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1日上午10点-11点半,中央编译局郑异凡研究员应邀到中国人民大学教学三楼3204进行讲座,题目是“苏维埃政权(苏联)早期的政教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讲师、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专职研究员钟智锋博士主持。本次讲座是中国人民大学2018年宗教学术讲座第4讲。
本讲座提要乃未赐姓名同学所记并分享。
歷史背景
東正教在俄國有很大影響,教徒人數眾多,教會龐大。
二月革命后
新生政权宣佈政教分離,取消必須講授神學的規定,將教會學校劃歸教育部管理。不過,由於沒有經濟限制,教會受影響有限。1917年1月5日開全俄東正教主教會議,選出大主教。
十月革命和國內戰爭時期
政權面临兩個社會主義政黨(第二國際成員黨,十月革命前由這兩個黨主導臨時政府)和農民反對、反革命者起義、知識分子對新意識形態的抗拒。所以当局需要爭取東正教支持。
而當時的教會要保持宗教的獨立,“教會與國家是不能分離的,但是不是反對國家,教會承擔在上帝面前保護人民的偉大責任。”
后来,蘇維埃政府按照意識形態將宗教勢力看作敵人,擔心政權敵人會通過教會聯合,所以進行反宗教鬥爭。
一、進行無神論宣教,同自然科學家進行聯盟,喚起落後民眾自覺反對、批判宗教。1922-1923年間,当局到處開辦反宗教講習班、成立反宗教小組、開展無神論宣傳,辦報紙雜誌等。同時限制、禁止宗教圖書的出版。
二、限制取消教會的各種特權和權利,對不配合的神職人員實施暴力鎮壓,“槍斃反動神職人員越多越好”(列寧);同時扶持革新教派,支持現代教會。
十月革命后的土地法令使教會、寺院的土地變成全民財產,劃歸勞動者使用。此法令剝奪了教會生存的基礎。
十月武裝起義后,教會呼籲停止內戰,反對流血事件。當時各政黨及大型工會要求組建社會主義政黨聯合的政府,而非布爾什維克專政,避免內戰。
1917.年11月11日,人民委員會發佈了關閉俄國東正教所有院校的電報。
1917年12年10日至1918年1月,教會聖誕節放假,期間政府發佈世俗婚姻辦法,宣佈教會婚姻無效;取消神職人員補貼。俄國教會發佈聲明,沒有得到教會同意不應發佈任何有關教會的決議。大主教發佈聲明作出反抗。
1918年1月20日,当局發佈信仰自由政策,剝奪了教會擁有財產的權利以法人地位。國家和教會發生嚴重衝突,且發生暗殺宗教人士行為。政權開始沒收教會財產,而教會則聲明《關於修士生活的決定》,宣佈教會擁有財產。
当局採取燒毀教會保存于圣河的教徒乾尸的方式表明無神論(後來保存列寧遺體即是對東正教的尊重,火化是針對罪人的。后來得到很多國家的效仿。)
1917年10月至1921年底,犧牲的神職人員和在家人超過一萬人。
1919年9月25日,在強大壓力下,大牧首通過了停止反對布爾什維克政權的公報,但是各郊區主教繼續履行宗教職責,拒絕服從政權,政權也沒有停止鎮壓。
沒收教會珍寶運動
由於伏爾加河旱災以及推行共產主義糧食征收制,1921年俄國發生大饑荒。餓死幾百萬人。高爾基成立民間救災委員會。
1921年8月東正教成立全俄教會救濟饑民委員會,向全世界征集救助,并決定捐獻教會非祭祀用的珍寶,短時間內募集到大量財物并轉交當局以救濟饑民。
當局則趁機在全國發動一場沒收教會珍寶的運動;當局擔心教會社會影響的擴大,不要教會的捐贈,而要直接沒收,解散了全俄教會救濟饑民委員會,募集財產被征用。沒收目的不是救災,而是充實國庫。高爾基(得到列寧指示)流亡國外,其委員會高級成員被逮捕。
進行國有化銀行時,政府擁有10.63釔盧布。后将8釔交給德國,2釔被掠奪。蘇維埃政權陷入財政危機,故沒收運動給政府充實財政提供了很好的機會。
沒收行為始於省級教會,之後才開始沒收聖彼得堡和莫斯科財物,鎮壓反抗者。期间發生了大規模的暴力衝突。列寧指示”要以最無情、猛烈的方式進行鎮壓,應槍決反動代表人物,越多愈好。沒收教會財物以豐富國家基金,進行經濟建設。沒有這樣的大饑荒,沒有任何時候農民會對我們產生同情。”宣傳上則說這種沒收是為了賑濟災民,而非鎮壓教會。
1922年4月24日,莫斯科開始按早先的清單沒收教堂珍寶,一部分銷毀變為金銀,一部分收到國庫中。此次没收行动共沒收33普特黃金(1普特=16.38公斤)2萬4千普特白銀,14普特珍珠,7萬1千普特其他寶石,2萬9千普特金銀幣。梵蒂岡提出收購珍寶,但被蘇維埃政府拒絕。
虽然教會極力保護教民,避免衝突,但当局對看守珍寶的神職人員進行審判(271起),相當人員被槍斃。1922-1923年間,有記錄的衝突1174起,清除2000余神父,1700余修士,3000多信徒。大牧首多次被召到法庭作證,受到嚴密監控,1922年被軟禁,1923年被投入監獄。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東正教失去了領袖。
扶持現代教會
当局用現代教會去控制東正教,東正教在強大壓力下,表示服從蘇維埃政權。大主教死後,指定的三個接班人兩個在監獄,剩下的接班人表示妥協,以獲教會生存。
1929年,当局開始新的反宗教活動,關閉教堂,禁止在外傳教,禁止講學、禁止開展慈善活動。
1944年年,苏联全国只有4000多教堂,3000多是在新加入的地區。
典型个案:
莫斯科救世主教堂是为纪念1812年抗擊拿破崙的犧牲戰士而建。1931年,当局決定炸毀教堂,并在原址建蘇維埃宮(大廈,頂為列寧雕像),后由於衛國戰爭暫停。1989年,民間建議重建救世主教堂,并于1992年在紅場旁募捐重建;2002年,教堂重建完成。
*列寧與1924年逝世
宗教社会科学 |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佛学研究中心| 爱智论坛 | 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 |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 |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 | 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 | 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 般若文海佛教网 | 中国佛教信息网 | 哲学互动网 | 道教文化 | 孔子2000 | 哲学院 | 哲学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