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研究员何光沪教授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学术讲座“基督教与文明现代化进程” - 中国人民大学 - 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您的位置:首页 > 动态信息 > 宗教界动态

我所研究员何光沪教授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学术讲座“基督教与文明现代化进程”

点击数:2422 更新时间:2017-05-24 16:01:11

2017年5月24日上午,我所研究员何光沪教授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学术讲座,讲座题目为“基督教与文明现代化进程”。

讲座由我所讲师钟智锋博士主持,我校哲学、宗教学等专业本、硕、博同学聆听了讲座。


new%20image%20-%205ueak.jpg


主讲人何光沪,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宗教学研究室主任;著有《百川归海:走向全球宗教哲学》、《月映万川:宗教、社会与人生》、《三十功名尘与土》、《秉烛隧中》等,译有《宗教哲学》、《二十世纪宗教思想》、《基督教神学原理》、《现代基督教思想》等。

一、
文明与现代化
1.
文明

  文明是人类不同于动物的生活方式。文明在不同地区由于地理、历史等多种因素影响,而有不同的类型,如东亚文明(儒教文明)、南亚文明(印度教文明)、中东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基督教文明)。这些文明的别称,都与宗教有关,实际上文明与宗教的确有密切关系。

同文化不一样,文明的产生需要一些基本条件,例如提供稳定食物来源的农业、由此而有的定居点、由此而有的政治(城邦),以及文字。同野蛮时代或原始文化相区别的文明,其历史不过数千年。

2.
现代化

  文明存在了好几千年,直到最近这三百来年,才进入现代化阶段。生活于现代文明环境中的人,当然难以体会同它不一样的环境或阶段。我们只有在更宽广的视域中,才能对我们生活的环境、对现代文明或现代化的意义,作出更准确的判断。

另一方面,现代化又是一个正在进行的过程,世界上许多国家还在为之努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实际上也远未完成。

3.
文明现代化与基督教的关系

  文明现代化的潮流,走向是自西向东。

(1)文明现代化有科技、制度、精神三大方面。以公共交通为例:英国在没有汽车的时代,就有了公共马车,即有马车按固定路线收费行驶,为没有高头大马和豪华马车的大众服务。这提醒我们,第一,交通方式现代化,必须有制度设计;汽车再现代,若无有效的交通规则,就没有现代的速度;第二,首先必须有这种改进之心;为大众设计好的制度,是出于超出等差之爱的“爱心”或博爱,也就是基督教宣扬的“爱邻人”的精神。

(2)文明现代化有四大推手,或者说靠四大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这四者都与基督教有紧密的联系。

有人说文艺复兴是反基督教的。实际上,研究文艺复兴的大权威布克哈特早就指出了其后的宗教精神。当时几乎所有的伟大人物,基本上都是“基督教人文主义者”:从但丁到彼特拉克等众多诗人充满宗教精神的作品(有人说后者强调现世幸福更重要,但他实际上借奥古斯丁之口指出永恒的东西更重要),再到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靠教廷的支持、靠热烈和虔敬的信仰创造的诸多杰作,直到公认的领军学者伊拉斯谟的“基督教人文主义”,全都证明了这一点。

宗教改革大大解放了西欧一些民族的思想,使之成为现代化的先驱。它是基督宗教的改革,它与基督宗教的关联,似乎不必多说。

科学革命(或现代科学)发生在西欧,原因也同基督教信仰有关。原因有三:1.科学研究自然的思想前提,是相信自然不是神也不是魔,所以研究它不是亵渎也并不可怕;基督教同古代流行的泛神论和二元神论不一样,主张自然是上帝造的(不是神),是好的(不是魔),正是提供了这种前提。2.科学的另一个思想前提,是相信世界有齐一的规律,理性可以理解;基督教主张理性的上帝以智慧创造世界,为此奠定了基础。3.科学的灵魂是实事求是,在理论与事实冲突时,放弃理论,尊重事实;基督教认为,理论是人造的,而事实是上帝造的,后者当然胜于前者。

最后,对启蒙运动的流行误解是,它的精神是理性至上,并以理性反对(基督教)信仰。其实,英国的启蒙思想代表洛克倡导经验主义而非理性主义,并论证了上帝的存在;法国的启蒙思想代表卢梭倡导情感主义而非理性主义,也论证了上帝存在;德国的启蒙思想代表康德批判理性,“对理性加以限制,以便为信仰留下地盘”。即使是激进的伏尔泰,也主要是批判阻碍法国进步的教会腐败,而不是反对信仰本身。

