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何建明教授新著《近代中国宗教文化史研究》出版座谈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 中国人民大学 - 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您的位置:首页 > 动态信息 > 宗教界动态

我所何建明教授新著《近代中国宗教文化史研究》出版座谈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作者: 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346 更新时间:2015-10-21 13:14:16

         20151016下午,我所何建明教授新著《近代中国宗教文化史研究》出版座谈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人文楼五层会议室举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杨曾文教授、南京大学哲学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洪修平博士、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院长张志刚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室和道教研究中心及儒教研究中心主任卢国龙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黄兴涛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张广保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姚新中教授以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党委书记兼副总编李艳辉等专家学者和多家媒体嘉宾30余人出席会议。座谈会由我所王宇洁教授主持。

《近代中国宗教文化史研究》填补空白领域研究新成果

\
《近代中国宗教文化史研究》出版座谈会现场
\
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何建明教授简要介绍了该书的写作缘起和内容
\
杨曾文先生阅读《近代中国宗教文化史研究》
\
洪修平教授认为,本书学术性很强

       大公佛教讯:2015年10月16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近代中国宗教文化史研究》(上下)出版座谈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人文楼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杨曾文教授、南京大学哲学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洪修平博士、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院长张志刚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室和道教研究中心及儒教研究中心主任卢国龙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黄兴涛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张广保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姚新中教授以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党委书记兼副总编李艳辉等专家学者和多家媒体嘉宾30余人出席会议。座谈会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王宇洁教授主持。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负责人李艳辉首先介绍《近代中国宗教文化史研究》一书的出版发行情况,充分肯定了此书的出版对于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的重要意义。接着,本书作者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何建明教授简要介绍了该书的写作缘起和内容。

  座谈会上,各位与会嘉宾学者对该书的出版表示祝贺,并针对阅读思考的体会纷纷发言,展开了热烈的交流和讨论。

  杨曾文先生认为《近代中国宗教文化史研究》主要有四个特点:首先,该书是迄今为止对近代中国的佛教、道教、基督宗教三种主要宗教如何应对社会剧烈变迁,以及深刻影响社会各个层面的民族独立运动和科学化、民主化巨大浪潮所发生的积极调适、变革和进步所做的综合性深入研究的第一部专著,打破了过去对各宗教的近代文化史研究彼此分立的局面,具有填补近代中国宗教文化史这一重要学科领域之空白的重要意义。第二,本书结合近代中国社会剧烈变迁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依据广博翔实的资料并参考国外内相关研究著作,有意突破以往研究在各宗教和文化之间划定界限的做法,通盘考察近代佛教、基督教和道教文化如何适应时代和社会形势所进行的创新和演变,形成中国近代富有鲜明民族特色和现代性的宗教文化,为人们深入了解当代宗教文化和发展走向提供了宝贵借鉴。第三,书中涉及的历史事件、社会思潮和近代文化教育等学术问题很多,例如深刻影响近代社会的进化论、三民主义、无政府主义和推动中国展开民族民主革命而最后走向胜利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等,对此必须首先概要交代清楚才能论述中国宗教如何与之对应的问题。这涉及很多领域知识,难度非常大。但本书在这方面处理十分得当,可谓简要明了,论证清晰。第四,如何结合个案将十分复杂的问题表达清楚,既有技巧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对相关知识和资料的掌握程度。本书第六章以圣约翰大学、武昌佛学院、辅仁大学为例,分别剖析了现代化教育体制中的中国文化教育、现代佛教文化教育体制的确立、中国化浪潮中的现代国学教育,这些论述和分析都是非常成功的!这种个案分析不仅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而且即使对于当代宗教也有参考价值。

