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何建明教授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学术讲座“道教的三维一体结构”。 - 中国人民大学 - 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您的位置:首页 > 动态信息 > 宗教界动态

我所何建明教授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学术讲座“道教的三维一体结构”。

点击数:1892 更新时间:2017-04-13 12:39:53

2017年4月12日上午,我所何建明教授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学术讲座,讲座题目为“道教的三维一体结构”。

在本次讲座中,何老师从当下影视作品和文化名人笔下的道教形象入手引入主题,根据是否植根于老子之道、是否有以谱系传承的道士为主体,区分了正信和迷信的道教,并以道为核心,以道与神、仙、人的关系为三翼,构建出道教的三维一体结构。

讲座由我所讲师钟智锋博士主持,我校哲学、宗教学等专业本、硕、博同学聆听了讲座。

640.jpg

主讲人简介:何建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研究员,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入选者,中国宗教学会理事,香港中文大学人间佛教研究中心学术顾问。研究专长为道教与中国社会、近现代中国佛教史、基督宗教来华及其与儒佛道的相遇和对话。   主要成果有:《道家思想的历史转折》、《佛法观念的近代调适》、《澳门佛教——澳门与内地佛教文化关系史》、《隋唐道家与道教》(合著)、《近代中国佛教与基督宗教的相遇》(合著)等,以及《中国近代佛教史上的激进与保守》、《道教“坐忘”论略——〈天隐子〉与〈坐忘论〉关系考》、《天主教辅仁大学之国学与陈垣》、《吴雷川的耶稣人格论》、《Buddhist-ChristianEncounter in Modern China: A Case Study ofRenJianJueBanyuekan》等论文100余篇。


何建明老师首先提出,宗教在中国作为哲学的下一级学科,是一个整体,是很难轻易就深入进去的,需要运用哲学的解构与分析方法才能对其进行全面而详细的了解,即从道教的不同方面透彻地理解道教地“现象与本质”。我们都知道西方基督宗教的“三位一体”论,我今天要提出一个中国道教的“三维一体”论。由于我国儒教长期占主导地位的国情,道教的研究大部分都是民间研究,所反映出的,是中国的民间文化和社会性问题,近年来受到了国际学者的重视,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并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一、
当今社会的道教视角


首先通过近代中国与道教有关的影视、文学作品《道士下山》《道士出山》《崂山道士》《道士塔》等对中国民间对道教的认识勾勒出了一个大致的框架。其中重点指出了王圆箓这一道教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在著名学者余秋雨笔下成了“历史罪人”“肮脏的土道士”,实在是世人对道教的一个十分令人遗憾的“误解”。这也反映出当今中国一些社会精英对于道教的了解非常有限,可以说只是看到了道教的一些表面,特别是负面的东西,而根本不了解道教的内在本质。

其实,在近百年的中国文化社会发展中,不少学者和作家对道教的认识有了一定的转变。鲁迅先生认为:“中国之根柢全在道教。”许地山先生认为:“道教思想是中国社会的一种‘支配思想’。”学者林语堂则认为:“道教思想是中国思想中的浪漫派……第一,他主张重返自然,因而逃遁这个世界,并反抗狡夺自然之性而负重累的孔教文化.其次,他主张田野风的生活,文学,艺术并崇拜原始的淳朴。第三,他代表奇幻意象的世界,加缀之以稚气的质朴的天地开辟之神话。”等等这些都反映出,道教对于中国传统和现代文化来说,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也不都是负面的。


二、
道教认识的辨别


对道教的认识一般分为两种,一种为“正信的道教”,即有着规范的信仰模式的正统道教,另一种则为“迷信的道教”,多为民间信仰,缺乏科学性的同时为道教带去了不好的名声。

1、正信的道教

正信的道教通常分为三类,他们各自以道家思想的不同部分作为自己传承的基础,形成了各自的流派,共同为道教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1>以“道”为中心的道教。他们谨遵经书中“道可道,非常道”中的真理,然而为了追寻“不可道”的“道”,他们把神灵认作“道”的化身,把信仰神灵看作是信仰“道”,认为通过知道、修道的方法能够追寻到“道”的真谛从而得道成仙。

