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立天教授著述目录(2003年9月13日版)第二部分 佛教论文 - 中国人民大学 - 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您的位置:首页 > 动态信息 > 宗教界动态

方立天教授著述目录(2003年9月13日版)第二部分 佛教论文

作者: 方立天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602 更新时间:2003-09-24 11:40:03

 方立天教授著述目录(2003年9月13日版)第二部分  佛教论文目录

 

三、佛教论文

 

    1、《道安的佛教哲学思想》,《新建设》1964.3。

    2、《慧远佛教因果报应说批判》,《新建设》1964.8─9。

    3、《试论慧远的佛教哲学思想》,《哲学研究》1965.5  美国《中国的哲学研究》转载。

    4、《僧肇的形而上学》,《新建设》1965.8。

    5、《论竺道生的佛学思想》,《中国社会科学》1980.4。

    6、《论魏晋时代佛学与玄学的异同》,《哲学研究》1980.10(合作)。

    7、《慧远评传》,《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传》(第二卷),齐鲁书社1980。

    8、《僧肇评传》,《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传》(第二卷),齐鲁书社1980。

    9、《论支遁的佛学思想》,《世界宗教研究》1981.1。

    10、《论隋唐佛教宗派的形成》,《哲学研究》,1981.8(合作)。

    11、《梁武帝萧衍与佛教》,《世界宗教研究》1981.4。

    12、《道安评传》,《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传续编》(第二卷),齐鲁书社1980。

    13、《竺道生评传》,《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传续编》(第二卷),齐鲁书社1982。

    14、《论隋唐佛教宗派的特点》,《中国哲学史研究》1982.4(合作)。

15、《〈华严金师子章〉评述》,《论中国哲学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

    16、《中国佛教哲学是中国哲学的一部分》,《中国哲学史研究》1983.1。

    17、《华严金师子章校释》,《中国哲学史研究》1983.2。

    18、《佛性评述》,《求索》1984.4。

    19、《华严宗佛教哲学理论构架和范畴体系》,《中国哲学范畴集》,人民出版社,1985。

    20、《魏晋南北朝佛教的演变》,《中原文物》特刊,1985。

    21、《试析华严宗哲学范畴体系》,《哲学研究》1985.7。

22、《试论中国佛教之特点》,《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东方出版社1986。

23、《华严宗哲学范畴体系简论》,日本《中外日报》1985.11.18;《世界宗教研究》1986.2。

    24、《佛教、佛法、佛学与佛教哲学》,《世界宗教研究》1986.4。

    25、《略论中国佛教的特质》,《文史知识》1986.10。

    26、《三度舍身的梁武帝》,《文史知识》1986.10。

    27、《佛教与中国伦理》,《五台山研究》1987.1─2。

    28、《佛教与中国政治》,《社会科学战线》1987.2。

    29、《佛教与中国哲学》,《晋阳学刊》1987.3。

    30、《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哲学研究》1987.7,《新华文摘》1987.10转载。又载《名家说佛》,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3月版。

31、《近十年来中国佛教研究概述》,《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东方出版社1987。

32、《佛教与中国哲学的冲突与融合》,日本《中外日报》1987.10.23;《世界宗教研究》1988.1。又载《名家说佛》,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3月版。

    33、《略谈华严学与五台山》,《五台山研究》1988.1。

    34、《古代浙江籍佛教学者与中国文化》,《浙江学刊》1988.8(合作)。

    35、《佛教的人生哲学──兼论佛儒人生哲学之异同》,《中国哲学史研究》1989.1。

    36、《中印佛教思维方式之比较》,《哲学研究》1989.3。

    37、《佛教中国化的历程》,《世界宗教研究》1989.3。

    38、《禅悟思维方式简论》,《五台山研究》1989.1─2。

    39、《中国佛教哲学思维方式简论》,《浙江大学学报·社科版》1989.1。

    40、《般若思维简论》,《江淮论坛》1989.5。

    41、《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天津社会科学》1989.6。

    42、《儒佛人生价值观之比较》,《中国社会科学》1990.1。

    43、《佛教文化体系结构的核心是什么?》,香港《菩提》1990.12。

    44、《论佛教文化体系结构与核心》,《佛教文化》1991.2。

    45、《论中国佛教哲学的形成》,《中国社会科学》1991.6。

    46、《佛教与汉地习俗》,《现代中国》1991.11。

    47、《中国佛教哲学思维方式的类型和特点》,《中国思维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48、《论佛教文化体系》,《中华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华书局成立80周年纪念论文集》,中华书局1992.4。