(3)文明现代化的机制与过程同样与基督教相关联。文明现代化的机制,是从精神到思想、从思想到行动、从行动到制度。这里所谓精神,即整个机制的启动者,就是要改善人类生活的愿望,至少在当时西欧的环境下,这是同基督教关于“爱邻人”的教导相连的。

文明现代化的过程,是从日内瓦到尼德兰、从不列颠到美利坚,再到全世界。当时主导日内瓦共和国的,是宗教改革家加尔文的思想;它传到尼德兰后,引起了历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小小的荷兰以“海上马车夫”的商业,胜过了西班牙“海上女霸王”的武力;它传到不列颠后,引起了具有世界历史里程碑意义的英国革命,确立了政治上的君主立宪制度和经济上的自由市场制度;它传到美利坚后,从追求宗教自由发展到追求政治独立,建立起一个以宪法为基础的新型政体,最终成为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影响全世界。这整个过程,都伴随着无数基督徒从追求宗教改革,到追求宗教自由的历史活动。

4.
概念辨析:古典文明、西方文明、现代文明

  谈文明现代化,不可避免地要说到西方文明,因为现代化是从西方文明开始的。前面已经简述了现代化与基督教的关系。现在我们还要追本溯源,进一步审查西方文明与基督教的关系。

首先必须澄清古典文明、西方文明与现代文明这三个概念。一般人从地域上看,都把希腊、罗马的文明说成西方文明。实际上,希腊罗马文明是西亚、北非、南欧地区许多民族古代文明综合发展的结果,世界史学界称之为“古典文明”。这一文明死亡(世界上很多文明都已经死亡)之后,欧洲地区在基督教影响下形成的文明被称为“西方文明”。在前面提到的四大运动之后,西方文明经历现代化而转化为“现代文明”。

有一个比喻说,西方文明是“两希文明”的后代。两希文明指的是古希腊文明,以及希伯来(犹太人)的文明。这个比喻说明了一些问题,但也引起了一些问题:从精神层面看,雅典与耶路撒冷分别代表理性与信仰、哲学与宗教,是对立的;从政治层面来看,希腊文明的继承者罗马,征服了希伯来文明的代表者犹太;这两个不折不扣的敌人怎么可以互结连理、生儿育女呢?这就需要另一个比喻——“癌症与重生”,帮助我们理解文明史的问题,弄清楚古典文明、西方文明与现代文明,及其同基督教的关系。

二、
古典文明:“辉煌掩盖下的腐烂”
1.
古典文明的辉煌

  在西方文明诞生之前,古代希腊罗马代表的古典文明,是与古代的中国文明、印度文明并列的世界三大文明之一。这个历史悠久、地域广大、丰富多彩、高度发达的文明最后的集大成者,就是罗马帝国。

罗马帝国不仅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历时最长久的帝国,也是公元五世纪之前古代世界地域最广大的帝国。它占据着亚洲西部、非洲北部、欧洲南部和西部,边界长达一万多英里,版图比印度孔雀帝国和中国汉帝国之和还大。罗马帝国的高度发达体现在军事、经济、政治、法律等等多个方面。罗马军团骁勇善战,曾以一万多人的军力打败了英国的二十万人。除了巨大的财富,罗马帝国还有着庞大有效的行政系统、发达完备的法律制度。至今罗马法还是法学学习与研究的重要内容。在文化上,它在文学、法学、史学、哲学、医学、药学、农业科学、地理科学以至于军事技术等方面的巨大成就,丰富多彩、举世皆知。在诸多繁华都市簇拥之下的罗马城中,林立着无数用大理石、云岗石、花岗石建造的神殿、柱廊、市场、凯旋门、赛车场、大会堂……其中的椭圆形大竞技场,经过两千年还巍然耸立;即使在帝国的边远地区,例如当时的行省西班牙,至今还能看到当年宏伟的引水渠。

简言之,以罗马帝国为总结的古典文明,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辉煌顶峰。那么,它究竟因何而衰败死亡呢?

