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洁孙晓雯应邀参加在北京大学举行的第九届伊巴德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 中国人民大学 - 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您的位置:首页 > 动态信息 > 宗教界动态

王宇洁孙晓雯应邀参加在北京大学举行的第九届伊巴德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点击数:1460 更新时间:2018-09-18 15:06:14

2018年9月17日,我所王宇洁教授、孙晓雯博士后应邀参加在北京大学举行的第九届伊巴德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王宇洁教授在发言中探讨了中国伊斯兰教的教派问题,孙晓雯博士后以《简论沙特瓦哈比主义与伊斯兰各宗教思潮的关系》为题发言,分析了沙特瓦哈比主义与现代伊斯兰主义、穆兄会、萨拉菲主义和圣战主义等四种伊斯兰宗教思潮的关系。

相关报道见:http://pkunews.pku.edu.cn/xwzh/2018-10/06/content_304503.htm


第九届伊巴德研究国际学术会议在北京大学举行
日期: 2018-10-06  信息来源: 外国语学院

2018年9月17日上午,第九届伊巴德研究国际学术会议开幕式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厅举行。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教授,阿曼著名学者阿卜杜拉·萨利米博士(Dr. Abdulla Mohamed Al-Salimi),外交部前副部长杨福昌,中国前中东问题特使吴思科,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金汝彬,全国对外友协亚非部三处处长张荣,中国前驻阿曼大使赵学昌、邓绍勤等国内嘉宾,和阿曼驻华大使阿卜杜拉·萨阿迪、卡塔尔驻华大使苏尔坦·曼苏里、阿联酋驻华大使阿里·扎希、阿尔及利亚驻华大使艾哈桑·布利法、巴林驻华大使安瓦尔·阿卜杜拉、科威特驻华使馆参赞阿迪尔·萨拉哈特等外国使节出席开幕式,来自北京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阿拉伯友好协会、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等高校和相关机构,以及来自阿曼、阿联酋、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日本、英国、美国、希腊、意大利、德国、加拿大等国的中外学者、专家近百人参加。开幕式由北京大学阿拉伯语系主任林丰民教授主持。

本次会议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曼《宽容》杂志社和北京大学人文学部主办,由北大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和北大中东研究中心承办。会议邀请了诸多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出席,旨在探讨在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推动下,丝路沿线各个国家、地区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尤其是中国与阿拉伯世界的历史联系以及伊巴德知识的历时性跨境传播。

王博致开幕辞。他指出,学界对本次伊巴德大会高度重视,中国和阿曼的交往源远流长,未来将实现更加深入的合作。王博表示,北京大学将发挥在区域与国别研究,特别是中东研究领域的学科优势,进一步促进中国与阿拉伯学者间的深度交流,为中国和中东地区间的友好交往与合作培养更多高水平、复合型人才。

王博致辞

阿卜杜拉·萨阿迪先生从历史角度解读了中国与阿曼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密切联系。他认为,从公元8世纪“苏哈尔号”的中国之旅到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和阿曼之间的交流也进一步促进了双方的友好关系。

阿卜杜拉·萨阿迪致辞

阿卜杜拉赫曼·萨利米先生指出,东方有自己的道路,“一带一路”倡议倡导科学、和平的发展模式,对和平推动现代文明建设有重大意义。

阿卜杜拉赫曼·萨利米致辞

杨福昌发表主旨演讲。他指出,中阿关系源远流长,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早就把两国联系在一起。中国明朝的航海家郑和在15世纪七下西洋,三次到达阿曼;阿曼航海家阿布·欧拜德·卡塞姆在七世纪从苏哈尔航行到广州,创造航海佳话。1978年中阿建交后,双方都尊重对方选择,支持对方的发展道路,并未让意识形态因素影响两国关系。中国外交政策奉行尊重别国主权和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力图维护世界和平,主张通过政治手段解决各种争端。阿曼奉行中立、不结盟、睦邻友好和不干涉内政的对外政策。在此背景下,两国外交一直保持健康友好的发展。他强调,在友好践行“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基础上,中阿双方将实现更加长远的合作。