    49、《中国佛教哲学的历史演变》,《历史研究》1992.3。

    50、《试论中国佛教哲学体系》,《哲学研究》1992.10。

    51、《中国佛教心性论哲学范畴网络》,《中国哲学史》创刊号,1992。

    52、《天台宗心性论述评》,《佛学研究》第1期,1992。

    53、《心性论──佛教哲学与中国固有哲学的主要契合点》,《社会科学战线》1993.1,《新华文摘》1993.3转载。

    54、《南北朝时代佛教三大心性论思潮》,《国故新知: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诠释》,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8。

55、《略论我国的弥勒信仰》,《佛学研究》第2期,1993。

56、《中国佛教的因果报应论》,《中国文化》第7期,1993,《书摘》1994.3。

    57、《中国佛教的神不灭论》,《世界宗教研究》1993.2。

    58、《中国佛教文化漫说》,《中华文化》创刊号1993。

    59、《洪州宗心性论述评》,《中国社会科学》1994.2。

    60、《谈谈佛教与中国民俗》,《华夏文化》创刊号1994。

    61、《临济宗心性论思想述评》,《北京社会科学》1994.2。

    62、《性净自悟—〈坛经〉的心性论》,《哲学研究》1994.5;《智慧的探索──中国哲学199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63、《如何全面认识玄奘的形象与思想》,《玄奘研究》创刊号,1994。

    64、《真性与自觉──达摩、慧可、僧璨心性论》,《少林禅苑》1994.1。

    65、《融合: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双向选择》,《炎黄文化研究》增刊号,1994。

    66、《华严宗心性论述评》,《中华文化论坛》1994.4。

67、《灵知心体说──荷泽宗心性思想略论》,《禅学研究》第2期,1994.11。

68、《禅宗精神》,《哲学研究》1995.3。

    69、《弥勒信仰在中国》,《文化与传播》第三辑,海天出版社1995.7。

    70、《心性论──禅宗的理论要旨》,《中国文化研究》冬季号,1995。

    71、《石头宗心性论思想述评》,北京大学《国学研究》第3卷,1995。

    72、《略论佛教对道教心性论思想的影响》,《世界宗教研究》1995.3。

    73、《〈法华经〉导读》,台湾《文化与哲学》,1995.10。

    74、《道与禅》,《道家文化研究》第6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6。

    75、《儒佛互动互补──以心性论为中心》,《炎黄文化研究》增刊号第2期,1995。

    76、《中国佛教伦理思想论纲》,《中国社会科学》1996.2。

77、《印度佛教心性论思想述评》,《佛学研究》第4期,1995。

78、《简论中印佛教心性思想之同异》,《佛学研究》第5期,1996年。

    79、《佛教伦理中国化的方式与特色》,《哲学研究》1996.6。

    80、《印度佛教人生理想论简说》,《长白论丛》1996.4。

    81、《慧远的政教离即论》,《文史哲》1996.5。

    82、《简述中国佛教的涅槃思想》,《闽南佛学院学报》1996.2。

    83、《从对“如何是佛”的回答看禅宗的核心思想》,《中国文化研究》冬季号,1996。

    84、《中国佛教人生理想论》,《亚文》第1、2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1997。

    85、《从中国佛教净土思想的演变看传统与现代的转变》,《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6.6。

    86、《道佛互动互补──以心性论为中心》,《炎黄文化研究》1996,又《哲学与文化》25卷11、12期,1998、11—12。

    87、《中国佛教的宇宙结构论》,《宗教学研究》1997.1。

    88、《印度佛教本体论简述》,《哲学研究》1997.9。

    89、《中国佛教本无说的兴起与终结》,《中国文化研究》冬季号,1997。

    90、《中国佛教的气本原说和道体说》,《宗教学研究》1997.4。

    91、《中国佛教“理”思想的拓展与演进》,北京大学《国学研究》第5卷,1998;台湾《哲学与文化》,2002、11

    92、《〈法华经〉与一念三千》,日本《中外日报》1997.11.25;《世界宗教研究》1998.2。

    93、《略论中国佛教的佛身观》,《五台山研究》1998.2。

    94、《华严宗的现象圆融论》,《文史哲》1998.5。

95、《中国佛教的过去与未来──为纪念中国佛教二千年而作》,《中国宗教》1998.4,又载《宗教:关怀世界和平》,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