<2>以“老子”为中心的道教。他们将老子的言论、传承作为自己的理论中心,又被称为“老教”“老氏之教”等。

<3>以“五千言”为中心的道教。他们以道家“五千言”作为自己的根本经典,以“慈、俭、谦”为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是一派“尊道贵德之教”。老子的“五千言”又被他们尊为《道德真经》。

<4>作为正信的道教,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宗族制度的影响,以有谱系的道士为传道和修道的主体,在入道的道号上有着明确的辈分划分,因此代代延续的道教才算得上是正统、正信的道教。

2、迷信的道教(民间信仰)

在历史的长河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以道教仪式为基础的民间信仰,具有不同时代的不同特征,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以“道教神灵”为中心,信仰的对象只是神灵,而不是“道”,盲目崇拜各种“演化”后的古怪神灵,以获取各种现世的功名利禄;

<2>将正统道教与民间信仰混为一谈,通常其传教及相关活动以谋取私利为目的;

<3>以衣着相对华丽的巫婆神汉等为仪式主体,有的有着传承的传统但均不成谱系。

(在对迷信的道教的分析中,何建明老师提出了“人是宗教的主体”“神灵本身不能代表宗教内涵”的看法,并因之阐释了迷信道教对神灵的盲目崇拜导致了他们误入歧途的原因,我们认为,就对宗教经典的态度而言,解经应当比经典本身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

3、对两者的总结

通过对正信的宗教和迷信的宗教的认识,何建明老师简要地分析了现代社会中道教逐渐衰落的原因。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宗教的地位往往取决于社会主流文化的方向,而迷信道教的传播使得道教在社会中并不能得到广泛的接受,因而也无法在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任何宗教的兴盛都需要在特定领袖、精英人物的引导之下完成,或是解读经典的大师、或是传播福音的圣徒,而道教则长期以来缺乏如此璀璨的明星。以上两点或许是现代道教在中国社会中日渐衰微的原因。

最后,何建明老师对两者的区分作了总结性的阐述:

“正统道教”:道化为神,道本神末,道母神子,分为有道之神与无道之神;(同时由于中国特殊的政府体制,正统道教场所多需要得到政府授予的“场所证”,得到政府承认的宗教才是正统的宗教)

“民间道教”:混杂不清,佛道混杂,鬼神不分,民间信仰与道教不分。


三、
道教四元素与“三维一体”


在道教的传承中有着四个核心元素,即道以及道的三个部分:神、仙、人。其中“道”即道教的本源、根基所在,自是不必多说,而神、仙、人三者则具有下图所示的关系(即道教的“三维一体”):

640.jpg

     1、本体之道(道教哲学)

本体之道属于道教哲学方面的元素,它以《道德经》作为道教本身整套哲学理论的基础,提倡道(无)生一(有),一生二(阴阳),二生三(天地人三才),三生万物的本体论观点,用道教的视角提出了具中国独特传统的道家世界观,有“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等观点。其中也不乏将这一套道家哲学运用于实际生活的人,如《重修王屋山阳台宫碑》中“味老于五千言”而行事于世之人,可见道家的本体之道在道教中的重要作用。

2、道化为神(道教神学)

道教有云:“一气分为玄、元、宝三气”“一气化三清”等。在道教的发展历程中,自然也形成了一整套道家独有的神学体系。不仅有谱系完整、层次分明的修道传统、神灵系统,对整个道教的著名人物(仙)的典故也有着详尽的记载,如“广成长生”“龙伯钓鳖”“子晋登仙”“张仙打狗”等。在道教神学系统中,认为“神为道子,以气为母”,对人与神的关系则有“功德成神论”,认为人的功德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便自然会成为神,仙之修神之路亦是如此,而与之相反,若是功德不多反而作孽,则会引来恶鬼作恶,重者甚至会带来严重的自然灾害等。最后还提到非命而死之人则会变为厉鬼为害于人间,非到其怨恨消解或是有人超度不可去也。