  洪修平教授认为,本书学术性很强,以宗教研究和近代文化为主线,将社会文化思潮、社会问题以及20世纪整个社会中的民族、宗教、科学等问题整合在一起,展开宗教文化史研究,难度是很高的。 近现代社会、文化转型,西学东渐、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西方文化等对中国文化产生冲击,社会、宗教、文化问题等交织在一起,非常复杂。厘清这些问题对于今天和未来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是本书的一个重要贡献。并且,学术研究理论必须联系实际,结合对整个社会、文化发展来探讨今天和未来的发展,本书在这方面做出了一个很好的尝试,不仅视野开阔,且以宗教文化为主线,收放自如,思路清晰,提出来很多富有创见的观点,非常值得大家学习。

  张志刚教授认为,本书对于宗教观起到一种反思作用。以前对于宗教观的研究不够,以宗教的认识作为切入点,可以重新反思中西方文化交流史。西方汉学家,也多以宗教文化来认识中国。在最近一百多年来,尤其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中国现代思想史、学术史当中,宗教都是其中非常关键的因素。《近代中国宗教文化史研究》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涉足三教,以史带论”。这是第一本近代中国宗教文化史专著,立足于百年学术史、社会思潮的演变,着力探讨宗教于中国近代社会的复杂联系,进而对近现代中国社会上的宗教和文化关系展开比较全面而深入的论述,学术立意高远,全书内容和问题意识强烈。

  卢国龙教授认为《近代中国宗教文化史研究》是一部非常具有学术价值的好书!全书在章节结构上打破了传统对于近代史、文化史的研究模式。以前的研究主要是胡绳模式,侧重政治史。从本书的目录来看,何建明教授是完全创新的,脱离了原来近现代史的描述模式。宗教本身无历史,而是嵌入于社会历史中,因社会发展而有历史。可是,如果仅仅作为社会史的附庸,宗教精神就不具备相对独立性。而何建明教授这本书则很好地处理了这个问题。他将问题特别拎出来,以“古今中西”作为问题意识进行对话,把握整体问题的逻辑思路非常清晰,对重大问题的捕捉非常敏锐。而且采用个案的方法,分析不同的模式,反思近代社会文化变革和变化。以宗教作为研究对象,可以视之为社会文化变革的一面镜子,从中洞察社会发展。

  黄兴涛教授认为本书反映出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高远的学术志向。例如,何建明教授在研究佛法观念的现代调适过程中,将关心的主体放在佛教界,立足点是佛教界的。以前研究历史,都非常忽视宗教,也很难从宗教界角度考虑问题。比如对于庙产兴学的研究,很多忽略了宗教界的感受。而何建明教授试图站在宗教界的立场来进行深入分析,具有深切的社会关怀。并且,这部书保持了何建明教授以前的学术传统,非常重视对大量的历史文献、期刊、档案等重要的第一手史料的发掘和利用,令人钦佩!本书突破了单纯研究某一门宗教的局限,而是对于多种宗教进行深入的综合性研究,这是难度很高的课题。作者考察了近代中国三大主要宗教与时代思潮和各种文化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宗教界如何面对社会变革和各种社会矛盾做出回应和调适,以及科学与宗教的多层面的复杂关系等等,这种研究呈现出多维立体感,并在历史语境下反映不同主体的互动,思想性深刻。

  张广保教授认为本书体系宏大,而且是对近代基督教、佛教、道教“新三教”关系进行了全新的理解。将“三教”贯通起来进行研究,是一个高难度的学术挑战,但是,何建明教授则把“三教”综合起来,大胆尝试并取得了成功!从社会史的角度看,19世纪至20世纪是一个巨大的社会转型,何建明教授以中西文化交流角度契入宗教文化研究的视角来进行思考和探索,非常新颖。

  最后,姚新中教授代表哲学院对来自国内近代史学界和宗教学界的各位著名学者在百忙中拨冗出席此次出版座谈会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对何建明教授在近代中国宗教文化史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期待何建明教授今后不断取得新成果。

更多>> 研究人员
  • 方立天教授

    教授、博导,创所所长。研究方向:中国佛教、中国哲学。

  • 张风雷教授

    教授、博导,所长。研究方向: 佛教与中国传统哲学,尤其致力于中国佛教天台宗及魏晋南北朝佛教思想史研究。

更多>> 基地期刊
更多>>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