杨福昌发表主旨演讲

合影留念

9月17日下午,会议的第一时段以“中国、阿曼与世界(一)”为议题,来自希腊的安吉利基·齐亚卡教授担任主持,六位中外专家围绕该议题进行研讨。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李安山教授演讲的题目是“非洲崛起与产能合作:潜力、优势与风险”。日本前驻阿曼大使森元诚二演讲的题目是“中东与日本的丝路文化交流”,他对中东与日本在古代、地理大发现时代和明治政府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进行了梳理,并重点介绍了日本和阿曼在历史上的联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语学院副院长丁隆教授向大家介绍了阿曼外交政策的特点及其根源。英国牛津大学阿拉伯语系威尔福德·梅德龙教授作题为“阿曼:丝绸之路的海上要塞”的演讲。北京语言大学中东学院院长、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罗林教授演讲的题目是“苏哈尔号:一带一路的文化象征和精神源泉”。阿曼Al Roya出版社社长哈提姆·塔伊博士作题为“阿曼与中国:战略伙伴关系的新时代”的演讲。

李安山发言

哈提姆·塔伊发言

当天下午第二时段以“中国、阿曼与世界(二)”为议题,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付志明教授主持,6位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这一议题。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孙庆伟教授演讲的题目是“北大考古:中国考古的摇篮”。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巴亚德·道奇(Bayard Dodge)近东研究专家侯赛因·穆达里斯教授介绍了8世纪伊拉克伊巴德派与什叶派社群的合作。阿卜杜拉赫曼·萨利米以“规范海洋——9世纪:伊巴德海事法手稿”为题进行了发言。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宗教学系王宇洁教授在发言中探讨了中国伊斯兰教的教派问题。

孙庆伟发言

王宇洁发言

意大利那不勒斯东方大学伊斯兰教法专家弗兰西斯卡·厄西莉亚教授以“早期伊巴德派的跨境知识:宗教权威、知识传播和交流”为题发表了演讲。她认为,伊巴德派商人的贸易网络在身份认同形成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厄西莉亚强调,伊巴德派的文本体现了知识和宗教权威的关系,人们通常根据伊巴德派文本中的一些原则来讨论宗教权威。阿联酋扎耶德大学海事史专家埃里克·斯泰普斯教授则介绍了阿拉伯航海文学中的相互交流,通过对阿拉伯航海文学作品和星象图的分析,他强调阿拉伯航海文学作品的丰富性和其交流的多样性。

9月18日上午,第一时段的议题为“伊巴德知识的历史性跨境传播(一)”,由阿曼的哈提姆·塔伊教授担任会议主持人。

北京大学王小甫教授以“早期阿曼与中国关系研究”为主题,通过自己的研究首次提出阿曼的两个地区在古代就与中国建立密切战略伙伴关系这一观点。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宗教学系亚当·盖瑟教授发言的主题是“早期伊巴德社群认同叙事”,他认为早期的伊巴德社群促进了“圣训”的传播。

王小甫发言

亚当·盖瑟发言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段晴教授以“蛇神赫尔墨斯的踪影”为主题进行了发言。她认为苏美尔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早在两千年前就已经消失泯灭了,而是得到了传承,比如我们今天见到的赫尔墨斯的变形文物就是明证。

段晴发言

来自德国波恩大学伊斯兰研究所的研究员米克洛什·穆兰伊博士以“早期伊巴德史料中al-Nasikh wal-mansukh的再解读”为题进行了发言。他对《古兰经》中涉及遗产处理和分配的章节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强调要注重文本传承的历史。阿尔及利亚艾布·伊斯哈格(Abou Is'hak Tefayech)遗产服务协会主席哈吉·穆罕默德·赛义德博士介绍了阿曼与中国历史上的经济联系,并对一些中文词汇翻译成阿语的案例进行了分析。

第二时段的研讨以“海上丝绸之路:联结阿拉伯世界与中国”为议题,由北京大学阿拉伯语系助理教授廉超群主持。国家文物局水下考古研究所所长姜波博士第一个发言,对中沙联合考古队今年3-4月在沙特塞林港遗址考古调查的重要成果进行了介绍。

姜波发言

意大利圣心天主教大学历史系瓦雷丽亚·皮琴提尼教授介绍了9-10世纪十分繁荣的曼苏拉酋长国及其出海口德卜儿,并通过图片展示了诸多考古发现的重要文物。美国宾厄姆顿大学中国贸易史专家约翰·查非教授以“中世纪中国的阿拉伯人”为题进行了发言。他重点介绍了8-14世纪在广州和泉州生活的阿拉伯商人,并对唐、宋、元朝中国和阿拉伯人的贸易情况进行了梳理。