3、得道成仙(道教仙学)

道教以追求“道”为终极目的,自然免不了其独特的“仙学”的存在,认为“仙道贵生,鬼道贵终,生道合一”,即修仙的过程即是养生、修生的过程,长生往往便是得道者的象征,故有“道价”与“生价”等的说法。在修行的过程方面,讲求“我命在我不在天”“修内行外谓之仙”“清静无为即为道”,主张修道、修仙者内外结合,强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又要契合“道”的本质,积善成仙,才能最终达到“仙道”。最后,道教也依据功德将仙划分为了各个等级,即所谓的“仙品论”

4、结论:道教三学的历史呈现

640.jpg

在此之后,何建明老师又简述了以上道教三大门学问的历史,列举了道安的《二教论》、刘勰的《灭惑论》等著作,以及元代的《顺德府通真观碑》《中都十方大天长观重修碑》等历史遗产,供有兴趣的同学在课后能够对道教的“三维”有着更全面细致的了解。


问与答

1


问:能否致力在社会上摆脱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带来的误解?

答:余秋雨先生的著作已经编入中学生教学课本,而且余秋雨作为政府所承认的大师级学者,其作品自然具有相当的社会影响力。但是,这种将敦煌藏经洞发现和保护的功臣,随意说成是“历史的罪人”,甚至进行人身攻击,说王道士是一个“肮脏的土道士”,这会给社会上、尤其是在广大的中学生当中形成一个深刻的印象,就是道教的主体——道士,都是“肮脏的”、“土的”,甚至还是“历史的罪人”。如果道士都这种形象了,中国传统的道家道教文化还有什么价值可言呢?这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会取得什么作用呢?

640.jpg

2

  问:中国文人的道教观念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答:道教作为文人所创立的宗教,其本质是文人性质的宗教,其创立的最初目的是使老子的文化得到延续,因而为了吸引世人,后人便在原有老子文化的基础上建立了完善的神学体系,把老子由一个静态死亡的状态,即过去时,变成现在时和未来时,这神学体系与道教的关系正如同耶稣复活对西方基督教的振兴作用相似,使道教在传承中充满生机与活力。在唐代时,道教人士往往是作为社会精英参与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而此后在宋元后道教面临世俗化的威胁,走向了民间化,精英的质量和数量都有所下降,又受到同时代的宋明理学融合佛道两家的影响,在中国文人心中的地位日渐衰落。到了近代,人文知识分子的批评以及科技的进展更使得道教“一蹶不振”,长期缺乏精英导致道教文化缺乏新鲜血液,世俗化程度的加强则使得道教衰颓的趋势变得越加明显,已不复早期道教那样至尊至上的地位了。


3

  问:道教的符咒是怎样画成的?

答:道教也讲求与神灵相通,作符之人通过道教独特的修道方法达到“清静无为”的状态从而与神(道的化身)相通,通过与西方类似的“神启”的方法,接受神的意志而自然而然地画出地所需地符咒。我们人人都是道的一部分,因而能在回归于“道”的状态中与之相通而画符。

640.jpg

4

  问:“宗教中国化“潮流中道教的未来如何?

答:在世俗化趋势严重的今天,道教作为中国本土的传统宗教,更重要的是在现代化社会中寻找到自己的身份定位,而不是在社会中被长期认为是不受政府承认的不科学的“民间信仰”,同时明确道教的自我认同与界限。最后,与“宗教中国化”相反,对道教来说更迫切的是需要汲取西方文化与现代科学知识,丰富自身教义、巩固道教文化,才能使道教继续在中国传承延续下去。


文字整理:陈智宇、陈皓宇、祁博贤


更多>> 研究人员
  • 方立天教授

    教授、博导,创所所长。研究方向:中国佛教、中国哲学。

  • 张风雷教授

    教授、博导,所长。研究方向: 佛教与中国传统哲学,尤其致力于中国佛教天台宗及魏晋南北朝佛教思想史研究。

更多>> 基地期刊
更多>>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