2.
古典文明的癌症

  作为文化巨无霸的罗马帝国,在其生命的早期阶段,就已经出现了一些严重的病症。甚至还在罗马共和国时期,它就已经呈现出许多结构性的问题,由之引发了许多根本性的冲突。

⑴ 贫富悬殊。以元老为代表的贵族阶层占据大量的土地、田庄甚至公地,经商致富的骑士阶层依靠包揽收税、承包公共工程等也聚敛大量财富;他们同大量无地的农民、无产者和城市平民之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⑵ 国富民穷。国家对外贸易年年入超,还通过战争进行资源掠夺,财富急剧增长,达到空前规模;与此同时,广大人民群众,包括奴隶、隶农、失地农民和城市贫民等等,却陷入赤贫状态。

⑶ 改革受阻。享有既得利益的贵族派极力维护寡头“共和国”,以贫苦公民为基础的民主派努力扩大公民权利。后者构成了罗马的改革派,但是改革常常受阻。最典型的例证是十年之内连任保民官的格拉古兄弟。二人最终都被反对者杀害,其改革成果被废除后,下层民众的权利被剥夺的状态更加严重。

⑷ 依靠暴力。罗马军队的性质在马略军事改革后发生了彻底转变。本来,罗马军队由拥有土地和选举权的公民志愿组成,士兵平时在家种地,战时武装起来保卫自己的权利和家园;士兵由公民、农民与战士“三合一”。后来军民分离,军队变成了由统帅豢养、为统帅夺权保权而卖命的工具。

⑸ 民变频仍。政府越是依靠暴力,社会冲突就越是激烈越是频繁。诸多矛盾错综复杂、一触即发。还在共和国时期,就有西西里起义、拉丁姆起义、阿普里雅起义、斯巴达克起义等等。国家逐渐陷入混乱。

3.
古典文明的腐烂

  个体癌症的病理,是单个的细胞性质变异、繁殖、扩散,最终导致器官腐烂、个体死亡。文明的细胞是个人,个人的人性变异蔓延开来,形成集团,争占社会财富,若不受限制,则最终导致社会失调、文明灭亡。罗马帝国和古典文明正是这种情况:人性变异逐渐加剧,社会道德普遍滑坡;而这种人性变异与道德滑坡,由社会制度所造成并加强,所以病入膏肓。

制度对于人性的腐蚀作用十分明显:“贫富悬殊”导致嫉妒、奢靡、仇恨;“国富民穷”导致愤懑、绝望、冷漠;“改革受阻”导致你争我夺的集体自私;“依靠暴力”导致漠视生命的残酷无情。这四点改变着人性,也是“民变频仍”的原因所在。最终,罗马帝国与其代表的古典文明,只能像杜兰在《世界文明史:凯撒与基督》中所说:“伟岸壮丽的大树,主干已经腐蚀,倾倒的时刻已到”。

凯撒曾经说过“我来了,看见了,征服了!”但他也说过:“共和国——这是空洞的话,没有内容,没有意义!”这位号称“祖国之父”的伟人,实际上是如此藐视共和国!他的侄子屋大维,表面上“恢复共和”,实际上“埋葬共和”,他自称“第一公民”、“奥古斯都”,其实是“没有皇帝头衔的皇帝”。进入帝国时代,癌细胞继续扩散,腐烂也开始表面化。从克劳迪王朝到弗拉维王朝再到安东尼王朝,上层挥霍无度、任人唯亲,农民贫民起义频仍,政府仅仅依靠武力维持统治,不得不提高军人的待遇。塞维鲁皇帝说:“让士兵发财,别的人可以不管!”由于皇帝不靠选举而靠阴谋上台,公民权只剩下“纳税权”。于是老百姓“用脚投票”,到“敌人”即蛮族的土地上居住;甚至还“引狼入室”,即帮“敌军”即蛮族入侵者引路,甚至发动起义,与之汇合。

尽管有所谓“中兴君主”戴克里先,惩办奸商腐吏,法定职业继承,但还是依靠军事力量与贵族支持。故其“长治久安”之策,依旧难挽颓势。天下大乱之后,权归君士坦丁。    

公元476年,罗马帝国末代皇帝罗慕洛被废黜。周一良先生在《世界通史》中说:“这不过是正式宣告一个已经溃亡的政权的终结”;实际上,从文明史这个更大的视野看,溃亡的不仅是罗马政权,而且是它所总结的古典文明。