当天下午的会议,第一时段以“中国、阿曼与世界(三)”为议题,由亚当·盖瑟教授主持。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历史系艾玛尔·加扎尔副教授以“教令、诗歌与谜语:17世纪中国伊巴德穆斯林”为题进行演讲,通过讲述不同信仰、不同民族的男女通婚后出现的种种现象,揭示了17世纪在中国乃至世界出现的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之间的冲突。北京大学哲学系沙宗平教授以“2007-2016中国和阿曼友好关系一瞥”为题进行演讲,分析了中国和阿曼在科技互动、政治互访、经济互通等领域实现的具有建设性的友好合作。意大利圣心天主教大学历史系比阿特丽斯·尼科利尼教授以“瓜达尔:阿曼苏丹的飞地及其与亚洲的联系”为题发表演讲,指出瓜达尔港对于“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在历史上,它先后成为多个国家的重要飞地,将对亚洲未来的发展有深刻的意义。

比阿特丽斯·尼科利尼女士发言

北京大学阿拉伯语系廉超群助理教授以“阿拉伯语语言政策中的隐喻再现与语言象征性”为题发表演讲,通过讲述标准语和方言从母女关系到共生、分裂,乃至完全分化的发展历程,希望提高对双语学研究的重视,揭示了语言象征性在语言发展中的重要性。

廉超群发言

日本东京大学文理研究科卡布斯苏丹项目近藤洋平助理教授介绍了16世纪阿曼的医学水平和医疗方法,并对阿曼古代著名医学家拉希德·拉斯塔基的著作和理论进行了重点分析。摩洛哥两兄弟大学(Al Akhawayn)人文与社会科学院保罗·拉夫助理教授介绍了17-20世纪埃及开罗的伊巴德图书馆对知识传承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第二个时段以“伊巴德知识的历时性跨境传播(二)”为议题,4位中外嘉宾围绕该议题进行发言。阿曼卡布斯苏丹大学穆赫辛·肯迪教授以“当代阿曼文学与通往地平线的旅程”为题发表演讲。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孙晓雯分析了沙特瓦哈比主义与现代伊斯兰主义、穆兄会、萨拉菲主义和圣战主义等四种伊斯兰宗教思潮的关系。日本京都同志社大学一神论宗教跨学科研究中心四户润弥教授以“七世纪中国的丝绸之路与伊斯兰教育结构性分析中的荣誉观、伊斯兰和伊巴德穆斯林”为题进行了发言。通过对比日本正仓院与西安化觉巷清真寺、西安青龙寺的建筑风格,他强调日本早在7世纪就通过中国与丝绸之路联系起来。阿曼文化和遗产部前主任希拉·哈基里分析了10-11世纪阿曼建筑和陶瓷上的中国龙与凤凰形象,并强调中国与阿曼在历史上的联系。

四户润弥发言

吴思科在闭幕式上作主题演讲。他指出,今年正逢“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周年,也是中阿友好建交40周年。本次研讨会以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为背景,为深化“一带一路”内涵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内容,也增进了中国和阿拉伯学界以及西方国家同行之间的友谊。同时研讨会还提出了两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即怎样推动这个世界更好地相互了解,从根本上消除恐怖主义、去极端化,解决热点问题,以及如何用更好的方式解决矛盾,推动社会经济的建设,提问发人深省、引人深思,最后,他向不同文明之间友好的使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并高度赞扬文化交流平台对促进不同文明交流的积极作用。

吴思科作主题演讲

在两天的会期中,各位专家学者围绕多个议题进行了精彩的发言和深入的探讨。本次会议加深了学界对丝路沿线各个国家、地区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交流的认识和人们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解,也增进了中国和世界各国的中东研究学者之间的友谊。(文/张若枫 黄嘉程 蒋婧 白野 张江龙)

摄影:程智超

编辑:麦洛

责编:山石

更多>> 研究人员
  • 方立天教授

    教授、博导,创所所长。研究方向:中国佛教、中国哲学。

  • 张风雷教授

    教授、博导,所长。研究方向: 佛教与中国传统哲学,尤其致力于中国佛教天台宗及魏晋南北朝佛教思想史研究。

更多>> 基地期刊
更多>>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