学系李广良教授发表论文《星云大师般若思想研究》,认为星云大师的般若学是以般若为人间佛教慧学的基础,对人间佛教与般若学的关系有总体的把握。苏州大学哲学系吴忠伟教授发表论文《“自讼”与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的“佛教仁学”形态学分析》,基于“仁学解释学”的方法对星云大师新著《佛法真义》进行了形态学的分析与思想史的溯源。苏州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韩焕忠教授发表论文《星云大师与南亭长老》,对两位高僧的交往历史及思想基础做了梳理。

第三场研讨会B会场的研讨由中国人民大学温金玉教授、东南大学人文学院董群教授主持。山东大学佛教研究中心陈坚教授发表论文《寺若成,国即清——天台宗与“人间佛教”》,探讨了天台宗与人间佛教之间的意义关联。上海大学音乐学院狄其安教授发表论文《汉传佛教法会声音元素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从声音元素的视角论述了汉传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交融的状态。上海佛学院金易明教授发表论文《将佛教信仰深植于人间关怀——印顺导师“人间佛教”思想脉络浅探》,对人间佛教的学理架构的基本内涵展开阐述。

6月2日上午的第三场研讨会后,举行了综合座谈暨闭幕式,由上海大学道安佛学研究中心主任程恭让教授、佛光山人间佛教研究院院长妙凡法师主持。各会场代表对两日来的各场分组讨论作了综合汇报,魏常海教授、李利安教授作学术总结。魏常海教授在学术总结中谈到,本次会议学者提交的论文既有从宏阔视野的观察,也有非常具体的研究。论文关注的议题涉及传统与现代,中西文化,传统佛教与人间佛教等多个面向。会议的设计立足中国国情,又具有世界眼光,非常具有前瞻性。

李利安教授在学术总结中谈到,这次研讨会以“人间佛教与传统文化”为主题具有理论和实践层面的重大时代意义。这次研讨会集众家之长,不仅有深具影响的前辈专家,而且还有一些年轻学者,对未来学术发展的代际传承有着积极的意义。这次研讨会基本上可以形成一些共识:人间佛教是当今世界佛教的主流型态,是传统佛教在当代社会的新呈现。人间佛教成长于中华传统文化沃土中,是能够勇敢面对现代、对接传统、适应潮流的佛教,必将引领中国佛教走向未来。

最后,妙凡法师和程恭让教授代表主办方致辞答谢,会议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闭幕。(文:黄凯 图:梁韬)


更多>> 研究人员
  • 方立天教授

    教授、博导,创所所长。研究方向:中国佛教、中国哲学。

  • 张风雷教授

    教授、博导,所长。研究方向: 佛教与中国传统哲学,尤其致力于中国佛教天台宗及魏晋南北朝佛教思想史研究。

更多>> 基地期刊
更多>>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