这个大历史,与基督教有何关系呢?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和李锡尼共同发布《米兰敕令》,宣布基督教合法。在此之前,近300年的漫长时间里,基督教一直在政府的迫害中艰难发展。但是,从其产生的第一世纪,直到第五世纪,它通过转变人心、增进道德、缓和冲突,延长了古典文明的寿命长达400余年;同时,它也为以后一种新文明的诞生,即西方文明的崛起,准备了条件。

三、
西方文明的诞生
1.
“文明的重生”?

  许多人认为,15世纪的文艺复兴是古典文明的“重生”。但是,一种文明死亡1000年之后,还能重生吗?一种涵括上百个民族、历经上千年岁月、横跨三大洲的文明,能因为一小撮文学家艺术家哲学家(尽管他们的确都是人间俊杰)的努力,就“死而复活”吗?

进一步说,如果说西方文明(文艺复兴后的西欧文明,依然是西方文明)是古典文明的重生,那么它在总体特性上,是不是与古典文明同质呢?

这三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实际发生的历史,是在一片更大的土地上,在更多的民族中产生了一种新的文明——西方文明,也叫基督教文明,它具有新的特征、新的生命、新的精神。

2.
“重生”的原因

  当然,就罗马帝国达到了一种高度的文明而又归于灭亡,欧洲多数地区经历了数百年较低水平的(蛮族的)文明,在加洛林文艺复兴之后又出现了越来越高级的文明而言,也可以说欧洲地区有了文明的“重生”。这种重生或(准确地说)新文明的创造,源自于个体生命的改变。

基督教使得一个一个的人从内心深处发生改变,从古典文明末期的腐化状态转变过来,或者从蛮族的“野蛮”状态转变过来,进而造成了社会风尚或精神的改变,最终建设了一种新的文明。这种文明被称为基督教文明,是因为基督教乃是这一新生文明的核心与灵魂。

基督教的这种转化作用,典型地体现在耶稣的门徒们从平凡的懦弱者,变成了勇敢的殉道者;热衷迫害基督徒的扫罗,变成了热忱传扬基督教的保罗;从被砸死的司提反和“正义者”雅各,到被投进狮虎之口的“无数”基督徒;从许多勇对“杀身体不能杀灵魂”者的基督徒,到无数“在追求正义方面不亚于真正哲学家”(盖伦语)的基督徒,都是例证。

罗马人当年曾经这样描述基督徒说:“他们不参加我们的表演,不加入我们的游行,不出席我们的宴席,还厌恶神圣的竞赛”。所谓“表演”,指的是以人死于刀下或狮子之口为乐的角斗士表演;所谓“游行”,是罗马军队打仗胜利后进行的庆祝活动;所谓宴席,常常是醉酒无度甚至荒淫乱交的狂暴场合。这些残害生命的行为,在基督徒看来是邪恶的,当然不会参与庆祝。

尽管基督徒在三百多年的时间中频频遭受迫害,他们还是影响了越来越多的人,在一个“普遍败坏的时代”“拨动了人们的心弦”,因而“不可阻挡地开辟了前进的道路”(恩格斯语)。先是下层民众,然后是富裕阶层和有教养的阶层,然后是统治阶层,都有越来越多的人皈依基督。最终,311年《宽容法令》出台;313年《米兰敕令》签署;380年,基督教被宣布为“全国宗教的标准”,罗马帝国实现了自下而上的皈依。

3.
重生的结果

  个人皈依基督而发生生命的变化,被许多基督徒称为个人的“重生”。大量的个人重生,或生命变化,会导致群体行为的变化,进而带来社会风尚或习俗的改善,最终走向制度的改良,走向“更仁慈更美好的世界”。

个人皈依导致社会进步的事例,当然以掌权者最为明显:君士坦丁大帝皈依基督之后,废除了烙刑和十字架酷刑;君士坦丁二世皈依基督之后,废除了男女犯人合囚的恶法;瓦伦丁尼安一世信主之后,废除了杀婴与堕胎的恶俗;洪诺留一世信主之后,废除了流行700年的角斗士表演。