96、《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中国佛教净土思潮的演变与归趣》,《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97、《天台宗的现象即本质论──“诸法即实相论”述评》,《浙江社会科学》1998.6。

    98、《镇澄对僧肇〈物不迁论〉的批评》,《哲学研究》1998.11。

    99、《从中国固有本体论的特色看中国佛教本体论的形成》,《佛学研究》第7期,1998。

    100、《从地论师与摄论师的心识本原之辨到天台、华严心本说的阐发》,《人海灯》,1998.4

101、《中国佛教的心论》,《天心与人心──中西艺术体验与诠释》,台湾立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9.2;又载同书名,商务印书馆,2002、10

    102、《中国佛教心本原说的创立与发展》,《文史》1999第2辑,中华书局。

    103、《汉晋禅法略述》,《闽南佛学院学报》1999.1。

    104、《禅、禅定、禅悟》,《中国文化研究》秋季号1999。

105、《从达摩到慧能:禅法的演变》,《正法研究》1999创刊号,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

106、《<不真空论>和<物不迁论>导读》,《众妙之门——中国文化名著导读举隅》,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9。

107、《禅宗与念佛》,《1999年两岸禅学研讨会论文集》,1999.10。

108、《自力与他力—宋以来中国佛教修行的基本走向》,《1999年两岸禅学研讨会论文集》,1999.10。

109、《论南顿北渐》,《世界宗教研究》2000.1。

    110、《印度佛教真理观略论》,《人海灯》2000.1。

    111、《儒佛以心性论为中心的互动互补》,《中国哲学史》2000.2。

    112、《围绕佛教真理观的一场历史性论争──佛教三论系与成论系在二谛问题上的岐异》,《哲学研究》2000.6。

    113、《南北朝禅学》,《宗教学研究》2000.2。

114、《如来禅与祖师禅》,《中国社会科学》2000.5。

115、《一个极具特色的佛教真理论——智顗的七种二谛说和三谛圆融说》,《文史哲》2000年第5期。

116、《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6。

117、《鸠摩罗什:影响中国佛教思想发展至深至广》,《中国宗教》2001.1。

118、《中国佛教法性实在论的确立与转向》,《中国文化》第17—18期,2001.3。复印资料《宗教》2001.6。

119、《佛教与中国文化》,《普门学报》第三期,2001.5;又载《二十一世纪的宗教展望》,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出版,2001。

120、《中国佛教知觉思维重要词语略说》,《中国文化研究》,2001.3。复印资料《宗教》2001.12。

121、《佛教与中国古代人生哲学》,《诠释与建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2。

122、《佛教哲学与世界伦理构想》,《中国宗教》2002年第1期;《法音》2002年第3期;《禅》2002年第2期;《基督教文化学刊》2002年第6辑,2002年第8辑。

123、《禅宗的“不立文字”语言观》,《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124、《中国佛教哲学的现代价值》,《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又载《“中国传统文化与21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华书局2003年7月版。

125、《中国佛教直觉思维的历史演变》(上、下)《哲学研究》2002年第1、2期。

126、《人间佛教的界说与人间正道的实践》,载《中华佛学精神》,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

127、《中国佛教涅槃观念的演变与发展》(上、下)香港《菩提》2002、12,2003、1。128、《中国佛教哲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中国哲学史》杂志,2003年第2期。

129、《论中国佛教伦理的理论基础》,《伦理学研究》2003年第4期。

130、《中国佛教净土思潮的演变与归趣》,《中国民族报》2003年9月5日

更多>> 研究人员
  • 方立天教授

    教授、博导,创所所长。研究方向:中国佛教、中国哲学。

  • 张风雷教授

    教授、博导,所长。研究方向: 佛教与中国传统哲学,尤其致力于中国佛教天台宗及魏晋南北朝佛教思想史研究。

更多>> 基地期刊
更多>> 资料