基督教对个人的生命产生重大影响,最终造成了社会制度的改良,这当然有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进程。这里只显示了这一进程的冰山一角。简言之,今日世界很大一部分被称为(人道意义上的)文明世界,同西方文明在古典文明之后的兴起有关,而西方文明的兴起,又离不开基督教的影响。 

四、
西方文明现代化:精神与制度

  最后,要明白西方文明因基督教精神而与古典文明不同,并因而走向现代化,我们可以从人类生活的五个重要方面,通过对比来说明。在这些方面,基督教的主张已成为现代文明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原则。

1.
对待人的生命方面

  古典文明认为,个人无足轻重,集体就是一切;个人作为政治机制的组成部分才有价值,个人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国家强大(实际上希特勒也持有这种观点)。角斗士表演典型地表现出他们对个人生命的轻贱。

然而,基督教认为人的生命是神圣的,因为它主张人赋有上帝的形象;因此基督徒谴责杀婴弃婴,反对角斗士表演,倡导开办孤儿院,提倡照顾残疾人和垂死者。

现代性的第一个标志,是人的地位提升。

2.
性和婚姻方面

  古典文明的宗教,缺乏道德方面的要求;那些宗教里的神乱七八糟,具有人的一切弱点,自己就没有道德,两性关系混乱。这致使罗马娼妓泛滥,连政治家的婚姻也缺乏尊严。

而基督教却主张婚姻神圣,倡导一夫一妻;耶稣的教导和榜样,使得妇女的地位提高;圣经的叙事和教训,都要求性的纯洁和婚姻忠诚。因此,连反对基督教的吉本都说:“是基督教恢复了婚姻的尊严。”

现代性的第二个标志,是对婚姻家庭的尊重和保障。

3.
在社会服务方面

  古典文明没有慈善事业,没有医疗机构,没有为大众子弟服务的学校制度。社会上层将同下层人民接触视为耻辱,将救助病人视为软弱,也没有平等教育的观念。

然而,基督教会从早期就募集善款,帮助穷人;又兴办慈善机构、收容所和医院,还开办了教会学校和大学;基督教视帮助下层人民为神圣,视救助病人为坚强,也主张有教无类,这是与古典文明完全相反的,因此恩格斯说基督教是“下层民众的宗教”。

现代性的第三个标志,是人道主义成为原则。

4.
在劳动与财产观念方面

  古典文明鄙视体力劳动,一方面追求享受,一方面压榨奴隶;亚里士多德说:“奴隶是会说话的工具,正如工具是不会说话的奴隶”。

然而基督教认为,劳动不是为了生活,生活却是为了劳动。因为上帝赋予人们才能,才能需要经过打磨雕琢,才能显示出来,这就需要劳动。劳动不但有尊严,而且应有报酬。(因为奴隶也是人,所以当时就有基督徒释奴、赎奴)。对劳动的这种态度,同对金钱不应纯粹用于消费的观念一起,为现代市场经济提供了观念基础。

现代性的第四个原则,是对劳动权和财产权的尊重和保障。

5.
在自由与公正观念方面

  在古典文明之中,人民缺乏自由,社会缺乏公正;权利观念淡漠,“人治”胜过法治,因为君主的意志高于法律,君主或国家的观念高于个人。

然而基督教认为,人有自由的权利,因为上帝赋予人以自由;社会应该公正,因为上帝要求公正;人定的法律应合乎神律,尽量追求公平;国家只是世间幸福的工具,个人的成圣才是终极的价值;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

现代性的第五个原则,是以自由和公正为基础的民主和法治。

  正如人是有灵魂的,制度也是有精神的。

如前所述,现代化直接来源于西方文明或基督教文明。我们可能会发现,欧洲的教堂里,参加仪式的人并不多,基督教在哪里呢?也许可以说,基督教已经融入到欧洲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里去了,基督教的精神,早已进入了欧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构成了现代文明许多制度内在的精神。



整理人:林俊鹏 谭梦霄 江秋怡


更多>> 研究人员
  • 方立天教授

    教授、博导,创所所长。研究方向:中国佛教、中国哲学。

  • 张风雷教授

    教授、博导,所长。研究方向: 佛教与中国传统哲学,尤其致力于中国佛教天台宗及魏晋南北朝佛教思想史研究。

更多>> 基地期刊
更多>>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